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隔震装置及建筑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4507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11: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维隔震装置,用于设于建筑的隔震层内,所述隔震装内置包括竖向隔震支座及水平隔震支座,所述水平隔震支座设于所述竖向隔震支座的上方或下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隔震装置,通过采用抗拔套筒与第一弹性复位件配合的方式实现竖向隔震支座的竖直方向上的抗拔功能,同时,采用上转动部件、下转动部件配合中间连接轴的设计,实现水平隔震支座的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变形,从而能够耗散地震能量起到隔震的作用,结构设计简单且工作机理非常明确。此外,在地震结束后,该第一弹性复位件还可提供一定恢复力,使得该抗拔套筒可回复至初始位置。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该三维隔震装置的建筑。

Three dimensional isolation device and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维隔震装置及建筑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中的隔震
,具体涉及一种三维隔震装置及建筑。
技术介绍
目前,大部分的隔震支座通常只能实现单一方向上的隔震,例如实现竖向方向上的隔震或者仅仅实现水平方向上的隔震,但是,大量地震灾害表明,结构的倒塌不仅是由于水平地震作用引起,竖向地震作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单一方向上的隔震支座无法实现有效隔震以及对地震作用产生的振动能量进行耗散,从而导致建筑结构受地震破坏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三维隔震装置及建筑,能够实现不同方向上的隔震功能,有效实现隔震及对地震作用产生的振动能量进行耗散,降低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三维隔震装置,用于设于建筑的隔震层内,所述隔震装内置包括竖向隔震支座及水平隔震支座,所述水平隔震支座设于所述竖向隔震支座的上方或下方。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竖向隔震支座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以及第一隔震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维隔震装置,用于设于建筑的隔震层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装内置包括竖向隔震支座及水平隔震支座,所述水平隔震支座设于所述竖向隔震支座的上方或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维隔震装置,用于设于建筑的隔震层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装内置包括竖向隔震支座及水平隔震支座,所述水平隔震支座设于所述竖向隔震支座的上方或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隔震支座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以及第一隔震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下方且与所述第一连接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隔震结构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及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的间隔内;
所述水平隔震支座包括第三连接板、第四连接板以及第二隔震结构,所述第四连接板与所述第三连接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隔震结构设于所述第三连接板及所述第四连接板之间的间隔内;
所述第四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或者,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维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板下方,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维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震结构包括第一隔震主体以及多个竖向隔震组件,所述多个竖向隔震组件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隔震主体设于相邻的两所述竖向隔震组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维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隔震组件包括第一抗拔套筒、第二抗拔套筒以及第一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一抗拔套筒的顶部固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抗拔套筒的底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抗拔套筒可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抗拔套筒,且所述第二抗拔套筒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抗拔套筒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位于所述第一抗拔套筒及所述第二抗拔套筒内,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的顶部固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的底部固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维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拔套筒所述第一抗拔套筒的底部向内延伸形成若干第一限位台阶,所述若干第一限位台阶上设有第一滑动部,所述第二抗拔套筒对应所述第一滑动部设有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二滑动部可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动部。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任一所述的三维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震主体为橡胶隔震主体或固体阻尼颗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维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震主体为固体阻尼颗粒,相邻的两所述竖向隔震组件之间设有围合形成空腔的围护板,所述围护板竖向设置,其底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接,其顶端通过柔性部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固接,所述固体阻尼颗粒填充于所述空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三维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阻尼颗粒为多颗,各所述固体阻尼颗粒的粒径不同,且所述固体阻尼颗粒在所述空腔内的填充比例为所述空腔的体积的10%-70%。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三维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震结构还包括多个水平隔震组件,所述多个水平隔震组件位于所述空腔内;
所述水平隔震组件包括上部套筒、下部套筒以及第二弹性复位件,所述上部套筒的顶部固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下部套筒的底部固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下部套筒的内部与所述上部套筒的内部连通,且所述下部套筒滑动连接于所述上部套筒,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位于所述上部套筒及所述下部套筒内部,且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的顶部固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的底部固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


11.根据权利要求4至6任一所述的三维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震结构包括第二隔震主体及多个抗拉组件,所述多个抗拉组件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隔震主体位于相邻两所述抗拉组件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三维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拉组件包括:
上转动部件,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板;
下转动部件,位于所述上转动部件下方且与所述上转动部件间隔设置,所述下转动部件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接板;
中间连接轴,位于所述上转动部件及所述下转动部件之间,所述中间连接轴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上转动部件及所述下转动部件,且所述中间连接轴的下端设有第三滑动部;以及
连接部件,设于所述下转动部件上方,所述连接部件上开设有延伸方向与所述中间连接轴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滑槽,所述第三滑动部可滑动设于所述滑槽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三维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下端面向下延伸设有第一固定部,所述第四连接板的上端面向上延伸设有第二固定部,所述上转动部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凯刘琼祥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