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文江专利>正文

一种活桨板明轮驱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9939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8: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活桨板明轮驱动机构,包括:减速机、轮圈安装板、活动桨板、导轨板和限位柱,轮圈安装板的中心与减速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轮圈安装板的周边垂直固定有朝向减速机侧的桨板安装轴;活动桨板为L形板,活动桨板的一端设置有轴套,活动桨板的中间转角处安装有滚轮;轴套套装于桨板安装轴上与桨板安装轴滑动配合,桨板安装轴的轴端安装有卡簧;导轨板固定于减速机上,且位于减速机与轮圈安装板之间;导轨板具有与所述滚轮配合的圆弧面,且圆弧面朝向活动桨板的入水侧;限位柱固定于导轨板的上端,且位于活动桨板的转动路径上;本机构可以基本解决明轮桨板的提水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明轮桨板的拍水问题。

An open wheel drive mechanism with movable padd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活桨板明轮驱动机构
本技术涉及船舶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活桨板明轮驱动机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内河湖泊去污船舶所用的明轮有以下缺陷,如图6所示,传统的船舶明轮的桨叶一般是固定直板式,在船舶前进的过程中,明轮的前端桨叶在入水侧会将水向后下方推出,明轮的后端桨叶在出水侧则将水向后上方推出;即明轮桨板会在入水时产生拍水现象,出水时产生提水现象,相当大一部分动力被浪费于水的上扬或下推的过程中,并且会产生与船体前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桨板明轮驱动机构,基本解决明轮桨板的提水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明轮桨板的拍水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活桨板明轮驱动机构,包括:减速机;轮圈安装板,所述轮圈安装板的中心与减速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轮圈安装板的周边垂直固定有朝向减速机侧的桨板安装轴;活动桨板,所述活动桨板为L形板,活动桨板的一端设置有轴套,活动桨板的中间转角处安装有滚轮;所述轴套套装于桨板安装轴上与桨板安装轴滑动配合,桨板安装轴的轴端安装有卡簧;导轨板,所述导轨板固定于减速机上,且位于减速机与轮圈安装板之间;导轨板具有与所述滚轮配合的圆弧面,且所述圆弧面朝向活动桨板的入水侧;限位柱,所述限位柱固定于导轨板的上端,且位于活动桨板的转动路径上。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减速机为直角减速机。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轮圈安装板为表面均布扇形通孔的圆板。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桨板安装轴共六个,六个桨板安装轴将轮圈安装板的周边六等分。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轨板包括与减速机固定连接的扇面板,以及与扇面板的弧边垂直连接的圆弧面板;所述扇面板与轮圈安装板平行,所述圆弧面板的圆弧面与所述的滚轮配合且朝向活动桨板的入水侧。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轨板的顶端固定有与轮圈安装板平行的支撑板,所述限位柱垂直固定在支撑板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主要由减速机、活桨板轮圈机构和导轨板组成;减速机将船舶动力源的动力传递给轮圈安装板,带动轮圈安装板旋转,活桨板轮圈机构包括轮圈安装板,轮圈安装板上通过桨板安装轴安装活动桨板,活动桨板是与桨板安装轴滑动配合的,可以自由旋转;同时活动桨板按L形板设计,中间转角安装滚轮;导轨板是相对轮圈安装板固定不动的,导轨板具有圆弧面朝向桨板入水侧,这样当活动桨板随轮圈安装板旋转至入水侧时,活动桨板上的滚轮会紧贴导轨板运动,活动桨板沿导轨板运动与水作用,产生驱动船舶前进的动力,导轨板的具体弧度范围和朝向入水侧的角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船舶吃水深度设计调整的,同时因为活动桨板是L形板设计,这样可以设计活动桨板适宜的入水角度,使得活动桨板的端部先插入水中(而非整个桨板面直接拍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活动桨板的拍水问题;而活动桨板一旦运行至出水侧就会脱离导轨板,此时活动桨板回复自由转动状态,以自由状态出水,则几乎不会将提水的作用力反作用至船舶(少部分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从而可以基本解决明轮桨的提水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正面立体图;图2是图1中B部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的背面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的侧面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6是传统明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减速机、11-输入端、12-输出端、2-轮圈安装板、21-扇形通孔、22-桨板安装轴、3-活动桨板、31-轴套、32-滚轮、33-孔、4-导轨板、41-扇面板、42-圆弧面板、5-限位柱、6-卡簧、7-支撑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来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以下所述的实施例及说明书附图仅仅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参照图1至图5所示的一种活桨板明轮驱动机构,包括:减速机1、轮圈安装板2、活动桨板3、导轨板4和限位柱5。减速机1可以采用直角减速机,具有竖直方向的输入端11和水平方向的输出端12,输入端11连接船舶的动力源(如电动机),减速机1在船舶的具体安装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参考一般船舶的明轮安装方式,本实施例不再详述。轮圈安装板2设计为一个表面均布三个扇形通孔21的圆板,扇形通孔21用于减重。轮圈安装板2的中心与减速机1的输出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轮圈安装板2的周边垂直焊接或通过螺钉固定有六个朝向减速机1侧的桨板安装轴22,将轮圈安装板2周边六等分。活动桨板3设计为L形板,活动桨板3的一端焊接有轴套31,活动桨板3的中间转角处开孔33,安装的滚轮32由孔33伸出。滚轮32的具体安装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采用任意常规技术手段,例如可以将滚轮32固定在一根轴上(轴与滚轮一起旋转),在孔33两边固定两个相对的轴承,将轴的两端插入两个轴承内并在轴端安装挡圈限位;或可以直接焊接一根轴在孔33处,滚轮32套在轴上与之滑动配合(滚轮旋转,轴不旋转);并不局限于一种安装方式。六个活动桨板3的轴套31一一对应套装于六个桨板安装轴22上,轴套31与桨板安装轴22滑动配合,参照图2所示,桨板安装轴22的轴端安装有卡簧6限位轴套31的轴向运动。导轨板4固定于减速机上,且位于减速机1与轮圈安装板2之间。本实施例中,导轨板4包括与减速机固定连接的扇面板41,以及与扇面板41的弧边垂直焊接的圆弧面板42。扇面板41与轮圈安装板2平行,圆弧面板42的圆弧面用以与滚轮32配合供滚轮32沿之滚动导向,且圆弧面板42的圆弧面朝向活动桨板3的入水侧。圆弧面板42的弧度范围即为活动桨板3的驱动行程,活动桨板3只有在通过圆弧面板42时,活动桨板3才会产生对水的作用力;同时圆弧面板42是朝向活动桨板3的入水侧的,即入水时,活动桨板3与圆弧面板42配合形成的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入水角度。由于不同船舶的承载吨位不同,吃水深度则也不同,所以圆弧面板42的弧度范围和朝向入水侧的角度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设计(本实施例的附图中仅为结构示意,并不代表实际的弧度和角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现有技术和常规实验手段来确定,选择适宜范围来缓解明轮的拍水问题。(拍水现象实际不可做到完全避免,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明轮提水问题,拍水问题只要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缓解即可)导轨板4的顶端固定有与轮圈安装板2平行的支撑板7,限位柱5垂直固定在支撑板7上,且位于活动桨板3的转动路径上。限位柱5的设计目的在于,防止运行至顶端的活动桨板会在重力及惯性作用下与前端正在下降的活动桨板发生碰撞,影响明轮正常运行。设计限位柱5后,顶端的活动桨板下端会先搭在限位柱5上,然后在越过限位柱5,起到了一步缓冲作用,可以避免前后两个活动桨板的直接碰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活桨板明轮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减速机;/n轮圈安装板,所述轮圈安装板的中心与减速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轮圈安装板的周边垂直固定有朝向减速机侧的桨板安装轴;/n活动桨板,所述活动桨板为L形板,活动桨板的一端设置有轴套,活动桨板的中间转角处安装有滚轮;所述轴套套装于桨板安装轴上与桨板安装轴滑动配合,桨板安装轴的轴端安装有卡簧;/n导轨板,所述导轨板固定于减速机上,且位于减速机与轮圈安装板之间;导轨板具有与所述滚轮配合的圆弧面,且所述圆弧面朝向活动桨板的入水侧;/n限位柱,所述限位柱固定于导轨板的上端,且位于活动桨板的转动路径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活桨板明轮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减速机;
轮圈安装板,所述轮圈安装板的中心与减速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轮圈安装板的周边垂直固定有朝向减速机侧的桨板安装轴;
活动桨板,所述活动桨板为L形板,活动桨板的一端设置有轴套,活动桨板的中间转角处安装有滚轮;所述轴套套装于桨板安装轴上与桨板安装轴滑动配合,桨板安装轴的轴端安装有卡簧;
导轨板,所述导轨板固定于减速机上,且位于减速机与轮圈安装板之间;导轨板具有与所述滚轮配合的圆弧面,且所述圆弧面朝向活动桨板的入水侧;
限位柱,所述限位柱固定于导轨板的上端,且位于活动桨板的转动路径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活桨板明轮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机为直角减速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江
申请(专利权)人:张文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