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常闭型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8152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用常闭型继电器,包括衔铁、轭铁、动簧片,衔铁一端配合在轭铁的刀口处;动簧片呈L型,该动簧片的水平片与轭铁连接,动簧片的垂直片与衔铁连接,且动簧片的垂直片并设两个可动片,各可动片上分别设置动触点;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与衔铁的连接点位于轭铁的刀口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动簧片作用于衔铁的扭矩非常小,甚至为零,因而,动簧片的每个可动片动作时不会带动衔铁动作,使动簧片的另一个可动片不会随动,从而大大提高了继电器的接触可靠性。

Automotive normally closed rela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用常闭型继电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车用常闭型继电器。
技术介绍
车用继电器是通过触点的接触与否来实现汽车系统电路的通断的,触点是否可靠接触决定了继电器的接触可靠性;触点是否可靠接触又决定于触点的压力,触点压力则来自于动簧片。所以,动簧片的结构设计决定了继电器触点是否可靠接触。触点又分NO(常开)端和NC(常闭)端,NO端压力由动簧片和继电器电磁吸力决定,吸力越大则NO端压力越大;NC端压力仅由动簧片来决定。当继电器结构为常闭继电器和转换继电器的NC端时,若采用常规的动簧片,在极限振动高低温带载的复合条件时,要达到50%置信区间,99%的可靠度的耐久性就较难。为此,现有技术出现了一种动簧片结构改进的继电器,这种继电器的动簧片连接动触点的部位分叉为两个可动片,各可动片上带一个动触点,利用两个可动片形成并联结构,当一组触点接触异常时,只要另一组触点接通,同样不影响继电器的通断,因而,对继电器的可靠性提高了一倍。然而,实际应用中,这种继电器存在以下问题:动簧片作用于衔铁的扭矩较大,使得每个可动片动作时容易带动衔铁动作,而衔铁动作又会使另一个可动片随动动作,从而影响继电器的接触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用常闭型继电器,其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继电器动簧片的两可动片会互相随动影响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用常闭型继电器,包括衔铁、轭铁、动簧片,衔铁一端配合在轭铁的刀口处;动簧片呈L型,该动簧片的水平片与轭铁连接,动簧片的垂直片与衔铁连接,且动簧片的垂直片并设两个可动片,各可动片上分别设置动触点;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与衔铁的连接点位于轭铁的刀口处。进一步的,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设有凹槽,该凹槽位于与所述连接点远离所述可动片的一侧,且凹槽对应继电器宽度方向所在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连接点相对的两侧。进一步的,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与衔铁的连接点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可动片的分叉点位于该两个连接点之间。进一步的,所述各可动片上分别设置一个动触点,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与衔铁的连接点数量为两个,该两个连接点与所述两个可动片上的动触点一一对齐。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延伸至所述动簧片的水平片,并将所述动簧片的水平片与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连接的部位分隔为两支片,各支片折弯并连接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进一步的,所述动簧片的水平片呈“工”字形,且该“工”字形的一边连接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该“工”字形另一边连接所述轭铁。进一步的,所述各可动片分别在其自由端处设置所述动触点。进一步的,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与衔铁铆接。进一步的,所述动簧片的水平片与轭铁铆接,且铆接点为两个,所述动簧片的水平片还设有自动定位孔,该自动定位孔位于所述动簧片的水平片与轭铁的两个铆接点之间。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由于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与衔铁的连接点位于轭铁的刀口处,使得动簧片与衔铁的连接点与衔铁的转动支点非常接近,即动簧片作用于衔铁的力臂非常小,甚至为零,因而,动簧片作用于衔铁的扭矩非常小,甚至为零,这样动簧片的每个可动片动作时就不会带动衔铁动作,使动簧片的另一个可动片不会随动,从而大大提高了继电器的接触可靠性。2、所述凹槽的设置,不仅使动簧片与衔铁接触的部位面积减小,还为衔铁提供缓冲空间,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动簧片动作时对衔铁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继电器的接触可靠性。3、由于所述两个可动片的分叉点位于两个连接点之间,使得两个可动片从所述连接点开始即完全独立,可各自动作,不互相随动影响。4、两个连接点与所述两个可动片上的动触点一一对齐,可确保每个可动片的力值直接、稳定,不受其它分力的影响。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一种车用常闭型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衔铁、轭铁、动簧片的配合示意图;图3是图2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动簧片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动簧片与动簧引出端的配合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静簧片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动簧片与静簧片的配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请参见图1-图7所示,本技术的一种车用常闭型继电器,包括衔铁1、轭铁2、动簧片3、静簧片4,线圈架5、基座6,线圈架5通过铁芯设置在轭铁2上,轭铁2设置在基座6上,衔铁1一端配合在轭铁2的刀口处。动簧片3呈L型,该动簧片的水平片31与轭铁2连接,动簧片的垂直片32与衔铁1连接,且动簧片的垂直片32并设两个可动片321,各可动片321的自由端处分别设置动触点33;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32与衔铁1的连接点322位于轭铁2的刀口处,如图2、图3所示,图3中虚线框示意刀口位置。所述连接点322的数量为两个。动簧片的水平片31是指动簧片构成L型的两边中与基座6的长度方向平行的那一边,其余一边则为动簧片的垂直片32。本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32上设有凹槽323,该凹槽323321位于所述连接点322远离可动片321的一侧,且凹槽323对应继电器宽度方向所在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连接点322相对的两侧(即两个连接点322的相对外侧)。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32设置所述凹槽323后,不仅使动簧片的垂直片32与衔铁1接触的部位面积减小,还为衔铁1提供缓冲空间,能够进一步降低动簧片3动作时对衔铁1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继电器的接触可靠性。本实施例中,所述两个可动片321的分叉点325位于所述两个连接点322之间,使两个可动片321从动簧片3的力值支点(即所述连接点322)开始即彼此独立,可各自动作,不互相随动影响。本实施例中,所述各可动片321上分别设置一个动触点33,所述两个连接点322与所述两个可动片321上的动触点33一一对齐,即,该两个连接点322与相应的动触点33的连线相互平行,如图3中的两条平行虚线所示。如此,可以确保每个可动片321的力值直接、稳定,不受其它分力的影响。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323延伸至所述动簧片的水平片31,并将所述动簧片的水平片31与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32连接的部位分隔为两支片311,各支片311折弯并连接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32。所述动簧片的水平片31具体呈“工”字形,且该“工”字形的一边具有所述凹槽323和两支片311,该“工”字形另一边采用铆接的方式连接所述轭铁2,且铆接点为两个,所述动簧片的水平片31还设有自动定位孔313,用于自动化加工时对动簧片3进行定位,该自动定位孔313位于所述动簧片的水平片31与轭铁2的两个铆接点中间。本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32采用铆接的方式与衔铁1连接,因此,所述两个连接点322即为动簧片的垂直片32与衔铁1的铆接点,相应的,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32在两个连接点322的位置处分别设有铆接孔324。由于动簧片的水平片31也采用铆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车用常闭型继电器,包括衔铁、轭铁、动簧片,衔铁一端配合在轭铁的刀口处;动簧片呈L型,该动簧片的水平片与轭铁连接,动簧片的垂直片与衔铁连接,且动簧片的垂直片并设两个可动片,各可动片上分别设置动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与衔铁的连接点位于轭铁的刀口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车用常闭型继电器,包括衔铁、轭铁、动簧片,衔铁一端配合在轭铁的刀口处;动簧片呈L型,该动簧片的水平片与轭铁连接,动簧片的垂直片与衔铁连接,且动簧片的垂直片并设两个可动片,各可动片上分别设置动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与衔铁的连接点位于轭铁的刀口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常闭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设有凹槽,该凹槽位于与所述连接点远离所述可动片的一侧,且凹槽对应继电器宽度方向所在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连接点相对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常闭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与衔铁的连接点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可动片的分叉点位于该两个连接点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常闭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可动片上分别设置一个动触点,所述动簧片的垂直片与衔铁的连接点数量为两个,该两个连接点与所述两个可动片上的动触点一一对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心端王其亚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