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盖体以及红外电热管。煲体中设置有内锅。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煲体上。当盖体盖合在煲体上时,盖体与内锅之间形成烹饪空间。红外电热管中设置有红外发热元件。红外发热元件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红外发热元件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1.5μm~25μm。其中,在红外电热管的周向方向上,红外电热管的管壁包括反射部和透射部,反射部设置有反射层,透射部位于红外发热元件与烹饪空间之间。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烹饪器具可以激发食物的香气。并且能够尽可能多地将红外发热元件所发出的红外线朝向烹饪空间反射。此外无需设置单独的反射件,简化了烹饪器具的结构。
Cooking utensi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烹饪器具
本技术涉及厨房器具
,更具体地,本技术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类型的烹饪器具(诸如电饭煲、电压力锅等)的盖体中设置有红外发热元件。在烹饪过程中,红外发热元件向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以提高热利用率,并且激发食物的香气。为了使红外发热元件所发出的红外线尽可能多地辐射到烹饪空间中,已知的烹饪器具通常设置有反射件,其通过卡脚在红外发热元件的上方安装至盖体的内衬,结构复杂并且需要安装空间。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本技术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盖体以及红外电热管。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煲体上时,所述盖体与所述内锅之间形成烹饪空间。所述红外电热管中设置有红外发热元件。所述红外发热元件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所述红外发热元件向所述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所述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1.5μm~25μm。其中,在所述红外电热管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红外电热管的管壁包括反射部和透射部,所述反射部设置有反射层,所述透射部位于所述红外发热元件与所述烹饪空间之间。根据本技术的烹饪器具通过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的红外发热元件向烹饪空间辐射主要波长为1.5μm~25μm的红外线,可以提高热利用效率。红外发热元件向烹饪空间辐射的红外线能够对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使食物受热均匀,激发食物的香气。并且由于红外电热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反射层,因此能够尽可能多地将红外发热元件所发出的红外线朝向烹饪空间反射,提高了红外线辐射效率(与普通的红外发热电热管相比,红外线辐射效率提高了20%),从而提高了热利用效率,与普通的红外电热管相比能够节电50%~60%。此外由于反射层直接设置在红外电热管的管壁上,因此无需设置单独的反射件,简化了烹饪器具的结构,使用方便,更容易组装,使用寿命长。可选地,所述反射层设置在所述红外电热管的管壁的外表面。以此方式,便于形成反射层。可选地,所述反射层的材料为金、银、铬、锌中的一种。可选地,所述反射层为电镀层。可选地,在所述红外电热管的径向截面中,所述透射部的两侧与所述红外电热管的中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60°~180°。申请人发现,透射部的两侧与红外电热管的中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在上述范围内时,在确保红外发热元件所辐射的红外线透过红外电热管而辐射到烹饪空间的情况下,能够尽可能多地将红外发热元件所发出的红外线朝向烹饪空间反射。可选地,所述反射层的厚度为1μm~3μm。可选地,所述红外发热元件由碳纤维制成。可选地,所述红外发热元件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90%。可选地,所述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5μm~15μm。可选地,所述红外电热管设置在所述盖体中。可选地,所述盖体进一步包括隔热件,所述红外电热管在所述隔热件的下方安装至所述隔热件。一方面,隔热件可以防止红外电热管中的红外发热元件的热量辐射到盖体的其他不耐高温的部分,例如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另一方面,隔热件可以便于红外电热管可拆卸地安装至内衬。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技术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技术。附图中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技术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截面示意图;图2为图1中示出的烹饪器具的盖体的局部分解立体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内衬、隔热件以及红外发热件;图3为图1中示出的烹饪器具的红外电热管的俯视示意图;以及图4为沿图3中线L-L所截的截面示意图,其中为了清楚起见,仅示出了一部分。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技术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为了彻底理解本技术,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技术。显然,本技术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
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技术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可以是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电加热器具。此外,烹饪器具除了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之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煲汤等其他功能。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包括煲体110和盖体120。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4详细描述烹饪器具100的各个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描述烹饪器具的各个部件及其位置关系中使用的方向性术语,诸如“上方”、“下方”、“上侧”、“下侧”、“向上”、“向下”、“之上”、“之下”、“内侧”、“外侧”等是相对于盖体盖合在煲体上时而言的。烹饪器具100的煲体110可以呈大体圆角长方体形状、大体圆筒形状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煲体110中设置有大体圆筒形状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的内锅130。内锅130可以自由地放入煲体110的内锅收纳部中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30进行清洗。内锅130用于存放待烹饪的食物,诸如米、汤等。内锅130的顶部具有顶部开口。使用者可以通过顶部开口将待烹饪的食物存放在内锅130中,或者通过顶部开口将烹饪好的食物从内锅130中取出。顶部开口通常为圆形。顶部开口的直径φ通常为10cm~25cm,例如10cm、15cm、20cm、25cm等,以适应用户的不同需求。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煲体110中还设置有用于加热内锅130的内锅加热装置(未示出)。内锅加热装置可以在内锅130的底部和/或侧部对内锅130进行加热。内锅加热装置可以为电热盘,也可以为诸如电磁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烹饪器具100的盖体120的形状与煲体110的形状基本上对应。例如,盖体120可以呈圆角长方体形状。盖体120以可开合的方式设置在煲体110上,用于盖合煲体110的整个顶部或者至少煲体110的内锅130的顶部。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120可以通过例如铰接的方式在最大打开位置和盖合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设置在煲体110的上方。当盖体120盖合在煲体110上时,盖体120与煲体110(具体地,与煲体110的内锅130)之间形成烹饪空间。烹饪空间包括食物存放空间和腔体空间。具体地,食物存放空间是指实际存放食物的空间。腔体空间位于食物存放空间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100)包括:/n煲体(110),所述煲体(110)中设置有内锅(130);/n盖体(120),所述盖体(120)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110)上,当所述盖体(120)盖合在所述煲体(110)上时,所述盖体(120)与所述内锅(130)之间形成烹饪空间;以及/n红外电热管(190),所述红外电热管(190)中设置有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述红外发热元件(150)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所述红外发热元件(150)向所述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所述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1.5μm~25μm;/n其中,在所述红外电热管(190)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红外电热管(190)的管壁包括反射部(191)和透射部(192),所述反射部(191)设置有反射层(160),所述透射部(192)位于所述红外发热元件(150)与所述烹饪空间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100)包括:
煲体(110),所述煲体(110)中设置有内锅(130);
盖体(120),所述盖体(120)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110)上,当所述盖体(120)盖合在所述煲体(110)上时,所述盖体(120)与所述内锅(130)之间形成烹饪空间;以及
红外电热管(190),所述红外电热管(190)中设置有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述红外发热元件(150)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所述红外发热元件(150)向所述烹饪空间辐射红外线,所述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1.5μm~25μm;
其中,在所述红外电热管(190)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红外电热管(190)的管壁包括反射部(191)和透射部(192),所述反射部(191)设置有反射层(160),所述透射部(192)位于所述红外发热元件(150)与所述烹饪空间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160)设置在所述红外电热管(190)的管壁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160)的材料为金、银、铬、锌中的一种。
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新,石芸,吕华,李泽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