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主体的工作流协同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085954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1 01: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工作流系统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跨主体的工作流协同方法,具体包括:为流程节点添加接口地址,接口地址用于外部程序访问或调用该流程节点;建立协同节点,协同节点的封装与流程节点相同,协同节点包含需调用节点的接口地址以及接口调用函数,用于将另一个工作流系统需要协同的流程节点在本工作流系统中定义为一个协同节点。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工作流程跨系统与跨主体的执行,使多企业协同运作的交互效率大大提高,通过流程节点的相互调用,使工作流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流程的协同摆脱人工沟通过程,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源,提高了多企业协作执行业务流程的效率。

A cross agent workflow collabor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跨主体的工作流协同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作流系统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跨主体的工作流协同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工作管理模式以及审批流程等工作开始与数字技术结合,各种工作流系统应运而生。现有的工作流系统在应用过程中,普遍是各公司部署自己的工作流系统,当两个公司需要合作完成一项任务时,各企业均需要自己的工作流系统执行自己的工作流程,需要配合的环节需要人工确认对方的流程进度以及相关的流程数据,尝尝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交换以及协调沟通工作。随着工业4.0与5G技术时代的到来,相应技术不断发展,以及现代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程度的不断加强,传统的工作流系统的人工协同方式交互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例如对接订单、对账时,文件传输的工作量非常惊人,严重制约了流程效率的提高,浪费了人力资源。采用工作流系统的自动流程协同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参见申请人申请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9144486A),为了解决工作流编码与修改过于复杂的问题,该专利公开了一种无状态化的工作流程实现方法,通过对工作流程的所有最小单一节点进行拆分,每个节点定义用于记录开始状态以及结束状态的唯一状态值,开始状态用于检索并执行对应的流程节点,结束状态是下一流程节点的开始状态;建立业务实例,其中包含当前执行的工作流业务实例中的各节点唯一状态值以及数据。业务实例在执行时直接通过节点标识检索对应的节点并执行,使得工作流程的改变和调整极为方便快捷。在此基础上,急需一种方案来实现不同主体不同工作流系统之间的交互与调用,加强第三方平台的流程管理,解决各系统之间的流程对接复杂,人力消耗大,信息流转不及时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工作流系统在跨主体、跨系统的协同时仍需要进行大量人工对接工作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跨主体的工作流协同方法。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跨主体的工作流协同方法,包含步骤如下:A1、为流程节点添加接口地址,接口地址用于外部程序访问或调用该流程节点;A2、建立协同节点,协同节点的封装与流程节点相同,协同节点包含需调用节点的接口地址以及接口调用函数,用于将另一个工作流系统需要协同的流程节点在本工作流系统中定义为一个协同节点。作为优选的,通过上述工作流协同方法实现跨主体的工作流定义方法,包含步骤如下:B1、两个需要协同的工作流系统之间,协同可调用接口地址的列表;B2、当工作流执行到需要调用另一工作流系统联动配合的步骤时,在节点之后加入协同节点,协同节点指向另一工作流系统的接口地址;B3、如果协同节点的结束状态对应有下一步的流程节点,则执行下一步的流程节点。优选的,所述的步骤B1中,协同可调用接口地址的列表,具体通过同系统分发,或者相互发送一个调用包,给另一个工作流系统的开发单位。优选的,所述的步骤B1中,两个工作流系统之间通过双向授权实现数据互通。优选的,所述的协同节点的节点名称,采用其指向的另一个工作流系统对应流程节点的节点名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方案实现工作流程跨系统与跨主体的执行,使多企业协同运作的交互效率大大提高,通过流程节点的相互调用,使工作流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流程的协同摆脱人工沟通过程,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源,提高了多企业协作执行业务流程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流程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跨主体的工作流协同方法,包括步骤如下:A1、为流程节点添加接口地址,接口地址用于外部程序访问或调用该流程节点;A2、建立协同节点,协同节点的封装与流程节点相同,协同节点包含需调用节点的接口地址以及接口调用函数,用于将另一个工作流系统需要协同的流程节点在本工作流系统中定义为一个协同节点。通过上述的工作流协同方法,其实现跨主体的工作流定义方法包含步骤如下:B1、两个需要协同的工作流系统之间,协同可调用接口地址的列表;B2、当工作流执行到需要调用另一工作流系统联动配合的步骤时,在节点之后加入协同节点,协同节点指向另一工作流系统的接口地址;B3、如果协同节点的结束状态对应有下一步的流程节点,则执行下一步的流程节点。其中,接口地址调用时接收到的数据,与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9144486A)中的工作流系统的各流程节点之间的执行数据相同,包含订单号、流程单号或者业务实例编号等数据。当流程节点被其他工作流系统调用时,其数据与工作流系统中正在进行的业务实例的数据进行比对,以确认被调用的节点所执行的流程是否属于系统内现有的业务实例,如果是,则作为该业务实例的工作流程继续执行,如果不署于现有的业务实例,则在该工作流系统中新建对应的业务实例,并开始执行。参见图1,作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其实现跨主体的工作流协同的系统开发过程如下:S1、在流程节点中增加接口地址,接口地址用于外部程序访问或调用该流程节点;S2、在两个独立主体的工作流系统之间协同可调用接口地址的列表,列表中包括可调用节点的接口地址以及其对应的说明信息;S3、将另一个工作流系统中需要协同的流程节点,在本工作流系统里定义为一个流程节点;S4、协同节点在执行时将当前工作流系统的业务实例数据根据接口地址的调用函数发送给另一个工作流系统的流程节点并执行。其中,步骤S2中的协同可调用接口地址的列表,具体可以通过开发公司或人员之间的口头约定,或通过相同系统之间的分发,或者发送一个调用包以供嵌入调用,实现两个不同主体或者不同工作流系统之间的调用接口交换。调用地址必须是可访问的,调用地址内包含了调用协议,常用的有TCPIP协议、工业物联网协议等。两个独立主体的工作流系统之间需要通过双向授权,才能进行数据的互通以及接口的调用。插入的协同节点在命名时,采用被调用节点的节点名称或引用被插入的上一节点的名称,可以方便在流程开发与执行时,运维或管理人员可以方便的理解流程映射关系与数据流转过程。协同节点在执行后的结束状态,可以指向本业务实例的下一个流程节点,并继续执行;也可以不指向任何流程节点,本业务实例的下一个流程节点通过别的工作流系统调用后继续执行。即两个流程在协同进行时,执行到协同节点后既可以继续进行下一步工作流程,也可以在此停住,等待协同的工作流程执行到其协同节点并调用本流程的工作节点后,继续本流程的执行。参见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是一个发货方想物流单位下单发货装车的协同工作流程。首先,原本发货方的流程是:下单→审核订单→车辆登记→货物装车→等待到货确认。物流公司的流程是:接单→派车→提货→确认提货→运送。两个流程之间有下单、审核订单、提货的环节,需要协调人员进行沟通与对接,将单号、车辆信息、货物信息等内容进行互换,且相互之间的管控只能通过人工咨询实现或者登入对方的系统查看。传统的解决方式,是在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主体的工作流协同方法,其特征是,包含步骤如下:/nA1、为流程节点添加接口地址,接口地址用于外部程序访问或调用该流程节点;/nA2、建立协同节点,协同节点的封装与流程节点相同,协同节点包含需调用节点的接口地址以及接口调用函数,用于将另一个工作流系统需要协同的流程节点在本工作流系统中定义为一个协同节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主体的工作流协同方法,其特征是,包含步骤如下:
A1、为流程节点添加接口地址,接口地址用于外部程序访问或调用该流程节点;
A2、建立协同节点,协同节点的封装与流程节点相同,协同节点包含需调用节点的接口地址以及接口调用函数,用于将另一个工作流系统需要协同的流程节点在本工作流系统中定义为一个协同节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主体的工作流协同方法,其特征是:实现跨主体的工作流定义方法,包含步骤如下:
B1、两个需要协同的工作流系统之间,协同可调用接口地址的列表;
B2、当工作流执行到需要调用另一工作流系统联动配合的步骤时,在节点之后加入协同节点,协同节点指向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威袁志楠李伟添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众联成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