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叉织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7543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开叉织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开叉织带,包括主要由若干经线和两根纬线一体编织而成的织带本体,所述若干经线分为上经线组和下经线组,所述上经线组分为第一上经线组和第二上经线组,所述下经线组分为第一下经线组和第二下经线组;所述织带本体由至少两个编织单元首尾连接而成;每个编织单元沿织带本体长度方向依次分为第一闭合段、分叉段和第二闭合段,所述第一闭合段、第二闭合段和分叉段均为扁平管状;所述分叉段包括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所述第一分织带的管腔分别与第一闭合段和第二闭合段的管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开叉织带闭合段没有折痕,非常美观,且织带的开合口位置牢固度极高。

A kind of split ribb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开叉织带
本技术涉及织带编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开叉织带。
技术介绍
织带通常由经纱、纬纱按一定的规律交织而成,其广泛应用于服装以及体育防护和医疗绷扎等方面。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同一条织带上既有单股段,也有多股段的多叉织带。例如用于女性内衣肩带上时,位于肩位的一段以单股段为宜,而在织带与杯罩缝接处为多股段,则能使受力更均匀,连接更牢固。申请人曾经申请过专利(C31200610037295.5)一种可随意改变叉长的三叉织带,也在中国专利(C31104947292B)上提出一种一体编织成型的四叉织带及其编织方法和织机。如图1、图2、图3所示(图中A是单股段也可称为合口位,B是开叉段即开口位),上述开叉带均是由多段层叠出机,分为单股段和四叉段,所述单股段由四条在其左右边缘处两两连接的分织带组成,所述分织带分别在四个平面编织而成,各分织带之间通过交接位经线连接组成单股段,该种织带可以做到一体编织,且叉长可以任意改变,显著提高了织带效率。但是,该种方法所织的织带因为是由一侧或者另一侧经线线控制其开合口,因此无论怎样,打开后的合口位折痕是无法遮挡的,也不可能做出无痕的效果。另外,不论是上述方法做出的开叉带还是传统的开叉带在开叉位置一般都是由两条经线连起来,当向两侧拉动分织带的时候,强度不够,很容易从中间位置断裂。为了市场需求,需要开发一种合口位置无折痕且强度高的开叉织带。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叉织带,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开叉织带,包括主要由若干经线和两根纬线一体编织而成的织带本体,所述若干经线分为上经线组和下经线组,所述上经线组分为第一上经线组和第二上经线组,所述下经线组分为第一下经线组和第二下经线组;所述织带本体由至少两个编织单元首尾连接而成;每个编织单元沿织带本体长度方向依次分为第一闭合段、分叉段和第二闭合段,其中:所述第一闭合段为由上经线组、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所述分叉段分为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所述第一分织带为由第一上经线组、第一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所述第二分织带为由第二上经线组、第二下经线组与第二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所述第二闭合段为由上经线组、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所述第一分织带的管腔分别与第一闭合段和第二闭合段的管腔连通;所述第二分织带的管腔分别与第一闭合段和第二闭合段的管腔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开叉织带,可以一体编织成型,第一闭合段、第二闭合段采用平整出机,由双纬线编织而成管状,而到分叉段将经线分离并且每条纬线分别对分离的经线进行编织形成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使得分叉段与闭合段相通。本技术的开叉织带因为闭合段是平整出机,所以可以做到闭合段没有折痕,非常美观。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开叉织带在开合口位置为两层纬线交替宽窄形成,使得该开叉位置牢固度极高,用力向两边拉扯也不会被拉断。进一步地,所述织带本体还包括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所述第二边线沿织带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上经线组和第二下经线组的外侧;所述第一闭合段由第一连接段和第一过渡段组成,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接段中,所述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处于同一侧,且所述第一纬线与所述上经线组交织成第一连接段的上层织面,所述第二纬线与所述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一连接段的下层织面,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与所述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在织带本体的一侧组成第一连接段的收边结构,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与所述上经线组和下经线组的经线在织带本体的另一侧组成第一连接段的封口结构;在所述第一过渡段中,所述第一边线自第一连接段与第一过渡段的交织处沿所述上经线组所在的平面斜向延伸至第一闭合段与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的交织点;所述第一边线的一侧为第一上经线组,所述第一边线的另一侧为第二上经线组;所述第一纬线与第一边线、第一上经线组和第一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一过渡段的一侧U型织带结构;所述第二纬线与第一边线、第二上经线组、第二边线和第二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一过渡段的另一侧U型织带结构;在所述第一分织带中,所述第一收边线为第一分织带的收边线;在所述第二分织带中,所述第二收边线为第二分织带的收边线;所述第二闭合段由第二过渡段和第二连接段组成,其中:在所述第二过渡段中,所述第一边线自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与第二闭合段的交织点沿所述上经线组所在的平面斜向延伸至第二过渡段与第二连接段的交织处;所述第一边线的一侧为第一上经线组,所述第一边线的另一侧为第二上经线组;所述第一纬线与第一边线、第一上经线组和第一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二过渡段的一侧U型织带结构;所述第二纬线与第一边线、第二上经线组、第二边线和第二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二过渡段的另一侧U型织带结构;在所述第二连接段中,所述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处于同一侧,且所述第一纬线与所述上经线组交织成第二连接段的上层织面,所述第二纬线与所述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二连接段的下层织面,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与所述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在织带本体的一侧组成第一连接段的收边结构,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与所述上经线组和下经线组的经线在织带本体的另一侧组成第一连接段的封口结构。为了使得开合口过渡更加流畅,闭合段还设置了过渡段,在该过渡段中,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交织点不在侧边,而是慢慢斜向偏移至分叉位置,且第一边线也从侧边慢慢过渡至分叉点位置,然后将经线从分叉点位置分离,再编织分叉段。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段中,第一边线自侧边开始延伸至织带的中间,所述第二过渡段,第一边线自分叉段开始延伸至侧边,使得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大小相同。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过渡段、第二过渡段中,所用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的长度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织带本体还包括连位,所述连位沿织带厚度方向往复穿过织带本体,并与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相互交织,将织带上下层连接。连位可以将织带上下层连接起来,并且,管状织物一般见水后会起皱,增加连位使其变成扁平状。进一步地,还包括填充在织带内部的至少一条中间心。中间心会使得织物更加的饱满。更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条预留根线,该预留根线埋藏在织带带身中间或者织带带身底层。该预留根线在分叉段时可以使得收边圆滑。进一步地,所述织带本体为弹性织物或非弹性织物。本技术的织带可以做成有弹性或者无弹性的,适用性较广。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中,还包括提花线,所述提花线有三条,一条在织带本体上层从侧边向分叉段倾斜使其与第一边线对称,另外两条在织带本体下层,分别与织带上层对称设置。提花线与边线对称,这样从表面看起来更加美观、流畅。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二叉织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三叉织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四叉织带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织带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开叉织带,包括主要由若干经线和两根纬线一体编织而成的织带本体,其特征在于,/n所述若干经线分为上经线组和下经线组,所述上经线组分为第一上经线组和第二上经线组,所述下经线组分为第一下经线组和第二下经线组;/n所述织带本体由至少两个编织单元首尾连接而成;每个编织单元沿织带本体长度方向依次分为第一闭合段、分叉段和第二闭合段,其中:/n所述第一闭合段为由上经线组、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n所述分叉段分为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所述第一分织带为由第一上经线组、第一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所述第二分织带为由第二上经线组、第二下经线组与第二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n所述第二闭合段为由上经线组、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n所述第一分织带的管腔分别与第一闭合段和第二闭合段的管腔连通;所述第二分织带的管腔分别与第一闭合段和第二闭合段的管腔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叉织带,包括主要由若干经线和两根纬线一体编织而成的织带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若干经线分为上经线组和下经线组,所述上经线组分为第一上经线组和第二上经线组,所述下经线组分为第一下经线组和第二下经线组;
所述织带本体由至少两个编织单元首尾连接而成;每个编织单元沿织带本体长度方向依次分为第一闭合段、分叉段和第二闭合段,其中:
所述第一闭合段为由上经线组、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
所述分叉段分为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所述第一分织带为由第一上经线组、第一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所述第二分织带为由第二上经线组、第二下经线组与第二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
所述第二闭合段为由上经线组、下经线组与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编织而成的扁平管状织物结构;
所述第一分织带的管腔分别与第一闭合段和第二闭合段的管腔连通;所述第二分织带的管腔分别与第一闭合段和第二闭合段的管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叉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织带本体还包括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所述第二边线沿织带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上经线组和第二下经线组的外侧;
所述第一闭合段由第一连接段和第一过渡段组成,其中:
在所述第一连接段中,所述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处于同一侧,且所述第一纬线与所述上经线组交织成第一连接段的上层织面,所述第二纬线与所述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一连接段的下层织面,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与所述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在织带本体的一侧组成第一连接段的收边结构,所述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与所述上经线组和下经线组的经线在织带本体的另一侧组成第一连接段的封口结构;
在所述第一过渡段中,所述第一边线自第一连接段与第一过渡段的交织处沿所述上经线组所在的平面斜向延伸至第一闭合段与第一分织带和第二分织带的交织点;所述第一边线的一侧为第一上经线组,所述第一边线的另一侧为第二上经线组;所述第一纬线与第一边线、第一上经线组和第一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一过渡段的一侧U型织带结构;所述第二纬线与第一边线、第二上经线组、第二边线和第二下经线组交织成第一过渡段的另一侧U型织带结构;
在所述第一分织带中,所述第一边线为第一分织带的收边线;
在所述第二分织带中,所述第二边线为第二分织带的收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项聪谢远份邬家平刘小辉
申请(专利权)人:明新弹性织物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