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电机组集装箱余热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07016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发电机组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发电机组集装箱余热利用装置,包括集装箱,所述集装箱的上表面设置有卡套,所述卡套的内部设置有余热利用装置,所述余热利用装置包括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块;通过设置余热利用装置,在实际的应用中,通过进气管对集装箱发电机组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气进行引流,从而通过加热板内部的出气槽与出气孔对热气进行排出,且由于加热板的扇形设置,喷射而出的热气会对加热箱的表面进行喷射,对加热箱内的水源进行加热,从而达到对集装箱式发电机组的余热能源的利用,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合大范围推广使用。

A waste heat utilization device of generator set contai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电机组集装箱余热利用装置
本技术属于发电机组
,具体涉及一种发电机组集装箱余热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发电机组是将其他形式的能源转换成电能的成套机械设备,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消音系统、减震系统、排气系统组成,由水轮机、汽轮机、柴油机或其他动力机械驱驱动,将水流、气流、燃料燃烧或原子核裂变产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传给发电机,再由发电机转换为电能,输出到用电设备上使用,发电机在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及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作为家庭应急电源及野外出行电源的优质选择,轻量便携小型发电机组也开始进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而集装箱式发电机组是在发电机组的基础上加工的更为大型功率的发电机组,但是集装箱式发电机组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气,直接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电机组集装箱余热利用装置,具有余热利用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电机组集装箱余热利用装置,包括集装箱,所述集装箱的上表面设置有卡套,所述卡套的内部设置有余热利用装置,所述余热利用装置包括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进气管穿过固定块设置在加热板的内部,所述加热板的内部开设有出气槽,所述出气槽的一端设置有出气孔,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加热箱,所述加热箱的表面固定连接有L型支架,所述L型支架的内部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一端设置有抽水管,所述抽水管的一端设置在加热箱的内部,所述L型支架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内部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一端穿过L型支架与水泵固定连接,所述加热箱的表面设置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支撑板,所述进水管的一端设置有外接水管。优选的,所述加热板为扇形加热板且加热板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个出气孔。优选的,所述加热板的表面与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卡套为两个且均匀卡接在余热利用装置的两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余热利用装置,在实际的应用中,通过进气管对集装箱发电机组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气进行引流,从而通过加热板内部的出气槽与出气孔对热气进行排出,且由于加热板的扇形设置,喷射而出的热气会对加热箱的表面进行喷射,对加热箱内的水源进行加热,从而达到对集装箱式发电机组的余热能源的利用,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综上所述,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合大范围推广使用。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正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余热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加热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集装箱;2、卡套;3、余热利用装置;301、进气管;302、固定块;303、壳体;304、加热板;305、加热箱;306、第一支撑板;307、进水管;308、外接水管;309、第二支撑板;310、出水管;311、L型支架;312、水泵;313、抽水管;314、出气孔;315、出气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发电机组集装箱余热利用装置,包括集装箱1,所述集装箱1的上表面设置有卡套2,所述卡套2的内部设置有余热利用装置3,所述余热利用装置3包括进气管301,所述进气管301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块302,所述固定块30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壳体303,所述进气管301穿过固定块302设置在加热板304的内部,所述加热板304的内部开设有出气槽315,所述出气槽315的一端设置有出气孔314,所述壳体303的内部设置有加热箱305,所述加热箱30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L型支架311,所述L型支架311的内部设置有水泵312,所述水泵312的一端设置有抽水管313,所述抽水管313的一端设置在加热箱305的内部,所述L型支架3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309,所述第二支撑板309的内部设置有出水管310,所述出水管310的一端穿过L型支架311与水泵312固定连接,所述加热箱305的表面设置有进水管307,所述进水管307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支撑板306,所述进水管307的一端设置有外接水管308,通过设置余热利用装置3,在实际的应用中,通过进气管301对集装箱1发电机组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气进行引流,从而通过加热板304内部的出气槽315与出气孔314对热气进行排出,且由于加热板304的扇形设置,喷射而出的热气会对加热箱305的表面进行喷射,对加热箱305内的水源进行加热,从而达到对集装箱1式发电机组的余热能源的利用,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优选的,所述加热板304为扇形加热板304且加热板304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个出气孔314。优选的,所述加热板304的表面与壳体30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卡套2为两个且均匀卡接在余热利用装置3的两端。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使用时,通过外接水管308与进水管307对加热箱305内部注入水源,当集装箱1式发电机组进行工作时,产生的热气会随着进气管301的引流进入到加热板304,从而通过加热板304内部的出气槽315与出气孔314对热气进行排出,且由于加热板304的扇形设置,喷射而出的热气会对加热箱305的表面进行喷射,对加热箱305内的水源进行加热,当需要使用加热过后的水源时,只需要通过外接开关开启水泵312即可进行使用,极为方便。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电机组集装箱余热利用装置,包括集装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1)的上表面设置有卡套(2),所述卡套(2)的内部设置有余热利用装置(3),所述余热利用装置(3)包括进气管(301),所述进气管(301)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块(302),所述固定块(30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壳体(303),所述进气管(301)穿过固定块(302)设置在加热板(304)的内部,所述加热板(304)的内部开设有出气槽(315),所述出气槽(315)的一端设置有出气孔(314),所述壳体(303)的内部设置有加热箱(305),所述加热箱(30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L型支架(311),所述L型支架(311)的内部设置有水泵(312),所述水泵(312)的一端设置有抽水管(313),所述抽水管(313)的一端设置在加热箱(305)的内部,所述L型支架(3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309),所述第二支撑板(309)的内部设置有出水管(310),所述出水管(310)的一端穿过L型支架(311)与水泵(312)固定连接,所述加热箱(305)的表面设置有进水管(307),所述进水管(307)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支撑板(306),所述进水管(307)的一端设置有外接水管(30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电机组集装箱余热利用装置,包括集装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1)的上表面设置有卡套(2),所述卡套(2)的内部设置有余热利用装置(3),所述余热利用装置(3)包括进气管(301),所述进气管(301)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块(302),所述固定块(30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壳体(303),所述进气管(301)穿过固定块(302)设置在加热板(304)的内部,所述加热板(304)的内部开设有出气槽(315),所述出气槽(315)的一端设置有出气孔(314),所述壳体(303)的内部设置有加热箱(305),所述加热箱(30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L型支架(311),所述L型支架(311)的内部设置有水泵(312),所述水泵(312)的一端设置有抽水管(313),所述抽水管(313)的一端设置在加热箱(305)的内部,所述L型支架(3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辉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华工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