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引流监护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12425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00: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外引流监护管理系统,其中,包括引流管路、引流瓶和交互装置,所述引流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引流瓶连接,引流管路的另一端能够植入身体组织中或颅内进行引流,身体组织包括但不局限于腹腔、膀胱等。所述引流管路上沿引流液流动的方向依次设有传感器组件和第一控流阀门,所述传感器组件和第一控流阀门均与所述交互装置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集监测和治疗为一体,把对身体组织或颅内的参数监测、外引流和引流状况监测三个功能有机结合,省时省力,且能够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An external drainage monitoring managemen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外引流监护管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外引流监护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引流是外科领域常用的治疗手段,例如脑脊液引流、胸腔引流、腹腔引流等,目的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液体或脓、血导引出去,解除局部的压力,避免积液对邻近器官的压迫和组织损坏,防止术后感染与促进伤口愈合。在引流过程中,体液引流量是临床医护人员观察病情的重要内容,通常以引流出体液的体积作为记录依据,体液引流量的多少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临床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频繁观察、记录引流液体的储量并及时清理引流液体,工作相当繁琐且不方便。另外,引流液的颜色、浑浊度(透明度)以及粘稠度也通常是引流管理中的重要指标。引流液的颜色、浑浊度以及粘稠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引流部位组织的状况,例如是否存在出血、感染等。目前的方法主要是依赖医护人员肉眼观察或定期取样进行检测,不仅加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不能实时对引流液进行监测,从而导致不能及时了解病变情况,无法对伤口愈合与引流过程进行精准分析与判断。当各种因素引起肝脏、脑部等组织内的伤害时,对组织内的压力以及氧含量的监测可以更好地辅助医护人员判断患者的病情和康复情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颅脑损伤为例,颅内压持续增高,可导致脑组织受压移位而发生脑疝,引起严重的脑功能丧失甚至造成脑死亡。因此,对于颅脑受到损伤的患者,需要对其脑组织内压力和脑氧气含量进行监测从而知道患者脑部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种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外引流监护管理系统。本技术集监测和治疗为一体,把对身体组织或颅内的参数监测、身外引流和引流状况监测三个功能有机结合,省时省力,且能够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外引流监护管理系统,其中,包括引流管路、引流瓶和交互装置,所述引流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引流瓶连接,引流管路的另一端能够植入身体组织中或颅内进行引流,身体组织包括但不局限于腹腔、膀胱等。所述引流管路上沿引流液流动的方向依次设有传感器组件和第一控流阀门,所述传感器组件和第一控流阀门均与所述交互装置电连接,所述传感器组件用于检测身体组织或颅内的压力值,同时将身体组织压力或颅内压力状况传输到交互装置,在身体组织压力或颅内压力超过预期值时,交互装置会控制第一控流阀门打开,系统进行引流泄压。当身体组织压力或颅内压力降低到预期值时,交互装置会控制第一控流阀门关闭,当身体组织压力或颅内压力再次过大时,第一控流阀门会再次打开,接着进行身体组织或脑室内泄压引流。交互装置可以根据压力情况自动调节第一控流阀门的流速,比如当身体组织压力或颅内压快接近设定的预期值时,交互装置会控制第一控流阀门自动降低流速。进一步的,该外引流监护管理系统还包括引流袋,所述引流袋通过管路与所述引流瓶底部连接,所述引流袋与所述引流瓶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控流阀门,第二控流阀门与所述交互装置电连接。第二控流阀门平时处于常闭状态,当引流瓶快满的时候,交互装置才会控制第二控流阀门打开,将引流瓶内液体转移到引流袋进行储存,可以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管路上还设有化验抽检口,用于供医护人员抽取样品化验,优选地,也可以将化验抽检口和第一控流阀门合成一个单元。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管路包括引流管和输流管,所述引流管的一端能够植入身体组织中或颅内进行引流,其另一端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输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输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引流瓶连接,所述化验抽检口设在所述输流管上。进一步的,所述交互装置上设有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能把所述交互装置收集到的数据通过wifi或者GPRS传送到上位机、手机或者中央监护站。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组件为设在所述引流管路上的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与所述交互装置通信连接。本技术中,正常情况下,将引流管路植入身体组织中或颅内进行引流时,第一压力传感器会检测身体组织或颅内的压力值,同时将身体组织压力或颅内压力状况传输到交互装置,在身体组织压力或颅内压力超过预期值时,交互装置会控制第一控流阀门打开,系统进行引流泄压。当身体组织压力或颅内压力降低到预期值时,交互装置会控制第一控流阀门关闭,当身体组织压力或颅内压力再次过大时,第一控流阀门会再次打开,接着进行身体组织或脑室内泄压引流。交互装置可以根据压力情况自动调节第一控流阀门的流速,比如当身体组织压力或颅内压快接近设定的预期值时,交互装置会控制第一控流阀门自动降低流速。当身体组织引流出来的液体或颅内引流出来的脑脊液流进引流瓶后,通过引流瓶就可以实现对系统是否处于引流状态,引流的流速,是否有感染和出血等项目进行直观的监测,该监测可以通过交互装置自动进行,也可以通过医护人员人眼来判定。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传感器组件为设在所述引流管路上的第一压力传感器和设在所述引流管能够植入身体组织中或颅内进行引流的一端上的微型传感器的组合,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微型传感器与所述交互装置通信连接。所述微型传感器微型传感器与交互装置的通信方式有两种,第一种为,所述交互装置上设有第一接头,所述微型传感器通过导线与所述第一接头连接,微型传感器与交互装置进行有线通信;第二种为,所述微型传感器通过导线与一无线发射模块连接,所述交互装置能与所述无线发射模块进行数据通信,微型传感器与交互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微型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身体组织或颅内状况并将数据传输到交互装置。其中,微型传感器可以检测身体组织或颅内压力、温度、氧含量等一个或复合的多个参数,若压力过大,则交互装置控制第一控流阀门打开,进行身体组织或颅内泄压引流;当身体组织压力或颅内压力降低到预期值时,交互装置会控制第一控流阀门关闭。交互装置可以根据压力情况自动调节第一控流阀门的流速。其中,所述无线发射模块采用的无线通讯技术为蓝牙、zigbee和wifi中的任意一种,当然不仅限于这三种,也可以选用其他的无线通讯技术。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传感器组件还可以为设在所述引流管能够植入身体组织中或颅内进行引流的一端上的微型传感器,微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跟上述相同。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控流阀门和引流瓶之间的引流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本技术中,所述传感器组件与第二压力传感器相互配合还可以检测引流管路是否堵塞以及第一控流阀门已经正确关闭。具体的,由于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分别设在第一控流阀门的前后两端,这样,当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中的任一个突然检测不到压力跃变信号时,则从患者端到该压力传感器之间肯定有出现阻塞管路的情况。此时交互装置会判断是否是主动控制管路关闭状态,如果否,则代表管路堵管,交互装置进行报警。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不仅可以用于检测管道是否有堵管风险,同时可以检测第一控流阀门是否有关紧。当第一控流阀门关紧时,第一压力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压力跃变信号,但是第二压力传感器就检测不到压力信号,此时可以判断为第一控流阀门已经正确关闭。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引流监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路(1)、引流瓶(2)和交互装置(3),所述引流管路(1)的一端与所述引流瓶(2)连接,引流管路(1)的另一端能够植入身体组织中或颅内进行引流,所述引流管路(1)上沿引流液流动的方向依次设有传感器组件和第一控流阀门(6),所述传感器组件和第一控流阀门(6)均与所述交互装置(3)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引流监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路(1)、引流瓶(2)和交互装置(3),所述引流管路(1)的一端与所述引流瓶(2)连接,引流管路(1)的另一端能够植入身体组织中或颅内进行引流,所述引流管路(1)上沿引流液流动的方向依次设有传感器组件和第一控流阀门(6),所述传感器组件和第一控流阀门(6)均与所述交互装置(3)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引流监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引流袋(8),所述引流袋(8)通过管路与所述引流瓶(2)底部连接,所述引流袋(8)与所述引流瓶(2)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控流阀门(9),所述第二控流阀门(9)与所述交互装置(3)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引流监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路(1)上设有化验抽检口(4),所述引流管路(1)包括引流管(101)和输流管(102),所述引流管(101)的一端能够植入身体组织中或颅内进行引流,其另一端通过连接件(12)与所述输流管(102)的一端连接,所述输流管(102)的另一端与所述引流瓶(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引流监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互装置(3)上设有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能把所述交互装置(3)收集到的数据通过wifi或者GPRS传送到上位机、手机或者中央监护站。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任一所述的一种外引流监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组件为设在所述引流管路(1)上的第一压力传感器(5),或者为设在所述引流管路(1)能够植入身体组织中或颅内进行引流的一端上的微型传感器(10),或者为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5)和所述微型传感器(10)的组合,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5)和微型传感器(10)与所述交互装置(3)通信连接。


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平陈慕奇赖燕青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佩迈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