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赣平专利>正文

一种多曲面形钢板契合挤压磨锉去毛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56727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1 2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钢板去毛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曲面形钢板契合挤压磨锉去毛刺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曲面形钢板契合挤压磨锉去毛刺装置。一种多曲面形钢板契合挤压磨锉去毛刺装置,包括支撑架、工作台、双边传动磨锉机构、移动式双面打磨机构、第一挤压模块、控制显示屏、第一清污阀、第二清污阀、底脚、第二挤压模块、红外传感器和曲面钢板,所述支撑架顶端左右部均与工作台进行焊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达到了对多曲面的钢板进行快速契合挤压,保留钢板原状,同时避免因毛刺突起受压不均造成钢板边缘开裂,对钢板边缘裂纹进行双边磨锉,使钢板上下边缘达到光滑整洁的效果。

A deburring device for multi curved steel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曲面形钢板契合挤压磨锉去毛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板去毛刺
,特别涉及一种多曲面形钢板契合挤压磨锉去毛刺装置。
技术介绍
大跨度多曲面钢板是一种通过工业加工将平面钢板变成具有一定挠度的波浪形钢板,近年来室内大跨度空间逐渐增多,如剧院、展厅、报告厅等室内装饰吊顶采用弧形、异形、多曲面钢材等,还可以在农村或工地的简易房屋顶进行铺设,减少建房施工量,既可以防止雨水的浸泡又可以防止暴晒,但是因为其多曲面多挠度的钢板在切割后边缘留有许多毛刺和小裂纹,不易人工去除,很容易在施工时对工人的双手造成割或刺伤,而且毛刺突起在外力的干扰下,受到压力时造成钢板边缘开裂,使钢板出现裂纹,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给施工增加了很大难度,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得到了技术改进,但是现有技术新型通过喷漆与人工处理的手段太过复杂繁琐,过多的浪费资源,影响生产效率,无法解决解放社会生产力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克服多曲面多挠度的钢板在切割后边缘留有许多毛刺和小裂纹,不易人工去除,很容易在施工时对工人的双手造成割或刺伤,而且毛刺突起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曲面形钢板契合挤压磨锉去毛刺装置,包括支撑架(1)、工作台(2)和控制显示屏(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双边传动磨锉机构(3)、移动式双面打磨机构(4)、第一挤压模块(5)、第一清污阀(7)、第二清污阀(8)、底脚(9)、第二挤压模块(10)、红外传感器(11)和曲面钢板(12),所述支撑架(1)顶端左右部均与工作台(2)进行焊接,所述支撑架(1)内中部设置有双边传动磨锉机构(3),并且双边传动磨锉机构(3)左底端与工作台(2)相连接,所述支撑架(1)内中底端与第一挤压模块(5)进行焊接,所述支撑架(1)左侧上部与控制显示屏(6)进行螺栓连接,所述支撑架(1)左侧下部通过转轴与第一清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曲面形钢板契合挤压磨锉去毛刺装置,包括支撑架(1)、工作台(2)和控制显示屏(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双边传动磨锉机构(3)、移动式双面打磨机构(4)、第一挤压模块(5)、第一清污阀(7)、第二清污阀(8)、底脚(9)、第二挤压模块(10)、红外传感器(11)和曲面钢板(12),所述支撑架(1)顶端左右部均与工作台(2)进行焊接,所述支撑架(1)内中部设置有双边传动磨锉机构(3),并且双边传动磨锉机构(3)左底端与工作台(2)相连接,所述支撑架(1)内中底端与第一挤压模块(5)进行焊接,所述支撑架(1)左侧上部与控制显示屏(6)进行螺栓连接,所述支撑架(1)左侧下部通过转轴与第一清污阀(7)进行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架(1)右侧下部通过转轴与第二清污阀(8)进行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架(1)底端左右部均与底脚(9)进行焊接,所述工作台(2)内中部与移动式双面打磨机构(4)进行焊接,并且移动式双面打磨机构(4)左侧下部与双边传动磨锉机构(3)相连接,所述工作台(2)底端中右部设置有红外传感器(11),所述移动式双面打磨机构(4)内中顶部设置有第二挤压模块(10),所述第一挤压模块(5)顶端中部设置有曲面钢板(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曲面形钢板契合挤压磨锉去毛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边传动磨锉机构(3)还包括变速电机(301)、第一锥齿轮(302)、第一传动轮(303)、第二传动轮(304)、第二锥齿轮(305)、第三锥齿轮(306)、第四锥齿轮(307)、第五锥齿轮(308)、第三传动轮(309)、第一双边锉刀机构(3010)、第一升降辊(3011)、第六锥齿轮(3012)、第七锥齿轮(3013)、第八锥齿轮(3014)、第九锥齿轮(3015)、第十锥齿轮(3016)、第十一锥齿轮(3017)、第十二锥齿轮(3018)、第十三锥齿轮(3019)、第七传动轮(3020)、第二双边锉刀机构(3022)和第二升降辊(3021),所述变速电机(301)右侧轴心与第一锥齿轮(302)进行转动连接,所述变速电机(301)转轴外表面中左部与第一传动轮(303)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轮(303)外表面底端通过皮带与第二传动轮(304)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轮(304)轴心通过转轴与第二锥齿轮(305)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二锥齿轮(305)位于第二传动轮(304)的右侧,所述第二锥齿轮(305)外表面底端与第三锥齿轮(306)通过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305)轴心通过转轴与第四锥齿轮(307)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四锥齿轮(307)位于第二锥齿轮(305)的右侧,所述第三锥齿轮(306)轴心通过转轴与第六锥齿轮(3012)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四锥齿轮(307)外表面后端与第五锥齿轮(308)通过齿轮啮合,所述第五锥齿轮(308)轴心与第三传动轮(309)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三传动轮(309)外表面右上部通过皮带与第一双边锉刀机构(3010)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三传动轮(309)外表面右下部通过皮带与第一升降辊(3011)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一升降辊(3011)外表面右上部通过皮带与第一双边锉刀机构(3010)相连接,所述第六锥齿轮(3012)外表面右侧与第七锥齿轮(3013)通过齿轮啮合,所述第七锥齿轮(3013)轴心通过转轴与第八锥齿轮(3014)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八锥齿轮(3014)外表面顶端与第九锥齿轮(3015)通过齿轮啮合,所述第九锥齿轮(3015)轴心通过转轴与第十锥齿轮(3016)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十锥齿轮(3016)外表面右侧与第十一锥齿轮(3017)通过齿轮啮合,所述第十一锥齿轮(3017)轴心通过转轴第十二锥齿轮(3018)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十二锥齿轮(3018)外表面后端与第十三锥齿轮(3019)通过齿轮啮合,所述第十三锥齿轮(3019)轴心与第七传动轮(3020)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七传动轮(3020)外表面左上部通过皮带与第二双边锉刀机构(3022)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七传动轮(3020)外表面左下部通过皮带与第二升降辊(3021)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二升降辊(3021)外表面左上部通过皮带与第二双边锉刀机构(3022)相连接,所述变速电机(301)底端与工作台(2)相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302)外表面顶端与移动式双面打磨机构(4)相连接,所述第三传动轮(309)后端轴心与支撑架(1)相连接,所述第一双边锉刀机构(3010)顶端左部与移动式双面打磨机构(4)相连接,所述第一升降辊(3011)后侧中心与支撑架(1)相连接,所述第七传动轮(3020)后侧轴心与支撑架(1)相连接,所述第二双边锉刀机构(3022)顶端右部与移动式双面打磨机构(4)相连接,所述第二升降辊(3021)后侧中心与支撑架(1)相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陈赣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