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虾稻共生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18362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虾稻共生的系统,解决现有技术养虾池污水直排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排污管,养虾池,稻田和环形净化道,环形净化道和稻田之间设有连通水道,环形净化道内铺设有净化填料,养虾池连接有供水管;养虾池底部在位于横切底部波浪形的中位线处设有主排污通道,主排污通道的一端延伸至养虾池的一侧池壁,其另一端从养虾池的另一侧壁穿出并与排污管连接,养虾池的底部在位于底部波浪形的每一条波谷处设有一条分排污通道,所有分排污通道均与主排污通道连通,每一条分排污通道的顶面均开设有污水进入孔。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虾稻共生节省场地,培养和补充生物菌落方便,净化效果提高30%以上。

A system for shrimp rice symbiosi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虾稻共生的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虾稻共生的系统。
技术介绍
池塘养虾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养虾方式,占淡水养虾的比重很大,具有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生产稳定等特点。传统的池塘养虾因投放饲料、肥料,大量有机物沉积在池塘底,导致水质污染,很容易发生虾类疾病,而这些污水不加净化处理直接排放,更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但现实是大多数池塘养虾养殖户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净化处理这些产生的大量污水的设备,污水乱排的现象时有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虾稻共生的系统,解决现有技术养虾池污水直排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虾稻共生的系统,包括连接有排污管的养虾池,稻田,以及环绕所述稻田分布的环形净化道,所述环形净化道与所述排污管的自由端连通,所述环形净化道和所述稻田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水流方向由所述环形净化道流向所述稻田的连通水道,所述环形净化道内铺设有净化填料,所述排污管的水流方向从所述养虾池流向所述环形净化道,所述养虾池连接有供水管;所述养虾池的底部地势为波浪形,所述养虾池底部在位于横切底部波浪形的中位线处设有主排污通道,所述主排污通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养虾池的一侧池壁,其另一端从所述养虾池的另一侧壁穿出并与所述排污管连接,所述养虾池的底部在位于底部波浪形的每一条波谷处设有一条分排污通道,所有所述分排污通道均与所述主排污通道连通,每一条所述分排污通道的顶面均开设有若干个等距分布的污水进入孔。进一步地,所述净化填料为塑料填料。进一步地,所述排污管上设有水闸。进一步地,所述供水管上设有供水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虾稻共生节省场地,培养和补充生物菌落方便,净化效果提高30%以上。本专利技术养虾池能够更好的将有害物质及时的排出,防止有害物质的积累,从而减少虾的发病率,提高虾的产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养虾池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养虾池截面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养虾池、2-排污管、3-环形净化道、4-稻田、5-供水管、6-主排污通道、7-分排污通道、8-污水进入孔、9-水闸、10-供水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虾稻共生的系统,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虾稻共生节省场地,培养和补充生物菌落方便,净化效果提高30%以上。本专利技术包括连接有排污管2的养虾池1,稻田4,以及环绕所述稻田4分布的环形净化道3,所述环形净化道3与所述排污管2的自由端连通,所述环形净化道3和所述稻田4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水流方向由所述环形净化道3流向所述稻田4的连通水道,所述环形净化道3内铺设有净化填料,所述排污管2的水流方向从所述养虾池1流向所述环形净化道3,所述养虾池1连接有供水管5;所述养虾池1的底部地势为波浪形,所述养虾池1底部在位于横切底部波浪形的中位线处设有主排污通道6,所述主排污通道6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养虾池1的一侧池壁,其另一端从所述养虾池1的另一侧壁穿出并与所述排污管2连接,所述养虾池1的底部在位于底部波浪形的每一条波谷处设有一条分排污通道7,所有所述分排污通道7均与所述主排污通道6连通,每一条所述分排污通道7的顶面均开设有若干个等距分布的污水进入孔8。本专利技术所述净化填料为塑料填料,所述排污管2上设有水闸9,所述供水管5上设有供水泵10。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虾稻共生节省场地,培养和补充生物菌落方便,净化效果提高30%以上;本专利技术养虾池能够更好的将有害物质及时的排出,防止有害物质的积累,从而减少虾的发病率,提高虾的产量。上述实施例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不应当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但凡在本专利技术的主体设计思想和精神上作出的毫无实质意义的改动或润色,其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仍然与本专利技术一致的,均应当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虾稻共生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有排污管(2)的养虾池(1),稻田(4),以及环绕所述稻田(4)分布的环形净化道(3),所述环形净化道(3)与所述排污管(2)的自由端连通,所述环形净化道(3)和所述稻田(4)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水流方向由所述环形净化道(3)流向所述稻田(4)的连通水道,所述环形净化道(3)内铺设有净化填料,所述排污管(2)的水流方向从所述养虾池(1)流向所述环形净化道(3),所述养虾池(1)连接有供水管(5);所述养虾池(1)的底部地势为波浪形,所述养虾池(1)底部在位于横切底部波浪形的中位线处设有主排污通道(6),所述主排污通道(6)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养虾池(1)的一侧池壁,其另一端从所述养虾池(1)的另一侧壁穿出并与所述排污管(2)连接,所述养虾池(1)的底部在位于底部波浪形的每一条波谷处设有一条分排污通道(7),所有所述分排污通道(7)均与所述主排污通道(6)连通,每一条所述分排污通道(7)的顶面均开设有若干个等距分布的污水进入孔(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虾稻共生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有排污管(2)的养虾池(1),稻田(4),以及环绕所述稻田(4)分布的环形净化道(3),所述环形净化道(3)与所述排污管(2)的自由端连通,所述环形净化道(3)和所述稻田(4)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水流方向由所述环形净化道(3)流向所述稻田(4)的连通水道,所述环形净化道(3)内铺设有净化填料,所述排污管(2)的水流方向从所述养虾池(1)流向所述环形净化道(3),所述养虾池(1)连接有供水管(5);所述养虾池(1)的底部地势为波浪形,所述养虾池(1)底部在位于横切底部波浪形的中位线处设有主排污通道(6),所述主排污通道(6)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养虾池(1)的一侧池壁,其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艳蓉杜德新李良玉魏文燕
申请(专利权)人:崇州市桤泉镇千禾土地股份合作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