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装置及轨道机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1091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5 08: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联动装置及轨道机车,其中,联动装置包括第一联动部,所述第一联动部包括分别用于引导机车向左变轨及向右变轨的第一变轨轮和第二变轨轮、分别用于防止机车左倾及右倾的第一保护轮和第二保护轮、及分别连接第一变轨轮、第二变轨轮、第一保护轮和第二保护轮的联动机构,联动机构用于同步驱动第一变轨轮与上导轨接触、同侧的第一保护轮移动到下导轨的外侧,或同步驱动第二变轨轮与上导轨接触、同侧的第二保护轮移动到下导轨的外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联动装置,同步性好,噪声低,不仅可以引导机车前行和变轨,而且可以有效防止机车侧倾和脱轨,有利于机车运行更加平稳,安全性更高。

Linkage and track locomoti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联动装置及轨道机车
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轨道机车的联动装置及轨道机车。
技术介绍
个人快速运输系统(PersonalRapidTransit,简称PRT),也称个人捷运,是一种自动导向轨道交通系统,用于提供按需求不间断的运输;现有的个人快速运输系统通常包括机车(或称为车辆)和轨道,机车沿轨道行进,用于搭载乘客的轿厢设置于机车的下方,并与机车相连。然而,现有的个人快速运输系统,通常存在以下不足,1、机车的变轨需要道岔的机械运动及结构的变化来实现,变轨时间长,效率低;2、对于机车的保护不够到位,尤其是在有侧向风时,机车侧倾的幅度较大,不利于机车的平稳运行;3、在机车进行变轨后,机车的受力情况通常会跟着改变,而现有技术中对防止机车侧倾的保护,不能随着机车受力情况的改变而改变,适应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轨道机车的联动装置,同步性好,噪声低,不仅可以引导机车前行和变轨,而且可以有效防止机车侧倾和脱轨,有利于机车运行更加平稳,安全性更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联动装置,包括第一联动部,所述第一联动部包括分别用于引导机车向左变轨及向右变轨的第一变轨轮和第二变轨轮、分别用于防止机车左倾及右倾的第一保护轮和第二保护轮、及分别连接第一变轨轮、第二变轨轮、第一保护轮和第二保护轮的联动机构,联动机构用于同步驱动第一变轨轮与上导轨接触、同侧的第一保护轮移动到下导轨的外侧,或同步驱动第二变轨轮与上导轨接触、同侧的第二保护轮移动到下导轨的外侧。优选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第一同步机构及第二同步机构,其中,所述第一同步机构与第二同步机构相连,所述第一变轨轮和第二变轨轮分别连接于第一同步机构,并分别与第一同步机构构成回转副,所述第一保护轮和第二保护轮连接于第二同步机构,并分别与第二同步机构构成回转副。优选的,当机车向左变轨或沿左侧运行时,第一变轨轮及第一保护轮的轴线相互平行,且位于竖直方向,当机车向右变轨或沿右侧运行时,第二变轨轮及第二保护轮的轴线相互平行,且位于竖直方向。优选的,所述第一同步机构采用的是平行四边形机构。优选的,所述第一同步机构包括同步连杆、第一变轨摆臂、第二变轨摆臂,所述第一变轨轮和第二变轨轮分别与所述第一变轨摆臂和第二变轨摆臂构成回转副,且第一变轨摆臂和第二变轨摆臂的一端分别与支撑座或机车的机架构成转动副,另一端分别与同步连杆构成转动副。优选的,所述第一变轨轮的轴线与第二变轨轮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90度。优选的,所述同步连杆采用十字形结构。优选的,所述同步连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构成转动副的通孔,同步连杆的中间设置有用于连接驱动机构的第一条孔,下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二同步机构的第二条孔。优选的,所述第二同步机构包括联动摆臂和下摆臂,其中,所述联动摆臂和下摆臂分别与机车的机架构成转动副,下摆臂包括三个端,分别为第一端、第二端以及第三端,联动摆臂的一端与同步连杆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保护轮和第二保护轮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和第三端。优选的,所述联动摆臂的中间设置有通孔,通孔处设置有用于构成转动副的套筒,联动摆臂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同步连杆和下摆臂的轴。优选的,所述下摆臂采用人字形结构。可选的,所述下摆臂包括第一臂板、第二臂板以及第三臂板,其中,所述第二臂板与第三臂板分别与第一臂板垂直,且分别连接于第一臂板的同一端,第一臂板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联动摆臂的第三条孔,第二臂板和第三臂板上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保护轮及第二保护轮的轴。优选的,所述第二臂板与第三臂板之间的夹角小于180度,大于或等于90度。优选的,所述轴为阶梯轴。优选的,当第一保护轮移动到下导轨的外侧时,第一保护轮与下导轨之间有间隙,当第二保护轮移动到下导轨的外侧时,第二保护轮与下导轨之间有间隙。进一步的,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同步机构或第二同步机构相连,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同步机构和第二同步机构同步动作。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减速器、传动轴以及曲柄摆臂,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器的输入轴相连,减速器的输出轴与传动轴相连,曲柄摆臂的一端与传动轴相连,另一端与同步连杆相连,曲柄摆臂用于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绕传动轴的中心轴线转动。一种优选的方案中,还包括第二联动部,所述第二联动部与第一联动部的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第一联动部与第二联动部通过所述传动轴相连。一种轨道机车,包括一组或多组前述联动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联动装置及轨道机车,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联动装置,结构紧凑,设计合理,既可以引导机车前行和变轨,减少变轨时间,大幅度提高个人快速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又可以同步保护机车,防止机车侧倾、大幅度侧倾、脱轨等,有利于机车运行更加平稳,安全性更高。2、本联动装置,同步性好,不仅变轨轮之间可以同步,保护轮之间可以同步,而且同侧的变轨轮与保护轮之间也可以同步,使得在机车在变轨同时,对机车的防侧倾保护也可以同步跟着改变。3、本联动装置,设置于下方的保护轮,在进行保护机车、防止机车侧倾的同时,通常不直接与下导轨相接触,使得机车运行过程中的噪声小、保护轮的磨损少。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联动装置侧视图。图2为图1的A-A向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联动装置中,第一变轨摆臂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联动装置中,联动摆臂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联动装置中,下摆臂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联动装置设置于机车,且机车在轨道上向右变轨时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联动装置设置于机车,且机车在轨道上向左变轨时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提供的一种联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说明第一联动部100,第一同步机构201,同步连杆202,通孔203,第一条孔204,第二条孔205,第一变轨摆臂206,第二变轨摆臂207,第一变轨轮208,第二变轨轮209,第一连板301,第二连板302,第一轴303,第二轴304,第三轴305,第二同步机构401,联动摆臂402,套筒403,轴404,下摆臂405,第一臂板406,第二臂板407,第三臂板408,第三条孔409,第一保护轮410,第二保护轮411,驱动电机501,减速器5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联动部,所述第一联动部包括分别用于引导机车向左变轨及向右变轨的第一变轨轮和第二变轨轮、分别用于防止机车左倾及右倾的第一保护轮和第二保护轮、及分别连接第一变轨轮、第二变轨轮、第一保护轮和第二保护轮的联动机构,联动机构用于同步驱动第一变轨轮与上导轨接触、同侧的第一保护轮移动到下导轨的外侧,或同步驱动第二变轨轮与上导轨接触、同侧的第二保护轮移动到下导轨的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联动部,所述第一联动部包括分别用于引导机车向左变轨及向右变轨的第一变轨轮和第二变轨轮、分别用于防止机车左倾及右倾的第一保护轮和第二保护轮、及分别连接第一变轨轮、第二变轨轮、第一保护轮和第二保护轮的联动机构,联动机构用于同步驱动第一变轨轮与上导轨接触、同侧的第一保护轮移动到下导轨的外侧,或同步驱动第二变轨轮与上导轨接触、同侧的第二保护轮移动到下导轨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包括第一同步机构及第二同步机构,其中,所述第一同步机构与第二同步机构相连,所述第一变轨轮和第二变轨轮分别连接于第一同步机构,并分别与第一同步机构构成回转副,所述第一保护轮和第二保护轮连接于第二同步机构,并分别与第二同步机构构成回转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步机构包括同步连杆、第一变轨摆臂、第二变轨摆臂,其中,所述第一变轨轮和第二变轨轮分别与所述第一变轨摆臂和第二变轨摆臂构成回转副,且第一变轨摆臂和第二变轨摆臂的一端分别与支撑座或机车的机架构成转动副,另一端分别与同步连杆构成转动副,同步连杆、第一变轨摆臂、第二变轨摆臂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连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构成转动副的通孔,同步连杆的中间设置有用于连接驱动机构的第一条孔,下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二同步机构的第二条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同步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先志胡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飞梭智行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