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顶灯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3673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顶灯控制电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车身控制器、比较器、存储器和内顶灯;其中,环境光传感器采集外界光照度;车身控制器与环境光采集电路信号连接,接收环境光传感器采集的外界光照度;存储器中存储有预设外界光照度;比较器对所述环境光传感器采集的外界光照度与所处存储器中存储的预设外界光照度进行比较,车身控制器在环境光采集电路采集的外界光照度小于等于预设外界光照度时,提供第一控制信号;内顶灯与车身控制器连接,内顶灯在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处于可自动点亮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内顶灯控制电路在不增加整车成本的基础上,节约了汽车能源。

A control circuit of interior ceiling la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顶灯控制电路
本技术属于汽车电器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内顶灯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工业化速度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购买了汽车。汽车在内部车顶上安装有内顶灯,以在必要时为车内照明。在汽车使用过程中,为安全考虑,在整车下电或开门时,内顶灯会立即自动点亮。如果此时处于阳光充足的天气,点亮的内顶灯属于无用功能,造成能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汽车能源浪费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内顶灯控制电路。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内顶灯控制电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车身控制器、比较器、存储器和内顶灯;其中,环境光传感器采集外界光照度;车身控制器与环境光采集电路信号连接,接收环境光传感器采集的外界光照度;存储器中存储有预设外界光照度;比较器对所述环境光传感器采集的外界光照度与所处存储器中存储的预设外界光照度进行比较,车身控制器在环境光采集电路采集的外界光照度小于等于预设外界光照度时,提供第一控制信号;以及内顶灯与车身控制器连接,内顶灯在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处于可自动点亮状态。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身控制器包括节能脚,所述节能脚与环境光传感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为环境光传感器供电。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内顶灯控制电路还包括手动开关,所述手动开关与所述内顶灯连接。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内顶灯包括第一内顶灯和第二内顶灯,所述手动开关包括第一手动开关和第二手动开关,其中第一手动开关和第二手动开关均包括动端、第一不动端和第二不动端;车身控制器的电源输出端的正极分别与第一内顶灯的一端和第二内顶灯的一端连接,第一内顶灯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手动开关的动端,第二内顶灯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手动开关的动端;第一手动开关的第一不动端接地,第二手动开关的第一不动端接地;第一手动开关的第二不动端和第二手动开关的第二不动端分别接车身控制器的电源输出端的负极。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手动开关的第二不动端和第二手动开关的第二不动端分别经一二极管与车身控制器的电源输出端的负极连接。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内顶灯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在所述第一手动开关的控制下导通,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接所述第一手动开关的第二不动端,负极接车身控制器的电源输出端的负极;所述第二二极管在所述第二手动开关的控制下导通,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接所述第二手动开关的第二不动端,负极接车身控制器的电源输出端的负极。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境光传感器包括自动大灯的环境光传感器。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内顶灯控制电路还包括门接触开关,所述门接触开关用于检测车门的开关状态,并根据车门的开关状态向车身控制器发出门开信号或者门关信号,以促使车身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门开信号或者门关信号控制所述内顶灯点亮或熄灭。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手动开关包括动端、第一不动端和第二不动端;所述内顶灯与车身控制器连接,包括:车身控制器的电源输出端的正极分别与内顶灯的一端连接,内顶灯的另一端连接手动开关的动端,手动开关的第一不动端接地,手动开关的第二不动端连接车身控制器的电源输出端的负极。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内顶灯的另一端连接手动开关的动端,包括:所述内顶灯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的正极,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手动开关的动端;和/或,所述手动开关的第二不动端接车身控制器的电源输出端的负极,包括:所述手动开关的第二不动端连接二极管的正极,二极管的负极连接车身控制器的电源输出端的负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内顶灯控制电路,通过利用整车已有的环境光传感器(例如用于自动大灯的环境光传感器),对内顶灯的开关进行控制,在外界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控制内顶灯处于不可自动点亮的状态;在外界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控制内顶灯处于可自动点亮的状态,因此本技术提出的内顶灯控制电路在不增加整车成本的基础上,节约了汽车能源。附图说明图1示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内顶灯控制电路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内顶灯控制电路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内顶灯控制电路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本技术并不局限于附图和以下实施例。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内顶灯控制电路,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环境光采集电路10、车身控制器20、比较器201、存储器202和内顶灯30。环境光采集电路10,用于采集外界光照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境光采集电路10包括环境光传感器101,环境光传感器101采集外界光照度。为了不增加整车成本,环境光传感器采用整车已有的环境光传感器,例如用于自动大灯的环境光传感器。车身控制器(BCM,BodyControlModule)20,与环境光采集电路10电性连接,为环境光采集电路10供电,并且车身控制器20与环境光采集电路10信号连接,以接收环境光传感器101采集的外界光照度。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车身控制器20包括节能脚、电源输出端和信号输入端,节能脚与环境光传感器101的电源输入端连接,为环境光传感器101供电;信号输入端与环境光传感器101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从环境光传感器101获取其采集的外界光照度。在所述一实施例中,环境光传感器101与车身控制器20的节能脚连接获取电能,在整车下电后,车身控制器20的节能脚能够为环境光传感器101维持一段时间(在某些场合,例如约3分钟)的电源供电,在这段时间内,环境光传感器101仍能检测外界亮度。存储器202中存储有预设外界光照度,所述预设外界光照度例如为400Lux。比较器201对所述环境光传感器101采集的外界光照度与所处存储器202中存储的预设外界光照度进行比较,车身控制器20在环境光采集电路10采集的外界光照度小于等于预设外界光照度时,提供第一控制信号;在环境光采集电路10采集的外界光照度大于预设外界光照度时,车身控制器20不提供第一控制信号。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比较器201可通过运算放大器实现比较功能。可以理解,所述在环境光采集电路10采集的外界光照度大于预设外界光照度时,车身控制器20不提供第一控制信号包括:在环境光采集电路10采集的外界光照度大于预设外界光照度时,车身控制器20提供不同于第一控制信号的第二控制信号,或者车身控制器20不提供任何控制信号。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光传感器是将光能量转换成电信号的器件。在一实施例中,存储器202中还存储有表示环境光传感器101采集的光照度与输出的电压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表格。可以理解,在一实施例中,环境光传感器101将采集的外界光照度转换为电压信号输出给比较器201,比较器201比较该电压信号与预设外界光照度在所述表格中对应的输出电压的大小,从而判断环境光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顶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境光传感器、车身控制器、比较器、存储器和内顶灯;其中,/n环境光传感器采集外界光照度;/n车身控制器与环境光采集电路信号连接,接收环境光传感器采集的外界光照度;/n存储器中存储有预设外界光照度;/n比较器对所述环境光传感器采集的外界光照度与所处存储器中存储的预设外界光照度进行比较,车身控制器在环境光采集电路采集的外界光照度小于等于预设外界光照度时,提供第一控制信号;以及/n内顶灯与车身控制器连接,内顶灯在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处于可自动点亮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顶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境光传感器、车身控制器、比较器、存储器和内顶灯;其中,
环境光传感器采集外界光照度;
车身控制器与环境光采集电路信号连接,接收环境光传感器采集的外界光照度;
存储器中存储有预设外界光照度;
比较器对所述环境光传感器采集的外界光照度与所处存储器中存储的预设外界光照度进行比较,车身控制器在环境光采集电路采集的外界光照度小于等于预设外界光照度时,提供第一控制信号;以及
内顶灯与车身控制器连接,内顶灯在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处于可自动点亮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顶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控制器包括节能脚,所述节能脚与环境光传感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为环境光传感器供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顶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顶灯控制电路还包括手动开关,所述手动开关与所述内顶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顶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顶灯包括第一内顶灯和第二内顶灯,所述手动开关包括第一手动开关和第二手动开关,其中第一手动开关和第二手动开关均包括动端、第一不动端和第二不动端;
车身控制器的电源输出端的正极分别与第一内顶灯的一端和第二内顶灯的一端连接,第一内顶灯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手动开关的动端,第二内顶灯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手动开关的动端;第一手动开关的第一不动端接地,第二手动开关的第一不动端接地;第一手动开关的第二不动端和第二手动开关的第二不动端分别接车身控制器的电源输出端的负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顶灯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手动开关的第二不动端和第二手动开关的第二不动端分别经一二极管与车身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利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