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及全贴合仪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26874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1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及全贴合仪表,其中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安装板,具有与用于安装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的安装台连接的结构;所述安装板通过包裹其外周的弹性减振体与所述壳体组装成一体,所述弹性减振体固定在所述壳体中且其XYZ三个维度的位置均固定以通过其包裹安装板的区域的弹力对安装板传递到其上的振动进行缓冲。本方案设计精巧,结构简单,在安装板和下壳体之间设置弹性减振套,能够有效的将安装板收到的振动通过弹性减振套进行缓冲,极大的减少了传递到所述下壳体上的振动量,有效的在振动传递的初始阶段将振动影响进行控制,从而为全贴合仪表方案的实现提供了可行的减振措施,保证了方案的顺利实现。

Full fitting instrument start damping device and full fitting instru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及全贴合仪表
本技术涉及显示装置,尤其是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及全贴合仪表。
技术介绍
工程机械仪表是用于显示设备运行状态和/或各种运行参数的工具,其种类繁多,功能多样,在各行各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附图1所示的含有液晶显示屏的工程机械仪表,其包括组合成一体的上盖02和后盖04,上盖02与压板05配合形成放置全贴合液晶显示组件03的卡槽,全贴合液晶显示组件03通过液晶减振套06固定于卡槽中,上盖02上设置有与全贴合液晶显示组件03保持间隙的有机玻璃盖板01;而在全贴合仪表结构中,显示组件与盖板玻璃贴合,此时,由于上盖的震动通过有机玻璃盖板没有进行缓冲直接传递给全贴合液晶显示组件,液晶减振套06根本无法发挥减振作用,对全贴合液晶显示组件没有有效的减振措施以进行保护。并且现有的全贴合仪表在进行减振设计时,往往是在振动传递到仪表的壳体上之后再设计相应的减振结构,这种后端的减振设计方式由于振动与液晶显示模组距离较近,因此减振设计的减振效果要求更高,增加了设计难度。因此,为了便于全贴合仪表的实现,在振动传递到后盖04前进行振动的缓冲从而对显示组件进行保护成为可以研究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及全贴合仪表。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包括下壳体,还包括安装板,具有与用于安装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的安装台连接的结构;所述安装板通过包裹其外周的弹性减振体与所述壳体组装成一体,所述弹性减振体固定在所述壳体中且其XYZ三个维度的位置均固定以通过其包裹安装板的区域的弹力对安装板传递到其上的振动进行缓冲。优选的,所述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中,所述下壳体具有与所述弹性减振体的外轮廓一致的定位槽。优选的,所述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中,所述安装板的侧壁具有环形的凸檐,所述弹性减振体具有包裹所述凸檐的包裹部。优选的,所述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中,所述弹性减振体为硅胶垫。优选的,所述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中,所述弹性减振体通过压板及螺钉与所述下壳体固定。优选的,所述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中,所述压板朝向所述弹性减振体的端面上形成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处形成有连接孔,所述安装板具有与所述突出部匹配的避让缺口,所述弹性减振体上具有与所述突出部匹配的定位缺口,所述定位缺口处形成有与所述连接孔匹配的孔。全贴合仪表,包括显示组件,所述显示组件设置于上述的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上。优选的,所述的全贴合仪表中,所述显示组件包括触摸屏。优选的,所述的全贴合仪表中,所述显示组件通过上壳与所述下壳体组装为一体,且所述上壳与下壳体之间设置有减振密封圈。优选的,所述的全贴合仪表中,所述显示组件通过密封减振组件与所述下壳体连接。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本方案设计精巧,结构简单,在安装板和下壳体之间设置弹性减振套,能够有效的将安装板收到的振动通过弹性减振套进行缓冲,极大的减少了传递到所述下壳体上的振动量,有效的在振动传递的初始阶段将振动影响进行控制,从而为全贴合仪表方案的实现提供了可行的减振措施,保证了方案的顺利实现。本方案的弹性减振体对所述安装板进行包覆,既保证了减振效果和固定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实现密封组装,提高防水防尘等级。本方案的结构,采用螺钉连接,并采用定位槽定位,组装、拆卸方便,便于进行维修更换,操作便利。本方案的结构,便于在多种产品上应用,应用范围广,便于推广应用。本方案全贴合显示屏,结合后续的减振结构,能够进一步实现减振,改善了减振效果。本方案的液晶显示组件,集成了触摸功能,同时采用曲面屏,全与外壳的结构配合,从而保证了侧面的平滑性,并且无需帽檐结构,具有更大的屏占比,具有更佳的人机交互性和功能性,充分改善了用户的体验感。本方案的玻璃盖板采用钢化玻璃,有效的保证了屏幕的防碰防撞性能,改善了监视器的结构稳定性。特殊的密封减振组件一方面能够利用发泡硅胶和硅胶干固后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有效的实现振动的缓冲,同时乳胶状的硅胶密封性更好,有效的提升了IP防护等级;同时密封减振组件易于成型,便于批量加工,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
技术介绍
中现有技术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组装状态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螺钉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全贴合仪表的局部剖视图(图中未显示出下壳体背面的减震结构);图6是本技术中的全贴合仪表的背面局部视图及分解图(图中未显示出安装板区域的结构);图7是本技术的玻璃盖板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中密封减振组件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全贴合仪表的第二实施例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揭示的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进行阐述,如附图2、附图3所示,其包括下壳体1;安装板2,具有与用于安装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的安装台连接的结构;所述安装板2通过包裹其外周的弹性减振体3与所述壳体1组装成一体,所述弹性减振体3固定在所述壳体1中且其XYZ三个维度的位置(即前后左右上下位置)均固定以通过其包裹安装板的区域的弹力对安装板2传递到其上的振动进行缓冲。其中,如附图2所示,所述下壳体1用于安装显示组件,其可以是已知的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各种形状的外壳结构,如附体1所示,其包括形成一槽状的主体12,所述主体12的底板13上形成有矩形孔14,所述底板13的底部形成有与所述矩形孔14位置对应的凸台15,所述凸台15上形成有与所述矩形孔14形状一致且共心的孔,并且所述孔的面积大于所述矩形孔14的面积,从而,如附图3所示,所述底板13与所述凸台15形成用于固定所述弹性减振体3的定位槽11,所述定位槽11的形状与所述弹性减振体3的外轮廓一致,因此,在组装时,可以快速的实现弹性减振体3的定位。所述弹形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包括下壳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安装板(2),具有与用于安装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的安装台连接的结构;/n所述安装板(2)通过包裹其外周的弹性减振体(3)与所述壳体(1)组装成一体,所述弹性减振体(3)固定在所述壳体(1)中且其XYZ三个维度的位置均固定以通过其包裹安装板的区域的弹力对安装板(2)传递到其上的振动进行缓冲。/n

【技术特征摘要】
1.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包括下壳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安装板(2),具有与用于安装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的安装台连接的结构;
所述安装板(2)通过包裹其外周的弹性减振体(3)与所述壳体(1)组装成一体,所述弹性减振体(3)固定在所述壳体(1)中且其XYZ三个维度的位置均固定以通过其包裹安装板的区域的弹力对安装板(2)传递到其上的振动进行缓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1)具有与所述弹性减振体(3)的外轮廓一致的定位槽(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2)的侧壁具有环形的凸檐(21),所述弹性减振体(3)具有包裹所述凸檐(21)的包裹部(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减振体(3)为硅胶垫。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全贴合仪表始端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减振体(3)通过压板(4)及螺钉(5)与所述下壳体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相东潘晓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蓝博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