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67789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1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属于钻探与钻井工程技术领域,该导引机构包括限位螺母、缆管导正盖板、缆管导正立杆、第一缆管导向轮、第二缆管导向轮、缆管导正支撑、导正浮动弹簧、第一缆管导正轮、第二缆管导正轮、横向导杆、导缆机构壳体、缆管导出轮及缆管导入轮,上述各组件相互配合为扭矩自平衡有缆钻具系统钻进时,缆管在地面存储系统中顺利入槽和出槽提供顺畅的引导,解决了缆管提升与下放存在的技术瓶颈,进一步完善了井下扭矩自平衡钻具系统地面存储系统。

A tube guiding mechanism with ground vorte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
本技术属于钻探与钻井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地质钻探、能源钻井的储缆送钻系统的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
技术介绍
双钻头自平衡钻具系统所用的铠装缆管主要具有四个功能:一是建立起钻井液循环通道;二是为井下双钻头自平衡钻具系统传输能量;三是承担钻具系统自重及其与孔壁的摩擦阻力之合力,使其能顺利起下钻;四是能够实时有线传输由钻具系统采集到的数据至地面系统和由地面发出的控制信号至钻具系统的执行元件。目前所用的起升下放设备以绞车为主,通过绞车回转将各种管线缠绕在滚筒上实现起升下放物体的目的。双钻头自平衡钻具系统用缆管是将电源线、钻井液循环通道和数据信号控制线等集成在一起的集成管线,用现有绞车提升钻具,就缆管而言会出现如下几个难题:缆管极易在滚筒上被挤偏;绞车上旋转滚筒的缆管固定端与地面静止部分动静密封和动静状态下的电液隔离技术难以克服,且机构将十分复杂。目前国内大多以传统钻具系统为依托,在结构、材料和工艺方面尽可能提高钻进效率,节省钻进成本,已取得了相关的理论成果和推广应用效果。但是,关于双钻头自平衡钻具方面的研究很少,对井下扭矩自平衡有缆钻具系统配套的缆管地面排布存储系统方面的研究仍属空白,为此,吉林大学提出了“一种井下扭矩自平衡有缆钻具系统”,详见专利号201710082518,并提出了对井下扭矩自平衡有缆钻具系统配套的缆管地面排布存储系统,专利名称为“一种自平衡钻具系统用缆管地面仿生存储系统”,详见专利号201811147745.5。双钻头自平衡钻具系统及其地面配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原创性,研究和应用前景广阔,将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其中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是缆管地面仿生存储系统中必备部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井下扭矩自平衡有缆钻具系统的铠装缆管配套一种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用于解决双钻头自平衡钻具系统所使用缆管在地面的起钻入槽和下钻或钻进出槽问题。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导引机构包括:限位螺母、缆管导正盖板、缆管导正立杆、第一缆管导向轮、第二缆管导向轮、缆管导正支撑、导正浮动弹簧、第一缆管导正轮、第二缆管导正轮、横向导杆、导缆机构壳体、缆管导出轮及缆管导入轮,所述缆管导正盖板设置在缆管导正立杆上部,且通过限位螺母固定在缆管导正立杆上,缆管导正盖板包括缆管导正盖板本体,缆管导正盖板本体的中部具有缆管通过区;所述缆管通过区与储缆平台中心位置正对;所述第一缆管导向轮、第二缆管导向轮、第一缆管导正轮、第二缆管导正轮、缆管导出轮及缆管导入轮上均设置有防碰台阶、轴孔及缆管扣合槽,其中缆管扣合槽为弧形凹槽,其弧形与缆管形状匹配;所述缆管导正支撑,其包括缆管导正支撑本体,缆管导正支撑本体上设置有导向轮轴孔、缆管导正立杆孔、导正浮动弹簧座及导向轮槽,其中导向轮轴孔的数量为两个,一个导向轮轴孔与第一缆管导向轮上的轴孔对应并通过轴和轴承配合与第一缆管导向轮相连,另一个导向轮轴孔与第二缆管导向轮上的轴孔对应并通过轴和轴承配合与第二缆管导向轮相连;缆管导正立杆孔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缆管导正立杆孔分别与四个缆管导正立杆一一对应滑动配合连接;导正浮动弹簧座与导正浮动弹簧上端面接触配合;导向轮槽用于容置第一缆管导向轮和第二缆管导向轮;所述导正浮动弹簧的下端面固定在导缆机构壳体上;所述导缆机构壳体,其包括导缆机构壳体主体,导缆机构壳体主体上设置有导正轮轴孔、横向导杆轴孔、导正轮安装空区、缆管导入轮导出轮安装空区、导出轮轴孔及导入轮轴孔,其中导正轮轴孔的数量为两个,一个导正轮轴孔与第一缆管导正轮上的轴孔对应并通过轴和轴承配合与第一缆管导正轮相连,另一个导正轮轴孔与第二缆管导正轮上的轴孔对应并通过轴和轴承配合与第二缆管导正轮相连;横向导杆轴孔供横向导杆穿过并与横向导杆滑动配合连接;导正轮安装空区用于容置第一缆管导正轮和第二缆管导正轮;缆管导入轮导出轮安装空区用于容置缆管导出轮及缆管导入轮;导出轮轴孔与缆管导出轮上的轴孔对应并通过轴和轴承配合与缆管导出轮相连;导入轮轴孔与缆管导入轮上的轴孔对应并通过轴和轴承配合与缆管导入轮相连。优选地,所述防碰台阶的高度为1mm~10mm。优选地,所述缆管扣合槽的弧形半径大于缆管的外径1mm~20mm。优选地,所述导正浮动弹簧座的直径大于导正浮动弹簧的外径2mm~10mm。其中,所述第一缆管导向轮、第二缆管导向轮及缆管导正支撑组成的缆管导向部分。其中,所述第一缆管导正轮、第二缆管导正轮及导缆机构壳体组成的缆管引导部分。进一步,所述缆管导向部分的两个导向轮的排布方向与缆管引导部分两个导正轮的排布方向成垂直状态。通过上述设计方案,本技术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为扭矩自平衡有缆钻具系统钻进时,缆管在地面存储系统中顺利入槽和出槽提供顺畅的引导,解决了缆管提升与下放存在的技术瓶颈,进一步完善了井下扭矩自平衡钻具系统地面存储系统。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理解本技术,并不构成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的总装配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的总装配体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的缆管导正盖板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的第一缆管导向轮结构平面示意图。图5是图4中沿A-A线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的第二缆管导向轮结构平面示意图。图7是图6中沿A-A线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的第一缆管导正轮结构平面示意图。图9是图8中沿A-A线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的第二缆管导正轮结构平面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沿A-A线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的缆管导出轮结构平面示意图。图13是图12中沿A-A线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的缆管导入轮结构平面示意图。图15是图14中沿A-A线示意图。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的缆管导正支撑结构平面示意图。图17是图16中沿A-A线示意图。图18是图16中沿B-B线示意图。图19是图16中沿C-C线示意图。图2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的导缆机构壳体结构平面示意图。图21是图20中沿A-A线示意图。图中各标记如下:1-限位螺母、2-缆管导正盖板、3-缆管导正立杆、4-第一缆管导向轮、5-第二缆管导向轮、6-缆管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导引机构包括:限位螺母(1)、缆管导正盖板(2)、缆管导正立杆(3)、第一缆管导向轮(4)、第二缆管导向轮(5)、缆管导正支撑(6)、导正浮动弹簧(7)、第一缆管导正轮(8)、第二缆管导正轮(9)、横向导杆(11)、导缆机构壳体(12)、缆管导出轮(13)及缆管导入轮(14),/n所述缆管导正盖板(2)设置在缆管导正立杆(3)上部,且通过限位螺母(1)固定在缆管导正立杆(3)上,缆管导正盖板(2)包括缆管导正盖板本体(202),缆管导正盖板本体(202)的中部具有缆管通过区(201);所述缆管通过区(201)与储缆平台中心位置正对;/n所述第一缆管导向轮(4)、第二缆管导向轮(5)、第一缆管导正轮(8)、第二缆管导正轮(9)、缆管导出轮(13)及缆管导入轮(14)上均设置有防碰台阶(401)、轴孔(402)及缆管扣合槽(403),其中缆管扣合槽(403)为弧形凹槽,其弧形与缆管(10)形状匹配;/n所述缆管导正支撑(6),其包括缆管导正支撑本体(601),缆管导正支撑本体(601)上设置有导向轮轴孔(602)、缆管导正立杆孔(603)、导正浮动弹簧座(604)及导向轮槽(605),其中导向轮轴孔(602)的数量为两个,一个导向轮轴孔(602)与第一缆管导向轮(4)上的轴孔(402)对应并通过轴和轴承配合与第一缆管导向轮(4)相连,另一个导向轮轴孔(602)与第二缆管导向轮(5)上的轴孔(402)对应并通过轴和轴承配合与第二缆管导向轮(5)相连;缆管导正立杆孔(60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缆管导正立杆孔(603)分别与四个缆管导正立杆(3)一一对应滑动配合连接;导正浮动弹簧座(604)与导正浮动弹簧(7)上端面接触配合;导向轮槽(605)用于容置第一缆管导向轮(4)和第二缆管导向轮(5);/n所述导正浮动弹簧(7)的下端面固定在导缆机构壳体(12)上;/n所述导缆机构壳体(12),其包括导缆机构壳体主体(1202),导缆机构壳体主体(1202)上设置有导正轮轴孔(1201)、横向导杆轴孔(1203)、导正轮安装空区(1204)、缆管导入轮导出轮安装空区(1205)、导出轮轴孔(1206)及导入轮轴孔(1207),其中导正轮轴孔(1201)的数量为两个,一个导正轮轴孔(1201)与第一缆管导正轮(8)上的轴孔(402)对应并通过轴和轴承配合与第一缆管导正轮(8)相连,另一个导正轮轴孔(1201)与第二缆管导正轮(9)上的轴孔(402)对应并通过轴和轴承配合与第二缆管导正轮(9)相连;横向导杆轴孔(1203)供横向导杆(11)穿过并与横向导杆(11)滑动配合连接;导正轮安装空区(1204)用于容置第一缆管导正轮(8)和第二缆管导正轮(9);缆管导入轮导出轮安装空区(1205)用于容置缆管导出轮(13)及缆管导入轮(14);导出轮轴孔(1206)与缆管导出轮(13)上的轴孔(402)对应并通过轴和轴承配合与缆管导出轮(13)相连;导入轮轴孔(1207)与缆管导入轮(14)上的轴孔(402)对应并通过轴和轴承配合与缆管导入轮(14)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面涡状的管状物导引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导引机构包括:限位螺母(1)、缆管导正盖板(2)、缆管导正立杆(3)、第一缆管导向轮(4)、第二缆管导向轮(5)、缆管导正支撑(6)、导正浮动弹簧(7)、第一缆管导正轮(8)、第二缆管导正轮(9)、横向导杆(11)、导缆机构壳体(12)、缆管导出轮(13)及缆管导入轮(14),
所述缆管导正盖板(2)设置在缆管导正立杆(3)上部,且通过限位螺母(1)固定在缆管导正立杆(3)上,缆管导正盖板(2)包括缆管导正盖板本体(202),缆管导正盖板本体(202)的中部具有缆管通过区(201);所述缆管通过区(201)与储缆平台中心位置正对;
所述第一缆管导向轮(4)、第二缆管导向轮(5)、第一缆管导正轮(8)、第二缆管导正轮(9)、缆管导出轮(13)及缆管导入轮(14)上均设置有防碰台阶(401)、轴孔(402)及缆管扣合槽(403),其中缆管扣合槽(403)为弧形凹槽,其弧形与缆管(10)形状匹配;
所述缆管导正支撑(6),其包括缆管导正支撑本体(601),缆管导正支撑本体(601)上设置有导向轮轴孔(602)、缆管导正立杆孔(603)、导正浮动弹簧座(604)及导向轮槽(605),其中导向轮轴孔(602)的数量为两个,一个导向轮轴孔(602)与第一缆管导向轮(4)上的轴孔(402)对应并通过轴和轴承配合与第一缆管导向轮(4)相连,另一个导向轮轴孔(602)与第二缆管导向轮(5)上的轴孔(402)对应并通过轴和轴承配合与第二缆管导向轮(5)相连;缆管导正立杆孔(60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缆管导正立杆孔(603)分别与四个缆管导正立杆(3)一一对应滑动配合连接;导正浮动弹簧座(604)与导正浮动弹簧(7)上端面接触配合;导向轮槽(605)用于容置第一缆管导向轮(4)和第二缆管导向轮(5);
所述导正浮动弹簧(7)的下端面固定在导缆机构壳体(12)上;
所述导缆机构壳体(12),其包括导缆机构壳体主体(1202),导缆机构壳体主体(1202)上设置有导正轮轴孔(1201)、横向导杆轴孔(1203)、导正轮安装空区(12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界儒秦小琳潘俊帆高科孟珂宇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