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机械升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066197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建筑机械升降装置。其包括底座,支撑架,电动葫芦,支撑架内设有与电动葫芦相连的上底板,上底板通过立柱与下底板相连;下底板上设有滑板,滑板上设有凹槽,凹槽的底壁上设有第一滑槽,凹槽的侧壁上且位于第一滑槽的上方处设有第一丝杆,第一丝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机和转动座相连;凹槽处设有凹槽相配合的盖板,第一滑槽处滑动设有移动块,移动块的底部设有与第一滑槽相配合的滑块,第一丝杆穿过移动块且与移动块螺纹连接,移动块的上端部设有活动槽,活动槽处可滑动地设有一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铰接在凹槽的侧壁上。通过第一丝杆、支撑杆、移动块和盖板的设置使得升降装置具有自动卸料的效果。

A lifting device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机械升降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机械设备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建筑机械升降装置。
技术介绍
在建筑物中使用的材料统称为建筑材料,新型的建筑材料包括的范围很广,有保温材料、隔热材料、高强度材料、会呼吸的材料等,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的统称。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向施工的楼房上运送物品,目前,普遍采用吊车、升降机等,对于小型物品,大都采用钢丝绳牵引的升降机进行升降,升降机靠近建筑施工墙体设置。申请号为CN201721744548.2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材料升降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且安装槽内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焊接有转轴,且底座的上方设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的底端开设有螺纹槽,且转轴的外侧开设有外螺纹,所述转轴上的外螺纹与螺纹槽螺纹连接,且底座的顶部焊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竖直板,所述驱动电机位于两个竖直板之间,且两个竖直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分别开设有第一横孔和第二横孔,所述转轴的外侧分别绕设有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虽然该升降装置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经济实用,通过转轴和移动柱,便于建筑材料的升降,并且通过弹簧和压板,便于放置箱的固定,但是还是存在着升降装置无法自动卸料以及升降装置移动不方便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升降装置无法自动卸料以及移动不方便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机械升降装置。其能够实现对升降装置上的材料进行自动卸料以及方便升降装置移动的功能。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建筑机械升降装置,其包括底座,底座上设有支撑架,支撑架上方设有电动葫芦,支撑架内可升降地设有上底板,上底板的上板面与电动葫芦相连,上底板的下板面通过立柱与一下底板相连;下底板的上板面设有滑板,滑板的上板面设有凹槽,凹槽的底壁上沿着滑板的宽度方向设有呈T型的第一滑槽,凹槽的侧壁上且位于第一滑槽的上方处设有沿着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丝杆,第一丝杆的一端与一固定在滑板侧壁上的第一电机相连,第一丝杆的另一端与一固定设置在凹槽内的转动座相连,凹槽相对的侧面上相对设有转动柱;凹槽处设有凹槽相配合的盖板,盖板的侧面上设有转动柱相配合的转动槽;第一滑槽处滑动设有移动块,移动块的底部设有与第一滑槽相配合的滑块,第一丝杆穿过移动块且与移动块螺纹连接,移动块的上端部设有活动槽,活动槽处可滑动地设有一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铰接在凹槽的侧壁上且位于第一丝杆上方处,支撑杆的另一端与盖板的下板面相贴合。通过本技术的底座,支撑架、电动葫芦、上底板和下底板的设置,使得材料放置在下底板上由电动葫芦带动使其能够在支撑架内升降,从而实现对材料的输送;其中,第一丝杆、第一电机、移动块、支撑杆和盖板的设置,使得第一电机转动带动第一丝杆的转动,进而使移动块的位置能够移动,移动块在移动的过程中,推动支撑杆,使支撑杆与盖板相贴合的一端升降,进而带动盖板一端的升降,盖板上的材料在重力的作用下脱离盖板从而实现对盖板上的材料的自动卸料;其中,转动柱和转动槽的设置,使得盖板的一端能够铰接在凹槽内;其中,转动座的设置,使得第一丝杆能够转动的同时能够安装在凹槽内;其中,活动槽的设置,使得支撑杆能够位于活动槽内防止支撑杆脱离移动块。本技术通过以上的技术方案,使得升降装置具有自动卸料的效果。作为优选,盖板的下板面上沿着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设有呈T型的第二滑槽;支撑杆的另一端端部处设有铰接槽,铰接槽内铰接有一与第二滑槽相配合的第二滑块。本技术中,通过第二滑槽、铰接槽和第二滑块的设置,使第二滑块在第二滑槽内滑动时,使得支撑杆端部的移动方向得到限制,同时,使支撑杆的位置的得到限制,从而防止支撑杆发生偏离导致支撑杆撑起盖板的效果降低;其中,铰接槽的设置,使得第二滑块连接在支撑杆上同时能够转动,进而较佳地使移动块挤压支撑杆使其抬起或降低,从而能够使盖板升降,实现盖板自动卸料。作为优选,下底板的上板面上沿宽度方向设有第三滑槽,第三滑槽内沿第三滑槽的延伸方向设有第二丝杆,第二丝杆的一端与一固定在下底板侧面上的第二电机相连;滑板的下侧面设有与第三滑槽相配合的滑轨,第二丝杆穿过滑轨且与滑轨螺纹连接。本技术中,通过第三滑槽、第二丝杆、第二电机和滑轨的设置,使得第二电机转动带动第二丝杆转动,进而使滑板能够在下底板上移动,从而使滑板能够伸出和缩回支撑架,便于放置在滑板上的材料自动卸于指定的位置处,方便升降装置的使用;其中,第三滑槽和滑轨的设置,使得滑板在下底板上的移动方向得到限制的同时,防止滑板脱离下底板。作为优选,滑动槽处铰接有一转动块,转动块上设有一用于支撑杆穿过的通孔。本技术中,通过转动块和通孔的设置,使得支撑杆穿过通孔使支撑杆能够移动的同时得到限位,防止支撑杆脱离移动块;其中,转动块的设置,使得转动块的方向能够调节,进而较佳地使移动块挤压支撑杆使其抬起或降低,从而能够使盖板升降,实现盖板自动卸料。作为优选,底座的下部且位于底座的一侧处通过第三电机驱动设有移动轮,底座的下部且位于底座的另一侧处设有万向轮。本技术中,通过移动轮和第三电机的设置,使得第三电机转动带动移动轮移动,进而使底座移动,从而方便升降装置的移动;其中,万向轮的设置,使得拉动升降装置即可控制升降装置的移动方向,从而便于升降装置的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中的一种建筑机械升降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中的下底板和滑板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中的滑板的横剖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1中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1中的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1中的移动块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11、底座;112、移动轮;113、万向轮;114、第三电机;121、支撑架;122、电动葫芦;131、上底板;132、下底板;133、立柱;141、滑板;211、凹槽;221、第一滑槽;222、转动柱;231、第一丝杆;232、第一电机;233、转动座;241、滑轨;251、第三滑槽;261、第二丝杆;262、第二电机;311、盖板;321、移动块;331、支撑杆;411、转动槽;412、第二滑槽;511、铰接槽;521、第二滑块;611、滑块;612、活动槽;621、转动块;622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应当理解的是,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进行解释而并非限定。实施例1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机械升降装置,其包括底座111,底座111上设有支撑架121,支撑架121上方设有电动葫芦122,支撑架121内可升降地设有上底板131,上底板131的上板面与电动葫芦122相连,上底板131的下板面通过立柱133与一下底板132相连;下底板132的上板面设有滑板141,滑板141的上板面设有凹槽211,凹槽211的底壁上沿着滑板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机械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11),底座(111)上设有支撑架(121),支撑架(121)上方设有电动葫芦(122),支撑架(121)内可升降地设有上底板(131),上底板(131)的上板面与电动葫芦(122)相连,上底板(131)的下板面通过立柱(133)与一下底板(132)相连;下底板(132)的上板面设有滑板(141),滑板(141)的上板面设有凹槽(211),凹槽(211)的底壁上沿着滑板(141)的宽度方向设有呈T型的第一滑槽(221),凹槽(211)的侧壁上且位于第一滑槽(221)的上方处设有沿着第一滑槽(221)的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丝杆(231),第一丝杆(231)的一端与一固定在滑板(141)侧壁上的第一电机(232)相连,第一丝杆(231)的另一端与一固定设置在凹槽(211)内的转动座(233)相连,凹槽(211)相对的侧面上相对设有转动柱(222);凹槽(211)处设有凹槽(211)相配合的盖板(311),盖板(311)的侧面上设有转动柱(222)相配合的转动槽(411);第一滑槽(221)处滑动设有移动块(321),移动块(321)的底部设有与第一滑槽(221)相配合的滑块(611),第一丝杆(231)穿过移动块(321)且与移动块(321)螺纹连接,移动块(321)的上端部设有活动槽(612),活动槽(612)处可滑动地设有一支撑杆(331),支撑杆(331)的一端铰接在凹槽(211)的侧壁上且位于第一丝杆(231)上方处,支撑杆(331)的另一端与盖板(311)的下板面相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机械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11),底座(111)上设有支撑架(121),支撑架(121)上方设有电动葫芦(122),支撑架(121)内可升降地设有上底板(131),上底板(131)的上板面与电动葫芦(122)相连,上底板(131)的下板面通过立柱(133)与一下底板(132)相连;下底板(132)的上板面设有滑板(141),滑板(141)的上板面设有凹槽(211),凹槽(211)的底壁上沿着滑板(141)的宽度方向设有呈T型的第一滑槽(221),凹槽(211)的侧壁上且位于第一滑槽(221)的上方处设有沿着第一滑槽(221)的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丝杆(231),第一丝杆(231)的一端与一固定在滑板(141)侧壁上的第一电机(232)相连,第一丝杆(231)的另一端与一固定设置在凹槽(211)内的转动座(233)相连,凹槽(211)相对的侧面上相对设有转动柱(222);凹槽(211)处设有凹槽(211)相配合的盖板(311),盖板(311)的侧面上设有转动柱(222)相配合的转动槽(411);第一滑槽(221)处滑动设有移动块(321),移动块(321)的底部设有与第一滑槽(221)相配合的滑块(611),第一丝杆(231)穿过移动块(321)且与移动块(321)螺纹连接,移动块(321)的上端部设有活动槽(612),活动槽(612)处可滑动地设有一支撑杆(331),支撑杆(331)的一端铰接在凹槽(211)的侧壁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俞新王海根李程钢郭炯吾冯泽锋邵文龙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