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董灿兴专利>正文

一种腈纶绒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7547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腈纶绒面料,包括织物本体,所述织物本体包括由上向下设置的面丝层、中丝层和底丝层;所述面丝层由第一梳栉GB1以满穿的穿纱方式,采用涤纶丝和阳离子丝编织第一织线而成;所述中丝层由第二梳栉GB2以满穿的穿纱方式,采用涤纶丝编织第二织线而成;所述底丝层由第三梳栉GB3以满穿的穿纱方式,采用涤纶丝编织第三织线而成;所述面丝层、中丝层和底丝层相互串套而构成所述织物本体的组织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解决现有的腈纶绒颜色单一、风格单调以及手感偏硬的问题。

A kind of acrylic velvet fabri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腈纶绒面料
本技术涉及服装面料
,具体涉及一种腈纶绒面料。
技术介绍
腈纶绒以其手感柔软、绒面丰满、纹路清晰且易洗、透气性好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紧身衣裤、童装、鞋用面料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腈纶绒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腈纶绒一般采用机织结构编织,现有的经编织机只能用于单一颜色的化纤丝排列,导致生产出来的腈纶绒颜色单一、风格单调、手感偏硬,对于腈纶绒在仿皮面料等风格偏柔软的面料上的应用出现了较大的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腈纶绒面料,用于解决现有的腈纶绒颜色单一、风格单调以及手感偏硬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腈纶绒面料,包括织物本体,所述织物本体包括由上向下设置的面丝层、中丝层和底丝层;所述面丝层由第一梳栉GB1以满穿的穿纱方式,采用涤纶丝和阳离子丝编织第一织线而成;所述中丝层由第二梳栉GB2以满穿的穿纱方式,采用涤纶丝编织第二织线而成;所述底丝层由第三梳栉GB3以满穿的穿纱方式,采用涤纶丝编织第三织线而成;所述面丝层、中丝层和底丝层相互串套而构成所述织物本体的组织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涤纶丝和阳离子丝在所述第一梳栉GB1上以垫纱数码1-0-5-6/3-2-7-8//的运动方式,满穿的方式进行编织。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涤纶丝在所述第二梳栉GB2上以垫纱数码1-0/1-2//的运动方式,满穿的方式进行编织。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涤纶丝在所述第三梳栉GB3上以垫纱数码1-2/1-0//的运动方式,满穿的方式进行编织。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面丝层的送经量为2950mm/rack。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中丝层的送经量为1600mm/rack。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底丝层的送经量为820mm/rack。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面丝层上的涤纶线的规格为75D/144F,面丝层上的涤纶线阳离子丝的规格为75D/72F。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中丝层和底丝层上的涤纶线得规格均为54D/24F。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面丝层上的涤纶线和阳离子丝的颜色完全不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面丝层、中丝层和底丝层,由于面丝层是经由第一梳栉GB1以满穿的穿纱方式,采用涤纶丝和阳离子丝编织第一织线而形成的面丝层颜色多样,使其风格不在单调,同时,面丝层、中丝层和底丝层的相互串套也增加了面料的舒适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腈纶绒面料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腈纶绒面料的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各梳栉的垫纱数码图。图中,各个标记的表示含义如下:1、面丝层;2、中丝层;3、底丝层。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腈纶绒面料,包括织物本体,所述织物本体包括由上向下设置的面丝层1、中丝层2和底丝层3;所述面丝层1由第一梳栉GB1以满穿的穿纱方式,采用涤纶丝和阳离子丝编织第一织线4而成;所述中丝层2由第二梳栉GB2以满穿的穿纱方式,采用涤纶丝编织第二织线5而成;所述底丝层3由第三梳栉GB3以满穿的穿纱方式,采用涤纶丝编织第三织线6而成;所述面丝层1、中丝层2和底丝层3相互串套而构成所述织物本体的组织结构。请参阅图3,所述涤纶丝和阳离子丝在所述第一梳栉GB1上以垫纱数码1-0-5-6/3-2-7-8//的运动方式,满穿的方式进行编织。请参阅图3,所述涤纶丝在所述第二梳栉GB2上以垫纱数码1-0/1-2//的运动方式,满穿的方式进行编织。请参阅图3,所述涤纶丝在所述第三梳栉GB3上以垫纱数码1-2/1-0//的运动方式,满穿的方式进行编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面丝层1的送经量为2950mm/rack,所述中丝层2的送经量为1600mm/rack,所述底丝层3的送经量为820mm/rack。另外,所述面丝层1上的涤纶线的规格为75D/144F,面丝层1上的涤纶线阳离子丝的规格为75D/72F。请参阅图1,所述中丝层2和底丝层3上的涤纶线得规格均为54D/24F。请参阅图1,所述面丝层1上的涤纶线和阳离子丝的颜色完全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垫纱数码是经编针织物其组织结构(也称为编织结构)最主要、最常用的表示方法,其主要是通过横移机构控制梳栉-导纱针的针前、针背横移-垫纱来构成经编针织物的组织结构,垫纱数码按针前横移规律书写,在一个线圈横列之后用隔离符号“/”分隔,即线圈横列与线圈横列之间的数码用“/”分隔,一个花纹循环的末端用“//”结束。不同的垫纱数码编织出来的经编针织布的组织结构不同:只要垫纱数码中有一个线圈横列不同,编织出来的经编针织布的组织结构就不同;如果具有多个线圈横列不相同,编织出来的经编针织布的组织结构其区别更大;如果整个花纹循环不相同,编织出来的经编针织布的组织结构便会完全不相同;同时,如果花纹循环的起始线圈横列不相同,编织出来的经编针织布的组织结构也不相同。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面丝层1、中丝层2和底丝层3,由于面丝层1是经由第一梳栉GB1以满穿的穿纱方式,采用涤纶丝和阳离子丝编织第一织线4而形成的面丝层1,其颜色多样,使其风格不在单调,同时,面丝层1、中丝层2和底丝层3的相互串套也增加了面料的舒适度。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腈纶绒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织物本体,所述织物本体包括由上向下设置的面丝层、中丝层和底丝层;/n所述面丝层由第一梳栉GB1以满穿的穿纱方式,采用涤纶丝和阳离子丝编织第一织线而成;/n所述中丝层由第二梳栉GB2以满穿的穿纱方式,采用涤纶丝编织第二织线而成;/n所述底丝层由第三梳栉GB3以满穿的穿纱方式,采用涤纶丝编织第三织线而成;/n所述面丝层、中丝层和底丝层相互串套而构成所述织物本体的组织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腈纶绒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织物本体,所述织物本体包括由上向下设置的面丝层、中丝层和底丝层;
所述面丝层由第一梳栉GB1以满穿的穿纱方式,采用涤纶丝和阳离子丝编织第一织线而成;
所述中丝层由第二梳栉GB2以满穿的穿纱方式,采用涤纶丝编织第二织线而成;
所述底丝层由第三梳栉GB3以满穿的穿纱方式,采用涤纶丝编织第三织线而成;
所述面丝层、中丝层和底丝层相互串套而构成所述织物本体的组织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腈纶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丝和阳离子丝在所述第一梳栉GB1上以垫纱数码1-0-5-6/3-2-7-8//的运动方式,满穿的方式进行编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腈纶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丝在所述第二梳栉GB2上以垫纱数码1-0/1-2//的运动方式,满穿的方式进行编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腈纶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灿兴
申请(专利权)人:董灿兴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