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震梁柱节点柱箍固定方法及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首先在贯穿楼层模板面的一组柱筋上按设计间距绑扎或焊接一组内箍筋;然后将柱外箍筋笼与内箍筋绑扎或焊接在一起;然后再将X向梁筋的另一端定位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柱外箍筋笼的施工方法,在柱筋的转角外侧用限定筋固定了外箍筋的间距。它具有结构和工艺都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使设计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并能消除影响混凝土施工时的质量隐患,确保柱竖向钢筋偏位的不再发生。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梁柱节点施工过程因为节点尺寸小且钢筋密集的不利因素下导致绑扎过程中梁柱节点箍筋缺少绑扎、数量不足、间距不分、或者几个箍筋全堆在一起,或者空空的一段没有箍筋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震梁柱节点柱箍固定方法及结构,属于建筑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建筑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框架结构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已普遍应用于多层和高层建筑。框架结构的抗震关键点在于基础和梁柱结构。根据历次地震对建筑的破坏调查表明,发生地震时,框架结构的建筑大多发生在梁柱的节点区,节点破坏主要是斜向剪切破坏和钢筋锚固破坏,直至整个框架结构的倒塌。因此,框架结构梁柱节点作为节点核心区,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必要的塑性。从受力角度分析,通常情况下,柱端弯矩最大,梁端负弯矩最大,且梁端剪力最大。国家规范和图集均对梁柱节点做了比较严格的规定,一方面是抗剪箍筋加密,另一方面锚固长度加长。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必 须对节点部位的施工质量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控制施工质量。随着高强度混凝土和大直径、高强度钢筋的应用,使构件的截面尺寸大大减小,从而导致节点截面尺寸随之减小,而设计单位为了保证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等,框架结构的中钢筋含量不断的提高,造成梁柱节点的钢筋密集,使钢筋的安装过程难度增加。目前在框架梁柱节点的柱外箍筋绑扎时,采用在节点钢筋排放时预先套上柱外箍筋,待梁筋绑扎入模后,再用铁棒排将柱外箍筋向外拔出按一定间距排列。如柱筋有内箍筋时根本无法安装绑扎。在排拔柱外箍筋时,由于梁筋纵横交错,预留的柱外箍筋在梁入模时往往变形和预留安放量不准,位置不对,造成柱外箍筋过于密集或稀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因柱外箍筋过于集中,会架空浇注的混凝土给梁柱节点的质量埋下隐患。在实际施工中梁柱节点区常常出现柱外箍筋缺少绑扎、数量不足、间距不分、或多个箍筋全堆在一起,使有些柱筋段长长一段没有箍筋,这些问题都不利于框架结构的抗震性,影响了建筑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并且施工质量好的抗震梁柱节点柱箍固定方法及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抗震梁柱节点柱箍固定方法为,该方法按以下步骤施工 ①、首先在贯穿楼层模板面的一组柱筋上按设计间距绑扎或焊接一组内箍筋; ②、将事先绑扎或焊接好的柱外箍筋笼从一组柱筋的顶部套在一组柱筋的外面,按设计要求调好柱外箍筋笼的高度,然后将柱外箍筋笼与内箍筋绑扎或焊接在一起; ③、将一端定位连接的X向梁筋从一组柱筋与柱外箍筋笼及内箍筋的间隙水平穿出,然后再将X向梁筋的另一端定位连接; ④、将X向梁筋与柱筋或内箍筋绑扎或焊接在一起; ⑤、将一端定位连接的Y向梁筋与X向梁筋垂直设置,并从一组柱筋与柱外箍筋笼及内箍筋的间隙水平穿出,然后再将Y向梁筋的另一端固定连接;⑥、将Y向梁筋与柱筋或内箍筋绑扎或焊接在一起。前述 方法中,所述步骤①中的一组内箍筋包括两层以上垂直排列的X向内箍筋和Y向内箍筋;具体层数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前述方法中,所述步骤②中的事先绑扎或焊接好的柱外箍筋笼包括一组限位筋和绑扎或焊接在限位筋上的一组柱外箍筋;一组限位筋位于柱外箍筋外侧,柱外箍筋的间距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前述方法中,所述步骤③中一端定位连接的X向梁筋包括X向梁底筋、X向梁面筋和与X向梁底筋、X向梁面筋绑扎或焊接的一组X向梁箍筋,通过X向梁箍筋将X向梁底筋和X向梁面筋固定连接;X向梁底筋和X向梁面筋的另一端先暂时不焊接X向梁箍筋,待X向梁底筋和X向梁面筋从一组柱筋与柱外箍筋笼及内箍筋的间隙水平穿出后,再通过一组X向梁箍筋将X向梁底筋和X向梁面筋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前述方法中,所述步骤⑤中一端定位连接的Y向梁筋包括Y向梁底筋、Y向梁面筋和与Y向梁底筋、Y向梁面筋绑扎或焊接的一组Y向梁箍筋,通过Y向梁箍筋将Y向梁底筋和Y向梁面筋固定连接-J向梁底筋和Y向梁面筋的另一端先暂时不焊接Y向梁箍筋,待Y向梁底筋和Y向梁面筋从一组柱筋与柱外箍筋笼及内箍筋的间隙水平穿出后,再通过一组Y向梁箍筋将Y向梁底筋和Y向梁面筋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前述方法中,所述内箍筋和柱外箍筋上设有定位筋。按照上述方法构成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抗震梁柱节点柱箍结构为该结构包括贯穿楼层模板面的一组柱筋,一组柱筋的内侧设有一组内箍筋;在一组柱筋的外侧设有事先绑扎或焊接好的柱外箍筋笼;在一组柱筋上设有水平贯穿柱筋的X向梁筋和Y向梁筋,X向梁筋和Y向梁筋垂直设置。前述结构中,所述柱外箍筋笼包括一组限位筋和绑扎或焊接在限位筋上的一组柱外箍筋;一组限位筋位于柱外箍筋外侧,柱外箍筋在限位筋上间隔设置,间距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前述结构中,所述X向梁筋包括贯穿X向梁底筋和X向梁面筋,X向梁底筋和X向梁面筋贯穿一组柱筋与柱外箍筋笼之间的间隙,位于一组柱筋两侧的X向梁筋上设有X向梁箍筋。前述结构中,所述Y向梁筋包括Y向梁底筋和Y向梁面筋,Y向梁底筋和Y向梁面筋贯穿一组柱筋与柱外箍筋笼之间的间隙,位于一组柱筋两侧的Y向梁筋上设有Y向梁箍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采用柱外箍筋笼的结构及施工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因为节点尺寸小且钢筋密集施工难度大的问题,可确保施工质量。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框架梁柱节点采用柱外箍筋笼的结构及施工方法,它具有结构和工艺都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采用本专利技术能使设计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并能消除影响混凝土施工时的质量隐患,确保柱竖向钢筋偏位的不再发生。本专利技术解决了梁柱节点施工过程因为节点尺寸小且钢筋密集的不利因素下导致绑扎过程中梁柱节点箍筋缺少绑扎、数量不足、间距不分、或者几个箍筋全堆在一起,或者空空的一段没有箍筋等问题。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 图2是图I的正面视 图3是图I的立体视 图4是柱外箍筋笼的结构示意 图5是X向内箍筋的结构示意 图6是Y向梁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为I-楼层模板面、2-柱筋、3-X向内箍筋、4-Y向内箍筋、5-限位筋、6-柱外箍筋、7-X向梁底筋、8- X向梁面筋、9-X向梁箍筋、IO-Y向梁底筋、11_ Y向梁面筋、12-Y向梁箍筋、13-定位筋。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抗震梁柱节点柱箍固定方法,如图1、2和3所示。该方法按以下步骤施工 ①、首先在贯穿楼层模板面I的一组柱筋2上按设计间距绑扎或焊接一组内箍筋(内箍筋见图5); ②、将事先绑扎或焊接好的柱外箍筋笼从一组柱筋2的顶部套在一组柱筋2的外面,按设计要求调好柱外箍筋笼(见图4)的高度,然后将柱外箍筋笼与内箍筋绑扎或焊接在一起; ③、将一端定位连接的X向梁筋(参考图6)从一组柱筋2与柱外箍筋笼及内箍筋的间隙水平穿出,然后再将X向梁筋的另一端定位连接; ④、将X向梁筋与柱筋2或内箍筋绑扎或焊接在一起; ⑤、将一端定位连接的Y向梁筋(见图6)与X向梁筋垂直设置,并从一组柱筋2与柱外箍筋笼及内箍筋的间隙水平穿出,然后再将Y向梁筋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⑥、将Y向梁筋与柱筋2或内箍筋绑扎或焊接在一起。前述步骤①中的一组内箍筋包括两层以上垂直排列的X向内箍筋3和Y向内箍筋4 ;具体层数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前述步骤②中的事先绑扎或焊接好的柱外箍筋笼包括一组限位筋5和绑扎或焊接在限位筋5上的一组柱外箍筋6 ;—组限位筋5位于柱外箍筋6外侦牝柱外箍筋6的间距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前述步骤③中一端定位连接的X向梁筋包括X向梁底筋7、X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震梁柱节点柱箍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按以下步骤施工:①、首先在贯穿楼层模板面(1)的一组柱筋(2)上按设计间距绑扎或焊接一组内箍筋;?②、将事先绑扎或焊接好的柱外箍筋笼从一组柱筋(2)的顶部套在一组柱筋(2)的外面,按设计要求调好柱外箍筋笼的高度,然后将柱外箍筋笼与内箍筋绑扎或焊接在一起;③、将一端定位连接的X向梁筋从一组柱筋(2)与柱外箍筋笼及内箍筋的间隙水平穿出,然后再将X向梁筋的另一端定位连接;④、将X向梁筋与柱筋(2)或内箍筋绑扎或焊接在一起;⑤、将一端定位连接的Y向梁筋与X向梁筋垂直设置,并从一组柱筋(2)与柱外箍筋笼及内箍筋的间隙水平穿出,然后再将Y向梁筋的另一端固定连接;⑥、将Y向梁筋与柱筋(2)或内箍筋绑扎或焊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施振生,陈逸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