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线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95201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3 0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接线端子技术领域,并提供一种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引线连接部(1),所述引线连接部(1)具有头部(1a)和尾部(1b)并包括用于夹持引线的夹持面(2),所述引线连接部(1)能够通过塑性变形而使所述夹持面(2)夹持所述引线;以及连接端子(3),所述连接端子(3)与所述头部(1a)连接,其中,所述夹持面(2)上形成有用于刺破所述引线的漆膜的凹凸结构(4),靠近所述头部(1a)的所述凹凸结构(4)的分布密度大于靠近所述尾部(1b)的所述凹凸结构(4)的分布密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接线端子能够避免凹凸结构在引线连接部发生塑性变形的过程中将引线压断的接线端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接线端子
,特别涉及一种接线端子。
技术介绍
接线端子是用于将引线的末端连接到电路板或者其他零件上的转接件。现有的接线端子通常包括:引线连接部,引线连接部具有头部和尾部并包括用于夹持引线的夹持面,引线连接部能够通过塑性变形而使夹持面夹持引线;以及连接端子,连接端子与头部连接,其中,夹持面上形成有均布的用于刺破引线的漆膜的凹凸结构。在将引线与接线端子连接时,使用者使用外部工具压迫引线连接部并使引线连接部发生塑性变形,从而使得夹持面夹持引线,同时在发生塑性变形的过程中,夹持面上的凹凸结构与引线接触并将引线的漆膜刺破,实现引线连接部与引线的导电连接。然而由于需要保证凹凸结构在引线连接部发生塑性变形的过程中将漆膜刺破,凹凸结构的分布密度一般较大,而凹凸结构的分布密度较大又经常导致凹凸结构在引线连接部发生塑性变形的过程中将引线压断,导致连接失效,引线从夹持面脱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能够避免凹凸结构在引线连接部发生塑性变形的过程中将引线压断的接线端子。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引线连接部,所述引线连接部具有头部和尾部并包括用于夹持引线的夹持面,所述引线连接部能够通过塑性变形而使所述夹持面夹持所述引线;以及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头部连接,其中,所述夹持面上形成有用于刺破所述引线的漆膜的凹凸结构,靠近所述头部的所述凹凸结构的分布密度大于靠近所述尾部的所述凹凸结构的分布密度。进一步的,所述夹持面上形成有多个凸起以形成所述凹凸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凸起的分布密度从所述尾部到所述头部逐渐递增。进一步的,所述凸起的宽度、长度和高度分别为0.1~1mm,0.1~1mm,0.05~0.3mm。进一步的,横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之间的横向间隔为0.1~2mm,纵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之间的纵向间隔为0.1~1mm。进一步的,所述夹持面包括从所述头部到所述尾部依次设置的多个区域,每个所述区域内的所述凸起的分布密度一致,从所述尾部到所述头部,各个所述区域内的所述凸起的分布密度逐渐增加。进一步的,所述夹持面从所述头部到所述尾部依次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述凸起的分布密度大于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内的所述凸起的分布密度。进一步的,所述凸起为正四棱柱并且其宽度和高度分别为0.1~1mm,0.05~0.3mm。进一步的,横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之间的横向间隔为0.1~2mm,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纵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之间的纵向间隔为0.1~1mm,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纵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之间的纵向间隔为0.2~3mm。进一步的,所述夹持面从所述头部到所述尾部依次分为第三区域、第四区域和第五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三区域内的所述凸起的分布密度大于设置在所述第四区域内的所述凸起的分布密度,设置在所述第四区域内的所述凸起的分布密度大于设置在所述第五区域内的所述凸起的分布密度。进一步的,所述凸起为正四棱柱并且其宽度和高度分别为0.1~1mm,0.05~0.3mm。进一步的,横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之间的横向间隔为0.1~2mm,在所述第三区域中纵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之间的纵向间隔为0.1~1mm,在所述第四区域中纵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之间的纵向间隔为0.2~3mm,在所述第五区域中纵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之间的纵向间隔为0.3~5mm。进一步的,所述引线连接部包括基部和连接在所述基部两侧的塑性变形部,所述连接端子从所述基部延伸。进一步的,所述引线连接部的横截面为U形,所述塑性变形部垂直于所述基部,所述引线连接部的内表面为所述夹持面。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接线端子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所述的接线端子的凹凸结构的分布密度在头部和尾部并不相同,具体为将靠近头部的凹凸结构的分布密度设置为较大,以能够在引线连接部发生塑性变形的过程中将引线的漆膜刺破;并且将靠近尾部的凹凸结构的分布密度设置为较小,以能够在引线连接部发生塑性变形的过程中避免将引线压断。并且其中,靠近头部的凹凸结构的分布密度大于靠近尾部的凹凸结构的分布密度,因此在将引线与接线端子连接时,使用者首先将引线从尾部插入头部中,然后使用外部工具压迫引线连接部并使引线连接部发生塑性变形,从而使得夹持面夹持引线,同时在发生塑性变形的过程中,靠近头部的凹凸结构与引线接触并将引线的漆膜刺破,实现引线连接部与引线的导电连接,靠近尾部的凹凸结构能够避免凹凸结构在引线连接部发生塑性变形的过程中将引线压断,保证连接的有效性。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接线端子的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接线端子的俯视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接线端子的俯视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的第四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接线端子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引线连接部,1a-头部,1b-尾部,2-夹持面,3-连接端子,4-凹凸结构,5-基部,6-塑性变形部,7-第一区域,8-第二区域,9-第三区域,10-第四区域,11-第五区域,H1-横向间隔,H2-纵向间隔。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接线端子,具体地,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引线连接部1,所述引线连接部1具有头部1a和尾部1b并包括用于夹持引线的夹持面2,所述引线连接部1能够通过塑性变形而使所述夹持面2夹持所述引线;以及连接端子3,所述连接端子3与所述头部1a连接,其中,所述夹持面2上形成有用于刺破所述引线的漆膜的凹凸结构4,靠近所述头部1a的所述凹凸结构4的分布密度大于靠近所述尾部1b的所述凹凸结构4的分布密度。本技术所述的接线端子的凹凸结构的分布密度在头部和尾部并不相同,具体为将靠近头部1a的凹凸结构4的分布密度设置为较大,以能够在引线连接部1发生塑性变形的过程中将引线的漆膜刺破;并且将靠近尾部1b的凹凸结构4的分布密度设置为较小,以能够在引线连接部1发生塑性变形的过程中避免将引线压断。并且其中,靠近头部1a的凹凸结构4的分布密度大于靠近尾部1b的凹凸结构4的分布密度,因此在将引线与接线端子连接时,使用者首先将引线从尾部1b插入头部1a中,然后使用外部工具压迫引线连接部1并使引线连接部1发生塑性变形,从而使得夹持面2夹持引线,同时在发生塑性变形的过程中,靠近头部1a的凹凸结构4与引线接触并将引线的漆膜刺破,实现引线连接部1与引线的导电连接,靠近尾部1b的凹凸结构4能够避免凹凸结构4在引线连接部1发生塑性变形的过程中将引线压断,保证连接的有效性。需要说明的是,引线连接部1、连接端子3和凹凸结构4的具体结构形式均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这些均属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之内。以下将采用具体实施例的方式举例说明上述结构的具体形式。在本技术所述的接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接线端子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引线连接部(1),所述引线连接部(1)具有头部(1a)和尾部(1b)并包括用于夹持引线的夹持面(2),所述引线连接部(1)能够通过塑性变形而使所述夹持面(2)夹持所述引线;以及连接端子(3),所述连接端子(3)与所述头部(1a)连接,其中,所述夹持面(2)上形成有用于刺破所述引线的漆膜的凹凸结构(4),靠近所述头部(1a)的所述凹凸结构(4)的分布密度大于靠近所述尾部(1b)的所述凹凸结构(4)的分布密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子包括:引线连接部(1),所述引线连接部(1)具有头部(1a)和尾部(1b)并包括用于夹持引线的夹持面(2),所述引线连接部(1)能够通过塑性变形而使所述夹持面(2)夹持所述引线;以及连接端子(3),所述连接端子(3)与所述头部(1a)连接,其中,所述夹持面(2)上形成有用于刺破所述引线的漆膜的凹凸结构(4),靠近所述头部(1a)的所述凹凸结构(4)的分布密度大于靠近所述尾部(1b)的所述凹凸结构(4)的分布密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面(2)上形成有多个凸起以形成所述凹凸结构(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分布密度从所述尾部(1b)到所述头部(1a)逐渐递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为正四棱柱并且其宽度和高度分别为0.1~1mm,0.05~0.3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横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之间的横向间隔(H1)为0.1~2mm,纵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凸起之间的纵向间隔(H2)为0.1~1mm。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面(2)包括从所述头部(1a)到所述尾部(1b)依次设置的多个区域,每个所述区域内的所述凸起的分布密度一致,从所述尾部(1b)到所述头部(1a),各个所述区域内的所述凸起的分布密度逐渐增加。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面(2)从所述头部(1a)到所述尾部(1b)依次分为第一区域(7)和第二区域(8),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7)内的所述凸起的分布密度大于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8)内的所述凸起的分布密度。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为正四棱柱并且其宽度和高度分别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吉昌任玉洁蒙剑友吴金华何田田张翼飞易亮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