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直肠治疗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67828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为神经源性膀胱直肠治疗仪,包括治疗仪外壳,治疗仪外壳的一侧连接有多功能杆,治疗仪外壳的一侧设有一对凸块,每个凸块的一端设有限位块,三角块的两侧且位于多功能杆的顶面开设有卡槽,多功能杆的一侧开设有通槽,通槽的顶端一侧开设有插口,多功能杆的底端开设有斜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治疗仪外壳的后侧铰接着多功能杆,其可转动至45度,从而治疗仪外壳整体立于水平面上,也可通过通槽卡接在某个柱形或板形物体上,使得治疗仪稳固,还可通过插口挂接在细长的凸起物上,使得治疗仪悬挂固定,其固定方式多样,便于用户使用,避免治疗仪的随意放置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Neurogenic cystorectal apparatu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神经源性膀胱直肠治疗仪
本技术涉及机械
,具体为神经源性膀胱直肠治疗仪。
技术介绍
脊髓损伤(SCI)是指损伤或疾病引起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截瘫。大多伴有排尿功能障碍,SCI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尿潴留、尿失禁以及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今社会采用一种利用高科技数码技术产生低频仿生电流的治疗仪,直接作用于人体膀胱区,低频仿生电流作用于人体体表穴位能直接刺激抑制交感神经,提高组织的活力,刺激神经肌肉引起神经兴奋和肌肉的收缩,产生运动效果,从而引起膀胱功能的收缩,有利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现有的治疗仪表面顺滑,不管是手握还是任意放置,都会出现滑脱现象,导致治疗仪损伤,或是电极片被扯拉掉,导致需重新找准穴位去贴合,给用户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鉴于此,我们提出神经源性膀胱直肠治疗仪。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神经源性膀胱直肠治疗仪,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治疗仪拿握和放置不稳,易滑脱,给用户造成困扰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神经源性膀胱直肠治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神经源性膀胱直肠治疗仪,包括治疗仪外壳(1),所述治疗仪外壳(1)的一侧连接有多功能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仪外壳(1)的一侧设有一对凸块(15),每个所述凸块(15)的一端设有限位块(150),每个所述凸块(15)的内侧且靠近所述治疗仪外壳(1)的侧面处设有收合柱(151),所述限位块(150)的内侧设有支撑柱(152),所述多功能杆(2)的顶端设有三角块(20),所述三角块(20)的两侧且位于所述多功能杆(2)的顶面开设有卡槽(21),所述多功能杆(2)的一侧开设有通槽(22),所述通槽(22)的顶端一侧开设有插口(23),所述多功能杆(2)的底端开设有斜面(24)。/n

【技术特征摘要】
1.神经源性膀胱直肠治疗仪,包括治疗仪外壳(1),所述治疗仪外壳(1)的一侧连接有多功能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仪外壳(1)的一侧设有一对凸块(15),每个所述凸块(15)的一端设有限位块(150),每个所述凸块(15)的内侧且靠近所述治疗仪外壳(1)的侧面处设有收合柱(151),所述限位块(150)的内侧设有支撑柱(152),所述多功能杆(2)的顶端设有三角块(20),所述三角块(20)的两侧且位于所述多功能杆(2)的顶面开设有卡槽(21),所述多功能杆(2)的一侧开设有通槽(22),所述通槽(22)的顶端一侧开设有插口(23),所述多功能杆(2)的底端开设有斜面(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源性膀胱直肠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仪外壳(1)的顶端设有V8充电接口(10)和贴片接口(11),所述治疗仪外壳(1)的一侧设有显示屏(12),所述显示屏(12)的下方设有功能按键(13),所述治疗仪外壳(1)的底端两侧开设有指槽(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神经源性膀胱直肠治疗仪,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智艳吴莉邵蕾侯倩倩罗静王春丽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市中心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