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附加筋的梁柱节点
本技术涉及预制结构领域,特别是带附加筋的梁柱节点。
技术介绍
预制预应力框架梁柱压接节点,利用贯穿于预制柱和预制混凝土梁的预应力钢铰线将预制柱和预制混凝土梁压接在一起,为全预制装配节点。在梁后浇层铺设抗弯耗能钢筋和抗剪钢筋,该做法解决了现浇节点区钢筋复杂,避让困难,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施工效率低的缺点,发挥预应力筋的优势,简化了梁柱节点的现场拼装。但是,这种预制预应力框架梁柱节点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预制预应力框架梁柱压接节点的抗剪承载力一般依靠压接摩擦力和耗能钢筋的销键作用承担,当结构荷载超过设计值或出现施工质量问题时,结构存在安全隐患;第二,梁柱压接节点区用于传递剪力的钢筋仅在柱子范围内设置,对于提高结构整体性贡献不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带附加筋的梁柱节点,要解决当预应力意外失效时,结构易倒塌的问题,当结构荷载过大时,为结构提供加固,同时提高结构抗剪能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一方面提供带附加筋的梁柱节点, ...
【技术保护点】
1.带附加筋的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柱节点为中节点,包括柱、叠合梁、叠合楼板、抗弯耗能钢筋(6)、粘接层(8)、X向附加筋(71)和Y向附加筋(72),所述叠合梁包括预制梁和梁后浇层(22),所述抗弯耗能钢筋(6)设置在梁后浇层(22)顶部;/n所述叠合楼板包括底部预制板(31)和顶部板后浇层(32);/n所述柱的截面为方形;/n叠合梁与柱之间的接缝处设置有粘接层(8);/n所述X向附加筋(71)和Y向附加筋(72)分别设置在柱的对边上、并且所述X向附加筋(71)和Y向附加筋(72)均设置在顶部板后浇层(32)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带附加筋的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柱节点为中节点,包括柱、叠合梁、叠合楼板、抗弯耗能钢筋(6)、粘接层(8)、X向附加筋(71)和Y向附加筋(72),所述叠合梁包括预制梁和梁后浇层(22),所述抗弯耗能钢筋(6)设置在梁后浇层(22)顶部;
所述叠合楼板包括底部预制板(31)和顶部板后浇层(32);
所述柱的截面为方形;
叠合梁与柱之间的接缝处设置有粘接层(8);
所述X向附加筋(71)和Y向附加筋(72)分别设置在柱的对边上、并且所述X向附加筋(71)和Y向附加筋(72)均设置在顶部板后浇层(32)底部。
2.带附加筋的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柱节点为边节点,包括柱、叠合梁、叠合楼板、抗弯耗能钢筋(6)、粘接层(8)、X向附加筋(71)和Y向附加筋(72),所述叠合梁包括预制梁和梁后浇层(22),所述抗弯耗能钢筋(6)设置在梁后浇层(22)顶部;
所述叠合楼板包括底部预制板(31)和顶部板后浇层(32);
所述柱的截面为方形;
叠合梁与柱之间的接缝处设置有粘接层(8);
所述Y向附加筋(72)至少有四根并且对称设置在柱的一组对边上,Y向附加筋(72)的末端到结构外侧边沿的长度为25mm-30mm;
所述X向附加筋(71)至少有两根并且设置在柱远离结构外侧边沿的一条边上;
所述X向附加筋(71)和Y向附加筋(72)均设置在顶部板后浇层(32)底部。
技术研发人员:郭海山,耿娇,李黎明,刘康,王冬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