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垒专利>正文

红薯种植机双液压连体折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242563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4 2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薯种植机双液压连体折叠装置,其包括旋耕机模块以及起垄模块和覆膜模块,旋耕机模块的顶部设置有油缸铰接座;起垄模块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两个旋转支座,旋转支座上设置有四个转轴点,最左端靠近旋耕模块的为起垄模块转点,旋转支座的顶部,和旋耕机模块顶部的起垄支撑油缸铰接的为起垄支撑转点,起垄支撑转点的右侧为覆膜支撑转点,覆膜支撑转点通过覆膜支撑油缸和覆膜模块顶部的油缸托架固定;旋转支座的右端为覆膜模块转点,所述的覆膜模块转点和起垄模块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新颖,构思巧妙,易于实现及批量化生产,为红薯种植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便利性及高效性。

Double hydraulic integrated folding device of sweet potato plan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红薯种植机双液压连体折叠装置
本技术涉及红薯种植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红薯种植机双液压连体折叠装置。
技术介绍
周知,在红薯种植
,在种植时需将土壤疏松后,通过起垄设备进行起垄作业,再通过覆膜设备将起垄后土壤包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本申请人在多次测试研究下,将旋耕设备和起垄设备以及覆膜设备整合至同一设备上,经过以上整合来提高红薯种植效率,但是此类设备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存在弊端,其主要体现在:1.现有的此类设备在使用时,其长度较长,在空间狭小的地块或者地头转向时容易和周围障碍物碰撞而造成设备损毁;2.此类设备的设置初衷是旋耕、起垄、覆膜作业同时进行,但是在实际作业时,因土壤的疏松程度不同,有的地块仅需单次旋耕即可达到土壤的疏松标准,有的地块则需多次进行单独旋耕才可达到土质疏松的标准,若实现多次旋耕作业,需拖动设备带动整个起垄、覆膜模块同时运作,造成浪费。针对现有技术上的弊端,作为本行业技术人员,如何通过技术改善,设计一款新型的红薯种植机双液压连体折叠装置,其可以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实现单独旋耕的选取、多功能设备整合后功能单一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薯种植机双液压连体折叠装置,其针对框架本体进行结构更改,将旋耕、起垄、覆膜集成于一体,同时还可单独选取旋耕作业进行,进而提高红薯种植设备的机动性以及功能多样性。本技术由旋耕机模块以及起垄模块和覆膜模块组成,所述的旋耕机模块的顶部设置有油缸铰接座;所述的起垄模块的顶部,其设置有至少两个旋转支座,所述的旋转支座上设置有四个转轴点,最左端靠近旋耕模块的为起垄模块转点,旋转支座的顶部,和旋耕机模块顶部的起垄支撑油缸铰接的为起垄支撑转点,起垄支撑转点的右侧为覆膜支撑转点,所述的覆膜支撑转点通过覆膜支撑油缸和覆膜模块顶部的油缸托架固定,所述的油缸托架和覆膜模块顶部左端横梁焊接固定至一体;所述的旋转支座的右端为覆膜模块转点,所述的覆膜模块转点和起垄模块铰接。所述的旋转支座为前后两片平行钢板组合而成,两片钢板之间通过一个通管前后连接至一体,所述的通管分别贯穿前后两片平行钢板设置。所述的油缸托架设置在覆膜模块顶部左端横梁上,其在覆膜模块上上翘设计,油缸托架与覆膜支撑油缸铰接。所述的覆膜支撑油缸采用中部固定油缸。所述的起垄模块顶部的多个旋转支座之间通过一根连杆支撑连接。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以上设计,其在起垄模块的顶部设置旋转支座,并通过旋转支座左右两端的转点分别和旋耕模块和覆膜模块铰接,再通过在旋耕模块和起垄模块之间铰接设置起垄支撑油缸,在起垄模块和覆膜模块之间铰接设置覆膜支撑油缸,通过以上结构设置可实现起垄模块和覆膜模块同时在旋耕模块上起降,还可以实现覆膜模块在起垄模块上起降,可在红薯种植过程中针对性的选择旋耕、起垄、覆膜工作单独进行,同时在地头等种植狭小空间内实现安全的转向,防止因设备较长而造成的碰撞。综上,本技术结构设计新颖,构思巧妙,易于实现及批量化生产,为红薯种植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便利性及高效性,是一种理想的红薯种植机双液压连体折叠装置。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起垄模块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主视起降结构示意图Ⅰ;图5为本技术主视起降结构示意图Ⅱ;图中,1、旋耕模块,11、油缸铰接座,2、起垄模块,3、覆膜模块,31、左端横梁,32、油缸托架,4、旋转支座,40、平行钢板,41、起垄模块转点,42、起垄支撑转点,43、覆膜支撑转点,44、通管固定孔,45、通管,46、覆膜支撑转点,5、起垄支撑油缸,6、覆膜支撑油缸。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技术进行细致的描述,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如附图所示,本技术由旋耕机模块1以及起垄模块2和覆膜模块3组成,所述的旋耕机模块1的顶部设置有油缸铰接座11;所述的起垄模块2的顶部,其设置有至少两个旋转支座4,所述的旋转支座4上设置有四个转轴点,最左端靠近旋耕模块的为起垄模块转点41,所述的起垄模块转点41以铰接的方式将旋耕机模块1和起垄模块2连接至一体;旋转支座4的顶部,和旋耕机模块1顶部的起垄支撑油缸5铰接的为起垄支撑转点42,起垄支撑转点42的右侧为覆膜支撑转点43,所述的覆膜支撑转点43通过覆膜支撑油缸6和覆膜模块3顶部的油缸托架32固定,所述的油缸托架32和覆膜模块3顶部左端横梁31焊接固定至一体,所述的油缸托架32和覆膜模块3联动;所述的旋转支座4的右端为覆膜模块转点46,通过覆膜模块转点46将起垄模块2和覆膜模块3铰接。在以上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的旋转支座4选用前后两片平行钢板40组合而成,两片平行钢板40之间通过一个通管45前后连接至一体,所述的前后两片平行钢板40上设置有通管固定孔44,将通管45插入通管固定孔44实现连接,通过以上结构设置可在旋转支座4强度不变的前提下提高旋转支座4整体的韧性,防止旋转支座4因受力过大而导致的变形或者断裂。再进一步的,所述的起垄模块2顶部的多个旋转支座4之间通过一根连杆21支撑连接,再进一步提高其连接强度。进一步的,因覆膜模块3折叠的实现是通过覆膜支撑油缸6施力实现的,为防止覆膜模块3在折叠后因覆膜支撑油缸6过长而导致干涉,特将油缸托架32设置在覆膜模块3顶部左端横梁31上,其在覆膜模块3顶部上翘设计,油缸托架32与覆膜支撑油缸铰接,选用覆膜支撑油缸6时,采用中部固定式油缸,如图4所示,此种油缸可有效减小其在覆膜模块3顶部的占地面积。综上,本技术通过以上结构,其在使用时,若需设置起垄模块和覆膜模块以及旋耕模块同时作业,如图3所示,覆膜支撑油缸6以及起垄支撑油缸5不施力且成水平状态,此时牵引设备拖动三模块同时作业;若仅实现旋耕功能,如图5所示,此时起垄模块2和覆膜模块3同时在旋耕模块1上起降,仅有旋耕模块1在牵引设备的驱动下和地面接触实现旋耕作业;若仅实现旋耕功能和起垄功能,如图4所示,此时通过覆膜模块3在起垄模块2上起降,仅有旋耕模块1和起垄模块2在牵引设备的驱动下和地面接触实现旋耕、起垄作业。以上所述的旋耕模块1通用的旋耕机械,起垄模块2为普通起垄机,覆膜模块3为普通覆膜机。综上,本技术可在红薯种植过程中针对性的选择旋耕、起垄、覆膜工作单独进行,同时在地头等种植狭小空间内实现安全的转向,防止因设备较长而造成的碰撞,其结构设计新颖,构思巧妙,易于实现及批量化生产,为红薯种植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便利性及高效性,是一种理想的红薯种植机双液压连体折叠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红薯种植机双液压连体折叠装置,其包括旋耕机模块以及起垄模块和覆膜模块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耕机模块的顶部设置有油缸铰接座;所述的起垄模块的顶部,其设置有至少两个旋转支座,所述的旋转支座上设置有四个转轴点,最左端靠近旋耕模块的为起垄模块转点,旋转支座的顶部,和旋耕机模块顶部的起垄支撑油缸铰接的为起垄支撑转点,起垄支撑转点的右侧为覆膜支撑转点,所述的覆膜支撑转点通过覆膜支撑油缸和覆膜模块顶部的油缸托架固定,所述的油缸托架和覆膜模块顶部左端横梁焊接固定至一体;所述的旋转支座的右端为覆膜模块转点,所述的覆膜模块转点和起垄模块铰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薯种植机双液压连体折叠装置,其包括旋耕机模块以及起垄模块和覆膜模块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耕机模块的顶部设置有油缸铰接座;所述的起垄模块的顶部,其设置有至少两个旋转支座,所述的旋转支座上设置有四个转轴点,最左端靠近旋耕模块的为起垄模块转点,旋转支座的顶部,和旋耕机模块顶部的起垄支撑油缸铰接的为起垄支撑转点,起垄支撑转点的右侧为覆膜支撑转点,所述的覆膜支撑转点通过覆膜支撑油缸和覆膜模块顶部的油缸托架固定,所述的油缸托架和覆膜模块顶部左端横梁焊接固定至一体;所述的旋转支座的右端为覆膜模块转点,所述的覆膜模块转点和起垄模块铰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薯种植机双液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垒
申请(专利权)人:张垒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