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137193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8: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高位池作为育苗池塘并进行消毒处理;(2)在育苗池塘内构建藻相‑菌相‑生物饵料生态体系;(3)将尖翅燕鱼受精卵进行孵化得到初孵尖翅燕鱼仔鱼,放养入鱼苗池塘,进行苗种培育与管理。本发明专利技术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构建藻相‑菌相‑生物饵料生态体系,为鱼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经过苗种培育与管理,可规模化培育出生长良好、质量优良的尖翅燕鱼苗种。

A method of ecological cultivation in high position pool for fingerling of sharp winged swall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水鱼类苗种培育
,具体涉及一种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
技术介绍
尖翅燕鱼(Plataxteira)又称长蝙蝠,为鲈形目,刺尾鱼亚目,白鲳科,燕鱼属中一种热带及温带地区近岸生活的海水鱼类,主要分布于印太海域阿拉伯海,印度尼西亚至日本海海域,多群聚在开阔水域中活动。幼鱼外形奇特,体侧具2-3条黑色横带,背鳍、腹鳍与臀鳍皆延长呈镰刀状,可作为观赏鱼。成鱼体侧扁,略呈圆形,头部陡斜,口小而圆钝,眼大,侧线呈弧形,各鳍变短,尾鳍为双凹形,肉质细嫩,口味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当年繁育鱼苗经5个月养殖,鱼体体重已达到1斤多,生长速度快,且整个养殖过程可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养,养殖成本比低,养殖性价比高,是一种极具养殖开发潜力的海水鱼种类。此外,尖翅燕鱼也是一种岛礁区鱼类,主要围绕海洋内岛礁区周围生长,可作为良好的增殖放流品种。随着过度捕捞和海区生态环境恶化,尖翅燕鱼野生资源量日渐匮乏,亟待进行尖翅燕鱼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现有的室内水泥池培育尖翅燕鱼苗种,可充分有效控制培育水体环境,苗种培育成活率较高,但水泥池投建成本大,且受培育设施水体总量限制,无法进行大规模苗种培育,出苗量不足,同时投喂饵料均需要外部供应,进一步提高了培育成本。基于此,为增加尖翅燕鱼苗种市场供给量,满足尖翅燕鱼养殖业优质苗种需求,有必要提供一种能规模化养殖尖翅燕鱼,成本低廉的方法,促进渔民增产增收,保障尖翅燕鱼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解决现有技术尖翅燕鱼苗种培育规模化不足,不能进行大规模苗种培育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高位池作为育苗池塘并进行消毒处理;(2)在育苗池塘内构建藻相-菌相-生物饵料生态体系;(3)将尖翅燕鱼受精卵进行孵化得到初孵尖翅燕鱼仔鱼,放养入鱼苗池塘,进行苗种培育与管理。本专利技术采用高位池生态培育尖翅燕鱼,利用高位池水体面积大,可直接培育生物饵料,满足鱼苗不同发育阶段营养需求,鱼苗生长迅速,具有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和成本低等特点,开展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工作,进行鱼苗规模化繁育。构建的藻相-菌相-生物饵料-鱼苗之间的动态平衡体系,具有以下特点:藻类可利用水体中碳、氮和磷等无机离子进行繁殖扩增,并增加水中溶氧,同时可调节水体颜色,减少水体透明度,起到遮光作用,可减少鱼苗应激反应;细菌能降低水中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离子浓度,且抵制弧菌等有害菌的繁殖;生物饵料以藻类和细菌为食物,通过摄食单胞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等进行繁殖;鱼苗摄食轮虫和桡足类等生物饵料,浮游动物尸体、粪便和残饵等可由细菌分解,产生营养元素供藻类繁殖生长,形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高位池内设有充气石。优选地,所述高位池面积可为1.5-3亩、水深1.5-2.5m。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案中,育苗池塘采用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本专利技术中,构建藻相-菌相-生物饵料生态体系包括有益藻定向培育,益生菌培养和生物饵料生态扩繁。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有益藻定向培育是利用小球藻浓缩液、无机化肥、有机肥水产品和微量元素产品进行小球藻定向培育,并及时补充有机肥水产品和益生菌维持育苗池塘有益藻相。小球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生物多糖、不饱和脂肪酸、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是轮虫、桡足类和枝角类等浮动动物的重要饵料之一,能降解水中氨氮、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排出重金属离子,达到水体解毒的功效,并扩增繁殖进行肥水,改变养殖水色与透明度,并利用生物竞争机制有效控制蓝藻和青苔的生长。进一步地,所述小球藻浓缩液使用量是5L/亩*米。进一步的,所述无机化肥为尿素和氮磷钾复合肥,其用量分别为2kg/亩*米和1kg/亩*米。优选地,所述氮磷钾复合肥中氮磷钾含量为15%:15%:15%。进一步地,所述有机肥水产品为育藻膏和氨基丽藻源,其用量分别2kg/亩*米、2L/亩*米。进一步地,所述微量元素产品为藻类微量源,其用量为200g/亩*米。藻类微量源成分主要包括铁、硅、锰、钙、镁和锌等。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益生菌为光合细菌、乳酸菌和芽孢杆菌。芽孢杆菌能分泌丰富的胞外酶系,分解蛋白质、脂肪、核酸和磷脂等大分子有机物,尤其是粪便、残存饲料和浮游动物残体等,起到平衡藻相、降低水体富营养化、抑制有害细菌、形成有益菌团粒的作用。光合细菌可利用养殖水体的硫化氢、有机酸、铵盐、氨基酸、硝酸盐和尿素等营养物质,防控藻类过度繁殖。能吸收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因子,净化水质,调节水体pH值。乳酸菌可分解溶解态的有机酸、糖和肽等有机物,促进浮游微藻类的繁殖。吸收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因子,净化水质。调整鱼苗肠道的菌群平衡,有效抑制弧菌等病原菌的繁殖。代谢产物乳酸可降低水体pH值。进一步地,光合细菌和乳酸菌用量均为每天5L/亩*米,芽孢杆菌用量为每隔3-5天补加400g/亩*米;光合细菌和乳酸菌是菌液,其中菌落数范围分别为20-30亿/ml和1-5亿/ml;芽孢杆菌是粉状,其活菌数含量为100亿/g。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生物饵料生态扩繁是利用育苗池塘内单胞藻类和发酵营养液培育生物饵料。所述生物饵料包括轮虫、桡足类和枝角类。所述发酵营养液由红糖、鳗鱼粉、虾多宝、乳酸菌和淡水进行密封发酵制得。红糖水解后可产生葡萄糖,提供碳源,鳗鱼粉含有较高蛋白质含量,可提供氮源和碳源,虾多宝由乳酸菌、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豆粕和鱼粉等原料组成,其饲料原材料熟化发酵产物多,复合有益活菌含量高,活性酶丰富,营养均衡。乳酸菌对溶解态有机物进行吸收利用,扩大菌群数量和产生乳酸。淡水可进行各种有机质溶解,水解产生小分子有机质。进行密封发酵获得的营养液可稳定水质,补充水体益生菌,促进藻类和浮游动物繁殖,为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提供了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等丰富的饵料。优选地,所述发酵营养液按配方组成200L淡水、10kg红糖、5kg鳗鱼粉、5kg虾多宝和10L乳酸菌,密封发酵3-5天后得到。乳酸菌菌液其pH范围为3.4-4.0,菌液中乳酸菌菌落数范围在1-5亿/ml。进一步地,所述发酵营养液用量是每天投喂10L/亩*米。本专利技术中,尖翅燕鱼受精卵孵化在育苗池塘内弱光照且无避免阳光直射的孵化箱中进行。在黑暗无光照或弱光照的条件下,受精卵孵化率为90%以上,初浮仔鱼畸形率和死亡率最低,主要是因为受精卵孵化期和初浮仔鱼内源性营养期(初孵3天左右)主要以自身卵黄囊提供营养物质。若外界阳光直射,光照过强时,可致使受精卵和初浮仔鱼产生应激反应,消化过多能量。进一步地,受精卵孵化海水为经过滤的新鲜干净海水,孵化密度为8-12万粒/m3,孵化过程中使鱼卵均匀分布于孵化箱内。本专利技术中,初孵尖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选取高位池作为育苗池塘并进行消毒处理;/n(2)在育苗池塘内构建藻相-菌相-生物饵料生态体系;/n(3)将尖翅燕鱼受精卵进行孵化得到初孵尖翅燕鱼仔鱼,放养入鱼苗池塘,进行苗种培育与管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高位池作为育苗池塘并进行消毒处理;
(2)在育苗池塘内构建藻相-菌相-生物饵料生态体系;
(3)将尖翅燕鱼受精卵进行孵化得到初孵尖翅燕鱼仔鱼,放养入鱼苗池塘,进行苗种培育与管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构建藻相-菌相-生物饵料生态体系包括有益藻定向培育,益生菌培养和生物饵料生态扩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益藻定向培育是利用小球藻浓缩液、无机化肥、有机肥水产品和微量元素产品进行小球藻定向培育,并及时补充有机肥水产品和益生菌维持育苗池塘有益藻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球藻浓缩液使用量是5L/亩*米;所述无机化肥为尿素和氮磷钾复合肥,其用量分别为2kg/亩*米和1kg/亩*米;所述有机肥水产品为育藻膏和氨基丽藻源,其用量分别2kg/亩*米、2L/亩*米;所述微量元素产品为藻类微量源,其用量为200g/亩*米。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益生菌为光合细菌、乳酸菌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和乳酸菌用量均为每天5L/亩*米,芽孢杆菌用量为每隔3-5天补加400g/亩*米;光合细菌和乳酸菌是菌液,其中菌落数范围分别为20-30亿/ml和1-5亿/ml;芽孢杆菌是粉状,其活菌数含量为100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殿昌刘宝锁江世贵郭华阳张楠郭梁朱克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