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接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2047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5 1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对接端子,包括公座端子和母座端子,公座端子包括由公端接线部、公端对接部和公端保护套,公端接线部和公端对接部为由导电片通过冷压形成的管状结构,公端接线部和公端对接部为一体连接,公端保护套由绝缘材料形成,母座端子包括由母端接线部、母端对接部和母端保护套,母端接线部和母端对接部为由导电片通过冷压形成的管状结构,母端接线部和母端对接部为一体连接,母端保护套由绝缘材料形成,公端对接部的外径等于母端对接部的内径。该对接端子使得导线之间接驳的更加简单,使导线接驳的速度更快,效率跟高,并且安全性更好,连接牢固不会产生松动,不会因为连接性不好产生一系列不良效果。

A kind of docking termin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对接端子
本技术涉及接线端子
,尤其涉及一种对接端子。
技术介绍
电使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捷,由于大多数的电器通过电线连接将电能传导,启动电器使用。在电线安装时,经常出现原配电源线长度不够的情况,特别在工厂的电源柜以及机器的电源盒,经常需要导线接驳,操作人员通常做法是手工接线,将导线绝缘皮剥开,把两根导线手工缠绕在一起,最后用绝缘胶布包扎。这种方式操作麻烦、安全性差,连接可能不牢固,接头如不牢固将可能导致短路、漏电等发生,严重时则引起火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对接端子。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对接端子,包括公座端子和母座端子,所述公座端子包括由公端接线部、公端对接部和公端保护套,所述公端接线部和公端对接部为由导电片通过冷压形成的管状结构,公端接线部和公端对接部为一体连接,所述公端保护套由绝缘材料形成,所述母座端子包括由母端接线部、母端对接部和母端保护套,所述母端接线部和母端对接部为由导电片通过冷压形成的管状结构,母端接线部和母端对接部为一体连接,所述母端保护套由绝缘材料形成,所述公端对接部的外径等于母端对接部的内径。进一步的,所述公端保护套完全紧贴包裹公端接线部,所述母端保护套完全紧贴包裹母端接线部,母端保护套存在间隔的围绕着母端对接部,并向母端对接部的外侧延伸,所述母端保护套位于母端对接部一侧的部分的内径大于或等于公端保护套。进一步的,所述公端保护套向公端接线部的外侧延伸。进一步的,所述公端保护套位于公端接线部向外延伸的起始部分设置有向外设置的倒角。进一步的,所述母端保护套向母端接线部的外侧延伸。进一步的,所述母端保护套位于母端接线部向外延伸的起始部分设置有向外设置的倒角。进一步的,所述公端对接部的端部设置为半球形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对接端子使得导线之间接驳的更加简单,使导线接驳的速度更快,效率跟高,并且安全性更好,连接牢固不会产生松动,不会因为连接性不好产生一系列不良效果。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对接端子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公座端子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公座端子隐藏公端保护套后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母座端子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母座端子隐藏母端保护套后的截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公座端子;11、公端接线部;12、公端对接部;13、公端保护套;2、母座端子;21、母端对接部;22、母端对接部;23、母端保护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5所示,一种对接端子,包括公座端子1和母座端子2,所述公座端子1包括由公端接线部11、公端对接部12和公端保护套13,所述公端接线部11和公端对接部12为由导电片通过冷压形成的管状结构,公端接线部11和公端对接部12为一体连接,所述公端保护套13由绝缘材料形成,所述母座端子2包括由母端接线部21、母端对接部22和母端保护套23,所述母端接线部21和母端对接部22为由导电片通过冷压形成的管状结构,母端接线部21和母端对接部22为一体连接,所述母端保护套23由绝缘材料形成,所述公端对接部12的外径等于母端对接部22的内径。产品的使用方法为,将需要接驳的两根导线分别插接入公座端子1的公端接线部11和母座端子2的母端接线部21,通过夹线钳将端子压紧导线。然后将公端对接部12插入母端对接部22中,由于公座端子1和母座端子2由冷压形成,具有高强度的情况下,同时具备一定的塑性,在公端对接部12插入母端对接部22的过程中,母端对接部22受到公端对接部12的作用会被公端对接部12轻微撑开,以至于公端对接部12能插入母端对接部22中,并且由于母端对接部22公端对接部12之间存在的摩擦力使得公端对接部12不能从母端对接部22中拔出。所述公端保护套13完全紧贴包裹公端接线部11,所述母端保护套23完全紧贴包裹母端接线部21,母端保护套23存在间隔的围绕着母端对接部22,并向母端对接部22的外侧延伸,所述母端保护套23位于母端对接部一侧的部分的内径大于或等于公端保护套13。所述公端保护套13向公端接线部11的外侧延伸。所述公端保护套13位于公端接线部11向外延伸的起始部分设置有向外设置的倒角。所述母端保护套23向母端接线部21的外侧延伸。所述母端保护套23位于母端接线部21向外延伸的起始部分设置有向外设置的倒角。所述公端对接部12的端部设置为半球形结构14。公端保护套13和母端保护套23能完全的包裹导线,使导线的裸线端完全与外界隔离。剥线时,将导线的裸线端设置为一个短于接线部的合理的长度,接线时,将导线的裸线端插入公端接线部11或母端接线部21内,使得导线外皮的端部抵触公端接线部11或母端接线部21的端部后,通过夹线钳将端子压紧导线,就能将导线的裸线端以及对接端子的导电片部分完全与外界隔离。插接完成后,也可以裹上绝缘胶布进一步的确保导电片部分完全与外界隔离。公端保护套13向公端接线部11的外侧延伸以及母端保护套23向母端接线部21的外侧延伸是为了可以确保压线后,导线的裸线端完全与外界隔离。在公端保护套13和母端保护套23内设置倒角是方便导线插入公端接线部11或母端接线部21内,尤其是柔性导线。公端对接部12的端部设置为半球形结构14同样的方便公端对接部12插接入母端对接部22内。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并不是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凡此种种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技术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对本技术上述结构做出的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应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对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公座端子(1)和母座端子(2),/n所述公座端子(1)包括由公端接线部(11)、公端对接部(12)和公端保护套(13),所述公端接线部(11)和公端对接部(12)为由导电片通过冷压形成的管状结构,公端接线部(11)和公端对接部(12)为一体连接,所述公端保护套(13)由绝缘材料形成,/n所述母座端子(2)包括由母端接线部(21)、母端对接部(22)和母端保护套(23),所述母端接线部(21)和母端对接部(22)为由导电片通过冷压形成的管状结构,母端接线部(21)和母端对接部(22)为一体连接,所述母端保护套(23)由绝缘材料形成,/n所述公端对接部(12)的外径等于母端对接部(22)的内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公座端子(1)和母座端子(2),
所述公座端子(1)包括由公端接线部(11)、公端对接部(12)和公端保护套(13),所述公端接线部(11)和公端对接部(12)为由导电片通过冷压形成的管状结构,公端接线部(11)和公端对接部(12)为一体连接,所述公端保护套(13)由绝缘材料形成,
所述母座端子(2)包括由母端接线部(21)、母端对接部(22)和母端保护套(23),所述母端接线部(21)和母端对接部(22)为由导电片通过冷压形成的管状结构,母端接线部(21)和母端对接部(22)为一体连接,所述母端保护套(23)由绝缘材料形成,
所述公端对接部(12)的外径等于母端对接部(22)的内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保护套(13)完全紧贴包裹公端接线部(11),所述母端保护套(23)完全紧贴包裹母端接线部(21),母端保护套(23)存在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佘玲香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钜翔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