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薄型四路输出隔离反激式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7858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薄型四路输出隔离反激式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同步降压稳压模块和变压器模块,电压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同步降压稳压模块,所述同步降压稳压模块连接所述变压器模块;所述同步降压稳压模块包括集成电路U1、稳压二极管D5、电容C6‑C13和固定电阻R5‑R1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一个同步降压稳压器和一个底厚度(6mm)变压器,可以生成四种隔离式输出:±5V和±12V,电流均为75mA,此反激式设计可调节次级测输出,无需光耦合器或辅助绕组,并且能够实现±5%范围内的良好交叉调节性能,恒定的导通时间控制,无需环路补偿;便捷高效,降低了制造成本,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薄型四路输出隔离反激式电源
本技术涉及到电源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应用于薄型四路输出隔离反激式电源。
技术介绍
如今,反激式电源已经广泛用于电子产品当中,反激式电源因其结构简单,省掉了一个和变压器体积大小差不多的电感,而在中小功率电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反激式电源功率只能做到几十瓦,输出功率超过100瓦就没有优势,实现起来有难度。目前普通的反激式电源使用的都是常规化的变压器,占用的空间较大,需要使用光耦合器才能实现初级测调节,导通时间控制不是恒定,需要环路补偿和瞬变响应速度不快,无法满足工业的大规模生产应用。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薄型四路输出隔离反激式电源,解决了上述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应用于薄型四路输出隔离反激式电源,包括同步降压稳压模块和变压器模块,电压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同步降压稳压模块,所述同步降压稳压模块连接所述变压器模块;所述同步降压稳压模块包括集成电路U1、稳压二极管D5、电容C6-C13和固定电阻R5-R10。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2、固定电阻R7的第一端、固定电阻R6的第一端、电容C12-C13的第一端均接入电源的输入端,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3分别与所述固定电阻R6的第二端和固定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4连接所述固定电阻R7的第二端,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8分别与所述电容C7的第一端和固定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7,所述固定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8的第一端和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6的第二端、所述固定电阻R8的第一端和电容C9-C10的第一端均连接电源的输出端,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6分别与所述电容C11的第一端和稳压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5分别与所述电容C8的第二端、磁珠、固定电阻R8的第二端和固定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9-C13的第二端、固定电阻R9-R10的第二端和集成电路U1的管脚1、管脚9都接地。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变压器模块包括变压器T1、稳压二极管D1-D4、电容C1-C2、电容C4-C5、固定电阻R1-R2和固定电阻R4。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变压器T1的抽头11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负极、电容C1的第一端和固定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正向输入端,所述变压器T1的抽头10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电容C2的第一端和固定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负向输入端,所述变压器T1的抽头4和抽头9分别与所述电容C1-C2的第二端、固定电阻R1-R2的第二端、电容C4-C5的第一端、固定电阻R3-R4的第一端接地,所述变压器T1的抽头3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3的负极,所述稳压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电容C4的第二端、固定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负向输入端,所述变压器T1的抽头2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稳压二极管D4的正极、电容C5的第二端、固定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正向输入端。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变压器T1的抽头6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8,所述变压器T1的抽头7分别与所述稳压二极管D5的正极和电容C6的第二端连接。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本技术使用一个同步降压稳压器和一个底厚度(6mm)变压器,可以生成四种隔离式输出:±5V和±12V,电流均为75mA,此反激式设计可调节次级测输出,无需光耦合器或辅助绕组,并且能够实现±5%范围内的良好交叉调节性能,恒定的导通时间控制,无需环路补偿;便捷高效,降低了制造成本,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薄型四路输出隔离反激式电源的同步降压稳压模块电路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薄型四路输出隔离反激式电源的变压器模块电路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薄型四路输出隔离反激式电源的原理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固定”、“一体成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标示。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1-3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是:一种应用于薄型四路输出隔离反激式电源,包括同步降压稳压模块和变压器模块,电压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同步降压稳压模块,所述同步降压稳压模块连接所述变压器模块;所述同步降压稳压模块包括集成电路U1、稳压二极管D5、电容C6-C13和固定电阻R5-R10。优选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2、固定电阻R7的第一端、固定电阻R6的第一端、电容C12-C13的第一端均接入电源的输入端,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3分别与所述固定电阻R6的第二端和固定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4连接所述固定电阻R7的第二端,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8分别与所述电容C7的第一端和固定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7,所述固定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8的第一端和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6的第二端、所述固定电阻R8的第一端和电容C9-C10的第一端均连接电源的输出端,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6分别与所述电容C11的第一端和稳压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5分别与所述电容C8的第二端、磁珠、固定电阻R8的第二端和固定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9-C13的第二端、固定电阻R9-R10的第二端和集成电路U1的管脚1、管脚9都接地。优选地,所述变压器模块包括变压器T1、稳压二极管D1-D4、电容C1-C2、电容C4-C5、固定电阻R1-R2和固定电阻R4。优选地,所述变压器T1的抽头11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负极、电容C1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薄型四路输出隔离反激式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同步降压稳压模块和变压器模块,电压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同步降压稳压模块,所述同步降压稳压模块连接所述变压器模块;所述同步降压稳压模块包括集成电路U1、稳压二极管D5、电容C6-C13和固定电阻R5-R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薄型四路输出隔离反激式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同步降压稳压模块和变压器模块,电压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同步降压稳压模块,所述同步降压稳压模块连接所述变压器模块;所述同步降压稳压模块包括集成电路U1、稳压二极管D5、电容C6-C13和固定电阻R5-R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应用于薄型四路输出隔离反激式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2、固定电阻R7的第一端、固定电阻R6的第一端、电容C12-C13的第一端均接入电源的输入端,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3分别与所述固定电阻R6的第二端和固定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4连接所述固定电阻R7的第二端,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8分别与所述电容C7的第一端和固定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7,所述固定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8的第一端和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6的第二端、所述固定电阻R8的第一端和电容C9-C10的第一端均连接电源的输出端,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6分别与所述电容C11的第一端和稳压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管脚5分别与所述电容C8的第二端、磁珠、固定电阻R8的第二端和固定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萍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众享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