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稻-小龙虾-鹅生态共作模式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综合种养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稻-小龙虾-鹅共作模式。
技术介绍
里下河地区一直有养殖鹅的习惯,养殖基础较好,但近年来由于禁养限养政策养鹅产业也受到不小冲击;另一方面,稻-虾生态种养模式正在如火如荼的推广应用之中,但此模式不能实现生态循环,藻类及水草疯长、水面空置、冬季农田闲置等问题突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将鹅引进稻田,利用鹅来摄食藻类、水生植物,同时养殖小龙虾的稻田还可以为鹅提供水源,有利于鹅的生长和体质的提高,达到稻、虾、鹅三增收的稻-小龙虾-鹅生态共作模式。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标。稻-小龙虾-鹅生态共作模式,其改进之处在于:包括以下内容:(1)田间工程和水草种植:a、选择保水性好,远离污染源,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b、所述稻田四周开挖环沟;c、每年3月份,所述环沟内移栽菹草、依乐草、苦草中的一种或几种,移栽面积控制为所述稻田面积的1/5~1/4;(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稻-小龙虾-鹅生态共作模式,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内容:/n(1)田间工程和水草种植:/na、选择保水性好,远离污染源,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nb、所述稻田四周开挖环沟;/nc、每年3月份,所述环沟内移栽菹草、依乐草、苦草中的一种或几种,移栽面积控制为所述稻田面积的1/5~1/4;/n(2)第一次生长鹅放养与日常管理:/na、选择鹅舍:/n在所述稻田周围选择干燥,既能通风又能保温的房屋作为鹅舍;/nb、放养鹅:/n每年4月份放养鹅,所放养的鹅鹅龄为4周龄,每667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小龙虾-鹅生态共作模式,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内容:
(1)田间工程和水草种植:
a、选择保水性好,远离污染源,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
b、所述稻田四周开挖环沟;
c、每年3月份,所述环沟内移栽菹草、依乐草、苦草中的一种或几种,移栽面积控制为所述稻田面积的1/5~1/4;
(2)第一次生长鹅放养与日常管理:
a、选择鹅舍:
在所述稻田周围选择干燥,既能通风又能保温的房屋作为鹅舍;
b、放养鹅:
每年4月份放养鹅,所放养的鹅鹅龄为4周龄,每667m2稻田放养鹅30~40只;
c、饵料投喂及管理:
所述放养的鹅以放牧为主,补饲为辅;所述放养的鹅群每天早上7点半~8点半放养至所述稻田,每天晚上4点半~5点半将所放养的鹅赶回鹅舍;
(3)水稻种植和管理:
每年6月份插秧:
a、每年6月份插秧前捕捞上一年在11月份收割水稻后放养的小龙虾(第一年没有此步骤);
b、插秧前15~20天,每667m2稻田施用发酵腐熟的农家肥400~600kg,机械耕翻整匀;
c、采取塑盘湿润育秧:6月上中旬机插,秧龄18~20天,行距30cm,株距12~15cm,每穴3~5苗;水稻移栽期稻田田面水位2.5~3.5cm,沟内水位不超过防护田埂;插秧前期做到薄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搁田;搁田复水后湿润管理,孕穗和抽穗期建立水层;抽穗以后采用干湿交替管理,遇到高温天气灌深水调温;水稻收获前10天断水,所述稻田田面水分排干,环沟内水位降至55~65cm;待至水稻收割后再加深水位至高于稻田田面25~35cm,保持到第二年水稻移栽;
(4)第一次小龙虾放养与日常管理:
a、每年6月份插秧后,往所述稻田中投放规格在100-200只/斤的小龙虾,放养密度在4000-6000尾/亩;
b、饵料投喂:向所述稻田中投喂植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智景,冯亚明,顾海龙,顾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泰州农科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