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等级道路沥青路面维修处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23612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4 16: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等级道路沥青路面维修处治方法,属于路面维修技术领域,通过初步确定维修标准和总体加铺方案、确定交通等级、确定强度不足及临界的范围、确定维修处治方法、加铺五个步骤针对不同损坏程度的沥青路面进行维修,以达到病害处治标准明确、处治方法系统、处治措施彻底的效果,使病害隐患得到有效遏制。

A maintenance and treatment method of high grade road asphalt pave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等级道路沥青路面维修处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路面维修
,具体涉及一种高等级道路沥青路面维修处治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沥青路面以其行车舒适、噪音小、好维护的优点,已成为道路工程应用最广泛也是最常见的高级路面结构。在交通荷载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作用下,沥青路面随之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病害,从而影响车辆的行驶质量和道路服务水平。因此,对沥青路面病害的维修处治作为实现或延长沥青路面的设计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做好沥青路面的维修处治使路面能够长期保持较好的使用状态已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沥青路面进行维修处治时,通常对常见破损进行维修及对路面进行补强。对常规破损譬如裂缝、松散、坑槽、拥抱、车辙、沉陷等常规病害的维修已有了明确的技术措施与处治方法,对结构强度不足的区域的具体的处治标准和方法并未明确,仅根据实测的路表弯沉值,计算现状道路路面当量回弹模量,再根据当量回弹模量的进行沥青面层加铺补强,即在现状路面上加铺4cm~10cm的沥青层;近年来也有提及对弯沉不足区域进行灌浆处理,但整体的处治标准或方法不成体系,以致路面维修处治后无法使道路及其路基内部的病害隐患得到遏制及有效改善,很难保证维修处治后其在正常的运营条件下能够实现或延长设计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等级道路沥青路面维修处治方法,解决现有沥青路面维修处治标准不够明确、方法不够系统、处治不够彻底的问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高等级道路沥青路面维修处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初步确定维修标准和总体加铺方案:对旧路面进行全面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中常规病害的类型及损害程度、路面结构的强度及脱空或不密实区域初步确定路面的维修标准和总体加铺方案;(2)确定交通等级:根据现状道路交通量的调查及交通量的计算,确定维修道路的交通等级;(3)确定强度不足及临界的范围:根据结构强度评价标准表进行路面结构强度的划分,即确定路面结构为强度不足及临界的范围;(4)确定维修处治方法:针对路面结构的强度结合是否有脱空或不密实情况,并考虑常规病害情况,进行维修处治,具体为:a)结构强度属于不足的,先破除原路面结构中的沥青面层、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和下基层,对碎石层进行压实,压实度及弯沉满足要求后,浇筑C15素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再分层恢复沥青面层;若病害面积较小无法进行机械压实,或碾压后不满足设计要求的,或者基层存在脱空或不密实情况的,浇筑C15素混凝土后待其强度达到要求后进行路基注浆;b)结构强度属于临界的,先进行路基注浆补强,确保弯沉检测合格后,铣刨旧的沥青面层,然后分层恢复沥青中、下面层,再结合路段加铺补强进行同步加铺;c)结构强度属于足够、检测为不密实或有脱空情况的,直接进行路基注浆补强,若该区域内有常规病害的,由于结构强度足够,路面结构层必定未受到损害,因此注浆完成后铣刨6cm厚的旧沥青层,再采用中粒式恢复沥青层至现状标高;d)结构强度属于足够且无不密实、脱空情况的,但路表面有较大面积的常规病害,此时病害情况较轻微,路面结构层未受到损害,铣刨6cm厚的旧沥青层,再采用中粒式恢复至现状标高;e)由于弯沉检测无法反映局部小面积的弯沉情况,对于上述处置标准处治完成后,仍然有局部小面积的常规病害未处治的,根据常规病害的技术措施与处治方法进行局部病害的维修,对于特别严重的局部病害,考虑路面结构已经破坏的可能,参照a)结构强度不足的处治方法进行维修;(5)加铺:结合总体加铺方案,对步骤(4)处治后的病害区域及无病害路段进行同步加铺。进一步地,步骤(1)中的全面检测包括路面损害状况检测、路面结构强度检测、路面厚度检测、路面构造深度检测及路面雷达探测。进一步地,步骤(4)的处治方法a)中浇筑的C15素混凝土的厚度与原水泥稳定碎石层厚度一致。进一步地,步骤(4)的处治方法d)中提到的常规病害指的是沉陷、车辙、线裂、网裂和坑槽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步骤(4)的处治方法e)中提到的特别严重的局部病害指的是坑槽和裂缝。进一步地,步骤(2)中的结构强度评价标准表查找于《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06)。进一步地,常规病害的技术措施与处治方法参考于《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06)。由于采取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先对旧路面进行全面检测,初步确定维修标准和总体加铺方案,然后根据现状道路交通量的调查及交通量的计算确定交通等级,再确定路面强度不足范围及临界范围,再确定维修处治方法,最后进行加铺。维修处治方法优先根据路面结构强度、是否有脱空不密实情况作为病害处治的标准,分别针对路面结构强度属于不足,路面结构强度属于临界,路面结构强度属于足够、检测为不密实或有脱空情况,路面结构强度属于足够且无不密实、脱空情况进行相应的维修处治,然后再对剩余的未能处治到的局部小面积常规病害进行针对处治,以达到病害处治标准明确、处治方法系统、处治措施彻底,使病害隐患得到有效遏制,最终保证维修处治后的沥青路面能够在正常的运营条件下实现或延长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高等级道路沥青路面维修处治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照图1所示,一种高等级道路沥青路面维修处治方法,具体是针对某城市主干道的沥青路面的维修处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初步确定维修标准和总体加铺方案:将该旧路面划分为K0、K1、K2......Kn段,其中Kn+XXX表示离Kn段起点XXX米远的位置,对旧路面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该道路龟裂、车辙病害较多,路面局部出现沉陷、剥落、网裂等病害,总体看来K0+000~K0+440、K2+000~K2+340段全幅路面均较差,PCI、RQI评价等级均以“C”、“D”为主,该路段的裂缝类病害和变形类病害较多影响了路面行驶的舒适度,其余路段局部出现龟裂、剥落等病害,整体路况较好。K0+000~K0+440路表面代表弯沉值最小值32.6(0.01mm),最大值88.0(0.01mm),有超过一半的弯沉单点值超过临界值上限,该路段路面承载能力较差;K1+200~K2+900代表弯沉值最小值17.3(0.01mm),最大值46.1(0.01mm),有部分弯沉单点值超过临界值上限,其余路段代表弯沉值最小值10.6(0.01mm),最大值28.7(0.01mm),弯沉单点值较小,路面承载能力较好。满足交通荷载对路面承载能力的要求。路面结构层为沥青面层+水稳基层,机动车道面层厚度标准值为122mm,基层厚度标准值为196mm,K0-230~K0+440段沥青混凝土沥青面层芯样空隙率4.3%~12.7%,K1+200~K2+900段沥青混凝土沥青面层芯样空隙率2.9%~19.2%,路面雷达检测共完成15120m,判别病害异常区共计169处。根据检测结果及旧路路面结构,旧路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等级道路沥青路面维修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初步确定维修标准和总体加铺方案:对旧路面进行全面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中常规病害的类型及损害程度、路面结构的强度及脱空或不密实区域初步确定路面的维修标准和总体加铺方案;/n(2)确定交通等级:根据现状道路交通量的调查及交通量的计算,确定维修道路的交通等级;/n(3)确定强度不足及临界的范围:根据结构强度评价标准表进行路面结构强度的划分,确定路面结构为强度不足及临界的范围;/n(4)确定维修处治方法:针对路面结构的强度结合是否有脱空或不密实情况,并考虑常规病害情况,进行维修处治,具体为:/na)结构强度属于不足的,先破除原路面结构中的沥青面层、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和下基层,对碎石层进行压实,压实度及弯沉满足要求后,浇筑素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再分层恢复沥青面层;若病害面积较小无法进行机械压实,或碾压后不满足设计要求的,或者基层存在脱空或不密实情况的,浇筑素混凝土后待其强度达到要求后进行路基注浆;/nb)结构强度属于临界的,先进行路基注浆补强,确保弯沉检测合格后,铣刨旧的沥青面层,然后分层恢复沥青中、下面层,再结合路段加铺补强进行同步加铺;/nc)结构强度属于足够、检测为不密实或有脱空情况的,直接进行路基注浆补强,若该区域内有常规病害的,由于结构强度足够,路面结构层必定未受到损害,因此注浆完成后铣刨6cm厚的旧沥青层,再采用中粒式恢至现状标高;/nd)结构强度属于足够且无不密实、脱空情况的,但路表面有较大面积的常规病害,此时病害情况较轻微,路面结构层未受到损害,铣刨6cm厚的旧沥青层,再采用中粒式恢复至现状标高;/ne)由于弯沉检测无法反映局部小面积的弯沉情况,对于上述处置标准处治完成后,仍然有局部小面积的常规病害未处治的,根据常规病害的技术措施与处治方法进行局部病害的维修,对于特别严重的局部病害,考虑路面结构已经破坏的可能,参照a)结构强度不足的处治方法进行维修;/n(5)加铺:结合总体加铺方案,对步骤(4)处治后的病害区域及无病害路段进行同步加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等级道路沥青路面维修处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初步确定维修标准和总体加铺方案:对旧路面进行全面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中常规病害的类型及损害程度、路面结构的强度及脱空或不密实区域初步确定路面的维修标准和总体加铺方案;
(2)确定交通等级:根据现状道路交通量的调查及交通量的计算,确定维修道路的交通等级;
(3)确定强度不足及临界的范围:根据结构强度评价标准表进行路面结构强度的划分,确定路面结构为强度不足及临界的范围;
(4)确定维修处治方法:针对路面结构的强度结合是否有脱空或不密实情况,并考虑常规病害情况,进行维修处治,具体为:
a)结构强度属于不足的,先破除原路面结构中的沥青面层、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和下基层,对碎石层进行压实,压实度及弯沉满足要求后,浇筑素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再分层恢复沥青面层;若病害面积较小无法进行机械压实,或碾压后不满足设计要求的,或者基层存在脱空或不密实情况的,浇筑素混凝土后待其强度达到要求后进行路基注浆;
b)结构强度属于临界的,先进行路基注浆补强,确保弯沉检测合格后,铣刨旧的沥青面层,然后分层恢复沥青中、下面层,再结合路段加铺补强进行同步加铺;
c)结构强度属于足够、检测为不密实或有脱空情况的,直接进行路基注浆补强,若该区域内有常规病害的,由于结构强度足够,路面结构层必定未受到损害,因此注浆完成后铣刨6cm厚的旧沥青层,再采用中粒式恢至现状标高;
d)结构强度属于足够且无不密实、脱空情况的,但路表面有较大面积的常规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勇庞俊杰刘玉柳甘旭彪蒙卓磷庞润峰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