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肠道来源的放线菌的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7985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大象肠道来源的放线菌的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及其应用,放线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SMU03中的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抑制流感病毒活性的性能,而且还具有抵抗B型流感病毒、H3亚型流感病毒以及H1N1病毒的能力。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能抑制病毒进入细胞,而且还能保护宿主细胞,具有发展成为强效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潜力。

Butenolide compounds of actinomycetes from elephant intestine and their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象肠道来源的放线菌的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大象肠道来源的放线菌的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及其应用,属于医药

技术介绍
人类及动物的体内,寄生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广泛影响着宿主的健康,其中部分微生物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病原体,在宿主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寄生于动物肠道内的放线菌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它们能产生大量抗生素,这些抗生素能够抑制与它们存在竞争关系的细菌繁殖,从而保卫它们的生存空间。另外,这些抗生素来源于肠道内,长期与人体相互共存,我们相信寄生于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比来源于陆地或者海洋的微生物分泌的更具有发展成为治疗药物的潜力。流感病毒(InfluenzaAVirusesIAVs)是一种包膜病毒,常常引起季节性流行性感冒。目前,临床上仅有两类有效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其中一类药物是奥司它韦和扎那米韦,它们主要作用于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的出芽而发挥疗效;另一类药物则是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等金刚烷类衍生物,它们通过抑制病毒RNAs释放到宿主细胞的胞浆中,从而发挥抗流感病毒作用。尽管如此,由于耐药病毒株的不断涌现,以及药物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等多种因素,因此寻找一种有效抗流感病毒的化合物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大象肠道来源的放线菌的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的应用。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其中R1为C1~C50的饱和或不饱和脂肪直链,R2为在R1任意位置上的1个或多个取代基团,该取代基团选自甲基、乙基、丙基、异丁基、羟基、羰基、氨基、巯基、氰基、羰酸、三氟甲基、硝基、亚硝基。进一步的,所述的R1为C1~C50的饱和脂肪直链。进一步的,所述的R1为C2~C12的饱和脂肪直链。一种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或进一步的,所述的R3和R4各自独立地为氢、羟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在制备流感病毒活性抑制药物中的应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在制备抗流感病毒药物中的应用。进一步的,所述的流感病毒包括B型流感病毒、H3亚型流感病毒、H1N1病毒的至少一种。进一步的,所述的H3亚型流感病毒包括H3N2、病毒株690、病毒株699的至少一种。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具有很好抑制流感病毒活性的性能,而且对于B型流感病毒、H3亚型流感病毒以及H1N1病毒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本专利技术不仅能抑制病毒进入细胞,而且还能保护宿主细胞,具有发展成为强效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潜力。附图说明图1为病毒、细胞、化合物1以及阳性对照阿比朵尔的共聚焦免疫荧光显微镜图。图2为四种给药模式下化合物1对H1N1流感病毒感染MDCK细胞的保护作用的电镜图。图3为化合物1对神经氨酸酶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柱形图。图4为小鼠感染FM-1流感病毒后不同处理的肺部显微镜像图。图5为小鼠感染FM-1流感病毒后不同处理的小鼠肺部的肺重变化柱状图。图6为小鼠感染FM-1流感病毒后不同处理的小鼠肺部组织病理切片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其中R1为C1~C50的饱和或不饱和脂肪直链,R2为在R1任意位置上的1个或多个取代基团,该取代基团选自甲基、乙基、丙基、异丁基、羟基、羰基、氨基、巯基、氰基、羰酸、三氟甲基、硝基、亚硝基。优选的,所述的R1为C1~C50的饱和脂肪直链。优选的,所述的R1为C2~C12的饱和脂肪直链。一种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或优选的,所述的R3和R4各自独立地为氢、羟基。上述所述的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在制备流感病毒活性抑制药物中的应用。上述所述的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在制备抗流感病毒药物中的应用。优选的,所述的流感病毒包括B型流感病毒、H3亚型流感病毒、H1N1病毒的至少一种。优选的,所述的H3亚型流感病毒包括H3N2、病毒株690、病毒株699的至少一种。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细胞和病毒株MDCK细胞置于含10%胎牛血清(FBS)的Dulbecco’s改良型Eagle培养基(DMEM)中培养。本专利技术病毒株:A/Aichi/2/68(H3N2),A/PR/8/34(H1N1),A/FM/1/47(H1N1)小鼠病毒株,NA-H274Y变异型A/PR/8/34(H1N1)病毒株、临床型病毒株690(H3亚型),699(H3亚型)及B型流感病毒。所有病毒株均采用在9日龄含鸡胚的母鸡蛋的尿囊腔中37℃培养48小时的方法繁殖复制,收集后的尿囊液储存于-80℃冰箱待用。病毒滴度则采用在MDCK细胞中测试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TCID50)的方法测定,并用ReedandMuench方法计数。实施例1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名称:(4S)-4-羟基-10-甲基-11-酮-十二烷-2-烯-1,4-内酯(1)(化合物1),其英文名:(4S)-4-hydroxy-10-methyl-11-oxo-dodec-2-en-1,4-olide(1)。性质:无色油状物,1HNMR(CDCl3,400Hz):δ7.44(1H,d,J=5.7Hz,H-3),6.10(1H,d,J=5.6Hz,H-2),5.03(1H,t,J=6.5,7.0Hz,H-4),2.49(1H,m,H-10),2.13(3H,s,H-13),1.76(1H,m,H-5),1.63(1H,m,H-9),1.60(1H,m,H-5),1.43(2H,m,H-6),1.32(3H,m,H-7(2H),H-9),1.27(2H,m,H-8),1.07(3H,d,J=6.9Hz,H-13);13CNMR(CDCl3,100Hz)δ212.6(s,C-11),172.9(s,C-1),156.0(d,C-3),121.4(d,C-2),83.1(d,C-4),46.9(d,C-10),33.3(t,C-9),32.9(t,C-5),29.1(t,C-7),27.8(q,C-12),26.8(t,C-8),24.7(t,C-6),16.1(q,C-13).质子离子峰m/z225[M+H]+.旋光CD([θ]205,MeOH)+25400。实施例2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名称:(4S)-4,10-二羟基-10-甲基-十二烷-2-烯-1,4-内酯(2)(化合物2)英文名:(4S)-4,10-dihydroxy-10-methyl-dodec-2-en-1,4-olide(2)。性质:无色油状物,1HNMR(CDCl3,400Hz):δ7.44(1H,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

其中R1为C1~C50的饱和或不饱和脂肪直链,R2为在R1任意位置上的1个或多个取代基团,该取代基团选自甲基、乙基、丙基、异丁基、羟基、羰基、氨基、巯基、氰基、羰酸、三氟甲基、硝基、亚硝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R1为C1~C50的饱和脂肪直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R1为C2~C12的饱和脂肪直链。


4.一种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坚李芳芳陆盛胜陈黛蔚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医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