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煮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9535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煮饭装置,包括电锅、锅盖、水平导轨、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以及固定块;电锅与水平导轨滑动配合;固定块位于水平导轨的第一端处,固定块上设置有供电部,电锅上设置有取电部,供电部与取电部在水平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驱动装置适于驱动电锅沿水平导轨运动,以使取电部与供电部导通,当取电部与供电部导通时,锅盖位于电锅的正上方,第二驱动装置适于驱动锅盖沿竖向方向运动,以使锅盖盖设在电锅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自动煮饭装置,其能自动接通电源以及自动合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煮饭装置
本技术涉及厨房烹饪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煮饭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电饭锅和各种煮饭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一般以家用的小型电饭锅和食堂用的大型煮饭机为主。常用的家用电饭锅通常是将米洗净后放置到锅体内,然后用人手去对其进行合盖和接通电源,需要人手参与到其中,使用不够便捷。另外,也有一些煮饭机能实现自动合盖,通常是控制铰接在锅体上的锅盖进行转动,使其进行合盖,但还是需要用人手对煮饭机进行接通电源,操作者在淘米量水后手上难以避免会沾带有水,接触电源时存在漏电的风险,容易使设备短路以及使人身受到触电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煮饭装置,其能自动接通电源以及自动合盖。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自动煮饭装置,包括:电锅、锅盖、水平导轨、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以及固定块;所述电锅与所述水平导轨滑动配合;所述固定块位于所述水平导轨的第一端处,所述固定块上设置有供电部,所述电锅上设置有取电部,所述供电部与所述取电部在水平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适于驱动所述电锅沿所述水平导轨运动,以使所述取电部与所述供电部导通,当所述取电部与所述供电部导通时,所述锅盖位于所述电锅的正上方,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适于驱动所述锅盖沿竖向方向运动,以使所述锅盖盖设在所述电锅上。进一步地,所述电锅上设置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上设置有滑轮,所述水平导轨包括导轨本体以及导槽,所述滑轮滑动配合在所述导槽内。进一步地,所述电锅下方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具有支承面,所述电锅底部设置有滚珠,所述滚珠适于在所述支承面上滚动。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块具有适于与所述电锅的外壳形状相适应的抵接壁。进一步地,所述供电部为插头,所述取电部为插座。进一步地,所述供电部为插座,所述取电部为插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水平滑轨、第一电机以及滑块;所述水平滑轨与所述水平导轨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电机适于驱动所述滑块沿所述水平滑轨运动,所述电锅与所述滑块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水平导轨的第二端连接有竖向导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水平滑轨、第一电机、竖向滑轨、第二电机以及滑块;所述水平滑轨与所述水平导轨平行设置,所述竖向滑轨与所述水平滑轨滑动配合,所述第一电机适于驱动所述竖向滑轨沿所述水平滑轨运动,所述滑块与所述竖向滑轨滑动配合,所述第二电机适于驱动所述滑块沿所述竖向滑轨运动,所述电锅与所述滑块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支撑板、第三电机、丝杆、导向块以及导向柱;所述第三电机以及所述导向柱均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导向块上开设有沿竖向方向的导向孔,所述导向柱与所述锅盖固定连接,且所述导向柱与所述导向孔滑动配合,所述丝杆沿所述锅盖的中心轴线设置且与所述锅盖螺纹连接,所述第三电机适于驱动所述丝杆绕自身轴线转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沿水平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锥齿轮,所述丝杆靠近所述第三电机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二锥齿轮啮合。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电锅与水平导轨滑动配合,固定块位于水平导轨的第一端处,固定块上设置有供电部,电锅上设置有取电部,第一驱动装置适于驱动电锅沿水平导轨运动,以使取电部与供电部导通,这样一来通过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便实现了自动接通电源的功能,在接通的过程中,避免人手对电源部分进行操作,提升了安全性,并且当取电部与供电部导通时,锅盖位于电锅正上方,第二驱动装置适于驱动锅盖沿竖向方向运动,以使锅盖盖设在电锅上,这样一来无需人手操作便完成了自动合盖的操作,非常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自动煮饭装置第一视角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自动煮饭装置第二视角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去除底座、锅盖、水平导轨以及竖向导轨的第一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去除底座、锅盖、水平导轨以及竖向导轨的第二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去除底座以及锅盖的示意图;图6为第二驱动装置与锅盖的配合示意图。图中:1、电锅;11、取电部;12、固定柱;13、滑轮;14、滚珠;2、锅盖;31、水平导轨;311、导槽;32、竖向导轨;4、固定块;41、供电部;5、底座;51、支承面;61、水平滑轨;62、第一电机;63、滑块;64、竖向滑轨;65、第二电机;71、支撑板;72、第三电机;73、导向块;74、导向柱;75、丝杆;76、第一锥齿轮;77、第二锥齿轮。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6所示,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煮饭装置,其至少包括电锅1、锅盖2、水平导轨31、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以及固定块4;电锅1与水平导轨31滑动配合;固定块4位于水平导轨31的第一端处,固定块4上设置有供电部41,电锅1上设置有取电部11,供电部41与取电部11在水平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驱动装置适于驱动电锅1沿水平导轨31运动,以使取电部11与供电部41导通,当取电部11与供电部41导通时,锅盖2位于电锅1的正上方,第二驱动装置适于驱动锅盖2沿竖向方向运动,以使锅盖2盖设在电锅1上。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的自动煮饭的意思是指,能自动进行电源接通以及自动合盖。另外,图1-6中所示的悬空的部件均是通过常规的手段进行固定的,由于固定的手段并非专利技术点,所以在图中并未示出。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在电锅1中加入适量的食物之后,便通过第一驱动装置驱动电锅1沿水平导轨31运动,直至取电部11与供电部41导通为止,这样一来电锅1便能通电并对电锅1内的食物进行烹饪,并且当取电部11与供电部41导通时,锅盖2位于电锅1正上方,那么通过第二驱动装置驱动锅盖2沿竖向方向运动,便能使锅盖2盖住电锅1,以达到烹饪时的密闭性要求。同样的道理,在电锅1内的食物烹饪熟之后,可以再次通过第二驱动装置驱动锅盖2沿竖向方向运动,便可以使锅盖2离开电锅1,在锅盖2离开电锅1之后,第一驱动装置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煮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锅、锅盖、水平导轨、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以及固定块;所述电锅与所述水平导轨滑动配合;所述固定块位于所述水平导轨的第一端处,所述固定块上设置有供电部,所述电锅上设置有取电部,所述供电部与所述取电部在水平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适于驱动所述电锅沿所述水平导轨运动,以使所述取电部与所述供电部导通,当所述取电部与所述供电部导通时,所述锅盖位于所述电锅的正上方,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适于驱动所述锅盖沿竖向方向运动,以使所述锅盖盖设在所述电锅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煮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锅、锅盖、水平导轨、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以及固定块;所述电锅与所述水平导轨滑动配合;所述固定块位于所述水平导轨的第一端处,所述固定块上设置有供电部,所述电锅上设置有取电部,所述供电部与所述取电部在水平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适于驱动所述电锅沿所述水平导轨运动,以使所述取电部与所述供电部导通,当所述取电部与所述供电部导通时,所述锅盖位于所述电锅的正上方,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适于驱动所述锅盖沿竖向方向运动,以使所述锅盖盖设在所述电锅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煮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锅上设置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上设置有滑轮,所述水平导轨包括导轨本体以及导槽,所述滑轮滑动配合在所述导槽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煮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锅下方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具有支承面,所述电锅底部设置有滚珠,所述滚珠适于在所述支承面上滚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煮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具有适于与所述电锅的外壳形状相适应的抵接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煮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部为插头,所述取电部为插座。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煮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部为插座,所述取电部为插头。


7.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峰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富港万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