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及吸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6835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机及吸尘器,电机包括电机罩;电机本体,安装于所述电机罩内;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沿所述电机本体周向间隔设置,且夹持于所述电机罩与所述电机本体之间;及多个第二弹性减振部件,与所述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交错设置于所述电机本体,且所述多个第二弹性减振部件与所述电机罩的内壁之间间隔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机及吸尘器,通过电机本体的振动挤压夹持于电机本体与电机罩之间的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变形,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形变后可吸收振动能量,从而起到减振效果,而当电机本体本身振幅大或者电机跌落等情况时,多个第二弹性减振部件与第一减振部件共同变形吸收振动能量,进而防止电机本体损坏。

Motor and vacuum clea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机及吸尘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吸尘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机及吸尘器。
技术介绍
电机作为吸尘器的动力源,可带动叶轮高速旋转,以实现瞬时在吸尘器内部产生负压,进而实现尘污的吸入。但电机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电机的高速旋转,从而使电机产生振动,而振动会以声辐射的形式或直接传递至吸尘器外壳,从而带来噪音和握持不适,进而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吸尘器电机振动带来噪音和触摸不适而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提供一种降噪且无握持不适的电机及吸尘器。一种电机,包括:电机罩;电机本体,安装于所述电机罩内;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沿所述电机本体周向间隔设置,且夹持于所述电机罩与所述电机本体之间;及多个第二弹性减振部件,与所述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交错设置于所述电机本体,且所述多个第二弹性减振部件与所述电机罩的内壁之间间隔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减振部件内部设有镂空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减振部件为实心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减振部件的厚度从所述电机本体至所述电机罩的方向上趋于减小;和/或所述第二弹性减振部件的厚度从所述电机本体至所述电机罩的方向上趋于减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减振部呈圆台状,和/或所述第二弹性减振部呈圆台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还包括环形减振安装件,所述环形减振安装件夹持于所述电机罩与所述电机本体之间;所述环形减振安装件的外周壁设置有所述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和所述第二弹性减振部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减振安装件为弹性环形减振安装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减振安装件与所述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和所述多个第二弹性减振部件一体成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减振安装件与所述电机本体之间过盈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减振安装件的内周壁设有第一配合件,所述电机本体外周壁设有第二配合件,所述第一配合件和所述第二配合件相配合以使所述环形减振安装件相对所述电机本体轴向固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件包括凹槽,所述第二配合件包括与所述凹槽相配合的凸起;或者所述第一配合件包括凸起,所述第二配合件包括与所述凸起相配合的凹槽。一种吸尘器,包括壳体及如上述的电机,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壳体。上述电机及吸尘器,当电机运行时,由于电机本体高速旋转而产生振动,电机本体的振动会挤压夹持于电机本体与电机罩之间的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挤压变形,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形变后可吸收振动能量,从而起到减振效果,而此时第二弹性减振部件在电机本体本身振幅不大时,不会受到挤压,而当电机本体本身振幅大或者电机跌落等情况时,电机本体相对电机罩径向位移较大时,故会挤压第二弹性减振部件变形,多个第二弹性减振部件形变后可吸收振动能量,从而起到减振效果,进而防止电机本体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电机分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所示的电机的环形减振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电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为便于描述,附图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关的结构。参阅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100,包括电机罩10、电机本体20、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30及多个第二弹性减振部件40。电机本体20安装于电机罩10内,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30沿电机本体20周向间隔设置,且夹持于电机罩10与电机本体20之间,多个第二弹性减振部件40与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30交错设置于电机本体20,且多个第二减振部件40与电机罩10的内壁之间间隔设置。电机100作为吸尘器的动力源,可带动叶轮高速旋转,以实现瞬时在吸尘器内部产生负压,进而实现尘污的吸入。具体地,电机100可通过电机罩10与吸尘器的壳体固定连接。如此,当电机100运行时,由于电机本体20高速旋转而产生振动,电机本体20的振动会挤压夹持于电机本体20与电机罩10之间的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30,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30挤压变形,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30形变后可吸收振动能量,从而起到减振效果,而此时第二弹性减振部件40在电机本体20本身振幅不大时,不会受到挤压,而当电机本体20本身振幅大或者电机100跌落等情况时,电机本体20相对电机罩10径向位移较大时,故会挤压第二弹性减振部件40变形,多个第二弹性减振部件40形变后可吸收振动能量,从而起到减振效果,进而防止电机本体20损坏。本专利技术的电机100,可通过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30和多个第二弹性减振部件40减弱电机本体20直接传递至电机罩10上的振动,进而达到降噪、握持舒适及防止损坏的效果,以使用户体验良好。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100还包括环形减振安装件50,环形减振安装件50夹持于电机罩10与电机本体20之间,环形减振安装件50的外周壁设置有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30和多个第二弹性减振部件40。将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30和多个第二弹性减振部件40设置于环形减振安装件50,以实现夹持和位于于电机罩10与电机本体20之间,因第一弹性减振部件30和第二弹性减振部件40与电机本体20的接触面变大,故可使第一弹性减振部件30夹持更加稳定可靠及第二弹性减振部件40固定更可靠。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将第一弹性减振部件30和第二弹性减振部件40设置于电机本体20时,对电机本体20的结构做改变,例如在电机本体20的外壁开设槽或设置凸部以预固定第一弹性减振部件30和第二弹性减振部件40。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减振安装件50为弹性环形减振安装件50。如此,电机本体20的振动可经弹性环形减振安装件50和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30和多个第二弹性减振部件40的共同挤压变形,而吸收振动能量,故使电机100的减振效果更好。具体地,环形减振安装件50与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100),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机罩(10);/n电机本体(20),安装于所述电机罩(10)内;/n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30),沿所述电机本体(20)周向间隔设置,且夹持于所述电机罩(10)与所述电机本体(20)之间;及/n多个第二弹性减振部件(40),与所述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30)交错设置于所述电机本体(20),且所述多个第二弹性减振部件(40)与所述电机罩(10)的内壁之间间隔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罩(10);
电机本体(20),安装于所述电机罩(10)内;
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30),沿所述电机本体(20)周向间隔设置,且夹持于所述电机罩(10)与所述电机本体(20)之间;及
多个第二弹性减振部件(40),与所述多个第一弹性减振部件(30)交错设置于所述电机本体(20),且所述多个第二弹性减振部件(40)与所述电机罩(10)的内壁之间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减振部件(30)内部设有镂空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减振部件(40)为实心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减振部件(30)的厚度从所述电机本体(20)至所述电机罩(10)的方向上趋于减小;和/或
所述第二弹性减振部件(40)的厚度从所述电机本体(20)至所述电机罩(10)的方向上趋于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减振部(30)呈圆台状,和/或所述第二弹性减振部(40)呈圆台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00)还包括环形减振安装件(50),所述环形减振安装件(50)夹持于所述电机罩(10)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敏颜勇李锦坤黄月林陈闪毅李吉蔡木城王德旭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