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雷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2934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1 0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雷模块,该防雷模块包括外壳、PCB板以及元器组件;外壳具有一侧敞口设置的内腔;PCB板安装在内腔中,PCB板包括内置于内腔的板体、用以连接零线的第一引脚、用以连接火线的第二引脚、以及用以连接地线的第三引脚,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均与板体一体设置并凸出于外壳;元器组件安装在板体上,元器组件包括放电管、放电管稳压件、以及多个压敏电阻,放电管稳压件和放电管连通后与第二引脚电性连接,多个压敏电阻中的部分压敏电阻与第一引脚电性连接,另一部分压敏电阻与第三引脚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有效降低防雷模块的成本。

A lightning protection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雷模块
本技术属于电涌保护器
,尤其涉及一种防雷模块。
技术介绍
造成电涌(瞬变脉冲)的原因通常包括雷电、接地不良、感性负载切换、市电故障排除以及ESD(Electro-Staticdischarge,静电释放/静电放电)等,其结果可能会造成数据丢失(或损坏)甚至设备损毁,其中以雷电造成的电涌破坏性最强。现有的防止雷电电涌破坏的方法通常是在用电设备的电源适配器前端使用电涌保护装置,该电涌保护装置通常由压敏电阻、放电管等构成,不但体积较大,而且结构复杂,导致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防雷模块,旨在解决传统的电涌保护装置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雷模块,包括外壳、PCB板以及元器组件;所述外壳具有一侧敞口设置的内腔;PCB板安装在所述内腔中,所述PCB板包括内置于所述内腔的板体、用以连接零线的第一引脚、用以连接火线的第二引脚、以及用以连接地线的第三引脚,所述第一引脚、所述第二引脚、所述第三引脚均与所述板体一体设置并凸出于所述外壳;元器组件安装在所述板体上,所述元器组件包括放电管、放电管稳压件、以及多个压敏电阻,所述放电管稳压件和所述放电管连通后与所述第二引脚电性连接,多个压敏电阻中的部分压敏电阻与所述第一引脚电性连接,另一部分压敏电阻与所述第三引脚电性连接。可选地,所述板体具有朝向所述内腔腔底的第一边缘,以及与所述第一边缘相对并朝向所述内腔敞口的第二边缘,所述第一引脚、所述第二引脚、所述第三引脚均自所述第二边缘平行向外延伸形成。可选地,所述板体的上板面和下板面均镀覆有第一金属导电层;所述第一引脚、所述第二引脚、以及所述第三引脚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镀覆有第二金属导电层;所述第一引脚、所述第二引脚、以及所述第三引脚上均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壁镀覆有第三金属导电层;所述PCB板通过相互连通的所述第一金属导电层、所述第二金属导电层、所述第三金属导电层而实现线路导通。可选地,所述第一引脚、所述第二引脚、以及所述第三引脚的厚度均大于或等于1.6mm,宽度均大于或等于4.5mm。可选地,所述第一引脚、所述第二引脚以及所述第三引脚依次沿所述第二边缘间隔式排布,所述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二引脚之间的间距为A,所述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三引脚之间的间距为B,A和B均大于或等于3mm。可选地,A和B均大于或等于7.5mm。可选地,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第一引脚、所述第二引脚、以及所述第三引脚的连接处均呈圆弧过渡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边缘上凹设有导流槽。可选地,所述内腔中灌封有导热胶。可选地,所述PCB板上开设有沿所述板体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安装通槽、第二安装通槽、以及第三安装通槽,且所述第一安装通槽、所述第二安装通槽、以及所述第三安装通槽依次分别与所述第一引脚、所述第二引脚、以及所述第三引脚位置对应;所述放电管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通槽,所述放电管稳压件设于所述放电管上方,并与所述放电管电性连接,所述压敏电阻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所述压敏电阻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通槽中,并与所述第一引脚电性连接,另外两个压敏电阻安装在所述第三安装通槽中,并与所述第三引脚电性连接。基于此结构设计,由于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与PCB板的板体一体设置,故相较于目前常见的使用专用引脚器件的电泳保护器,本防雷模块的三个引脚即为PCB板的板材一部分,可以在制作PCB板时同时制成,从而可减少大量专用引脚器件的使用,使得本防雷模块的结构和制作工艺更加简单,从而可有效降低工艺成本和材料成本;同时,通过放电管、放电管稳压件、以及多个压敏电阻的相互作用,本防雷模块还可以安全可靠的实现其防止雷电电涌破坏的功能,即本防雷模块具备很高的性价比。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雷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雷模块的爆炸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雷模块中装配有元器组件的PCB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雷模块中装配有元器组件的PCB板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雷模块中的PCB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左、右、上和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防雷模块。请参阅图1至图3,该防雷模块包括外壳100、PCB板200以及元器组件300;外壳100具有一侧敞口设置的内腔;PCB板200安装在内腔中,PCB板200包括内置于内腔的板体110、用以连接零线的第一引脚120、用以连接火线的第二引脚130、以及用以连接地线的第三引脚140,第一引脚120、第二引脚130、第三引脚140均与板体110一体设置并凸出于外壳100;元器组件300安装在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雷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壳,所述外壳具有一侧敞口设置的内腔;/nPCB板,安装在所述内腔中,所述PCB板包括内置于所述内腔的板体、用以连接零线的第一引脚、用以连接火线的第二引脚、以及用以连接地线的第三引脚,所述第一引脚、所述第二引脚、所述第三引脚均与所述板体一体设置并凸出于所述外壳;以及,/n元器组件,安装在所述板体上,所述元器组件包括放电管、放电管稳压件、以及多个压敏电阻,所述放电管稳压件和所述放电管连通后与所述第二引脚电性连接,多个压敏电阻中的部分压敏电阻与所述第一引脚电性连接,另一部分压敏电阻与所述第三引脚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雷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一侧敞口设置的内腔;
PCB板,安装在所述内腔中,所述PCB板包括内置于所述内腔的板体、用以连接零线的第一引脚、用以连接火线的第二引脚、以及用以连接地线的第三引脚,所述第一引脚、所述第二引脚、所述第三引脚均与所述板体一体设置并凸出于所述外壳;以及,
元器组件,安装在所述板体上,所述元器组件包括放电管、放电管稳压件、以及多个压敏电阻,所述放电管稳压件和所述放电管连通后与所述第二引脚电性连接,多个压敏电阻中的部分压敏电阻与所述第一引脚电性连接,另一部分压敏电阻与所述第三引脚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具有朝向所述内腔腔底的第一边缘,以及与所述第一边缘相对并朝向所述内腔敞口的第二边缘,所述第一引脚、所述第二引脚、所述第三引脚均自所述第二边缘平行向外延伸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的上板面和下板面均镀覆有第一金属导电层;
所述第一引脚、所述第二引脚、以及所述第三引脚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镀覆有第二金属导电层;
所述第一引脚、所述第二引脚、以及所述第三引脚上均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壁镀覆有第三金属导电层;
所述PCB板通过相互连通的所述第一金属导电层、所述第二金属导电层、所述第三金属导电层而实现线路导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脚、所述第二引脚、以及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能文王旭明胡勇王炎林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瑞隆源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