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5390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15:16
充气轮胎具有隔着周向槽(5)而相邻的条状接地部(6),从相邻的条状接地部(6)的彼此面对的侧壁面这两者朝向彼此的方向突出的突条部沿着胎面周向延伸地形成。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最外侧周向槽部(5S)的突条部(7S)相比,位于在最外侧周向槽部(5S)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与最外侧周向槽部(5S)相邻的位置的内邻周向槽(5N)的突条部(7N)在从胎面踏面(6f)到槽底之间形成于靠近胎面踏面(6f)的较浅的位置。由此,能够在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的同时根据周向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而获得适当的排水性,通过扩大接地面积而谋求湿抓地性能的提高。

Pneumatic ti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多条周向槽而形成有多个条状接地部的充气轮胎,特别是涉及一种轮胎的胎面构造。
技术介绍
在胎面设有多条周向槽且构成有条形花纹的充气轮胎即使在潮湿的路面也能够利用周向槽促进排水而确保摩擦力(湿抓地性能)。但是,若由周向槽划分的条状接地部接地而产生条状接地部的压缩变形、倾倒等弹性变形,则存在如下倾向:胎面部因在变形中产生的滞后损耗导致的损失能量而发热,滚动阻力增加。在此,提出如下例子:使突条部从隔着周向槽而相邻的条状接地部朝向彼此的方向突出,在条状接地部接地时,相对的突条部彼此抵接而相互支承,维持条状接地部的刚度而抑制变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88288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沿着胎面周向延伸设置的周向槽中,突条部形成于从胎面踏面到槽底之间的槽的中间深度位置,在条状接地部接地时,因条状接地部的相对的槽壁面的中间深度部分向彼此的方向鼓出的弹性变形而导致相对的突条部彼此抵接,抑制变形而抑制滚动阻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气轮胎,其利用沿着胎面周向延伸设置的至少4条周向槽而形成有多条条状接地部,其特征在于,/n从隔着所述周向槽而相邻的所述条状接地部的彼此面对的侧壁面这两者朝向彼此的方向地设有突条部,该突条部形成为沿着胎面周向延伸,/n相对的所述突条部在其与所述周向槽的底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突条部的彼此面对的顶端面存在会因在轮胎接地时接地的所述条状接地部的弹性变形而相互接触的间隔地配设,/n所述周向槽包含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最外侧周向槽部和位于在该最外侧周向槽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与该最外侧周向槽部相邻的位置的内邻周向槽,与所述最外侧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相比,所述内邻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在从胎面踏面到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601 JP 2017-1090371.一种充气轮胎,其利用沿着胎面周向延伸设置的至少4条周向槽而形成有多条条状接地部,其特征在于,
从隔着所述周向槽而相邻的所述条状接地部的彼此面对的侧壁面这两者朝向彼此的方向地设有突条部,该突条部形成为沿着胎面周向延伸,
相对的所述突条部在其与所述周向槽的底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突条部的彼此面对的顶端面存在会因在轮胎接地时接地的所述条状接地部的弹性变形而相互接触的间隔地配设,
所述周向槽包含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最外侧周向槽部和位于在该最外侧周向槽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与该最外侧周向槽部相邻的位置的内邻周向槽,与所述最外侧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相比,所述内邻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在从胎面踏面到周向槽的底之间形成于该内邻周向槽的靠近胎面踏面的较浅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最外侧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位于从胎面踏面到槽底之间的周向槽的中间深度,形成于比所述内邻周向槽的所述突条部的径向内周面靠槽底侧的较深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崎直人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