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褚义兵专利>正文

便于清洁的鱼缸过滤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5803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1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清洁的鱼缸过滤器,包括壳体、进水管和潜水泵;所述进水管与壳体上部连接;所述潜水泵设置在壳体顶部;所述潜水泵的进水端与壳体内部相通;所述潜水泵的出水端朝向鱼缸内;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滤网管;所述滤网管一端与潜水泵的进水端对接;所述滤网管的另一端连接有过滤部;所述过滤部将壳体内部上下分隔为排水腔和收集腔;所述过滤部的底部设置有通孔;所述壳体底部活动连接有底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的鱼缸过滤器难以对过滤器内部进行及时清理导致内部的过滤结构容易堵塞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于清洁的鱼缸过滤器
本技术涉及鱼缸水质净化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清洁的鱼缸过滤器。
技术介绍
观赏鱼在成长过程中吃进和排出量非常大,因此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其中对鱼类有毒害作用的代谢物有氨和亚硝酸盐,加上残饵,我们必须在其变为有毒物质前将其清除掉,以保证鱼缸内鱼类的生命安全。市面上的鱼缸过滤器结构都比较复杂体积较大,不仅价格昂贵,过滤效果欠佳,且难以对过滤器内部进行及时清理导致内部的过滤结构容易堵塞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清洁的鱼缸过滤器,解决现有的鱼缸过滤器难以对过滤器内部进行及时清理导致内部的过滤结构容易堵塞的问题。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清洁的鱼缸过滤器,包括壳体、进水管和潜水泵;所述进水管与壳体上部连接;所述潜水泵设置在壳体顶部;所述潜水泵的进水端31与壳体内部相通;所述潜水泵的出水端32朝向鱼缸内;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滤网管;所述滤网管一端与潜水泵的进水端31对接;所述滤网管的另一端连接有过滤部;所述过滤部将壳体内部上下分隔为排水腔和收集腔;所述过滤部的底部设置有通孔;所述壳体底部活动连接有底盖;进一步的,所述过滤部包括有接收斗、连接部和支撑杆;所述接收斗为内部中空的倒圆台且上端敞口;所述连接部为圆台且通过支撑杆架设在接收斗的上方;进一步的,所述接收斗上端边缘与壳体内壁连接;所述通孔设置在接收部的底部;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向上延伸有套管;所述滤网管与套管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底盖上还设置有排渣口;所述排渣口连接有排渣管;所述排渣管上设置有阀门;进一步的,所述壳体顶部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侧壁与进水管连接;所述顶盖上表面上还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内壁与潜水泵进水端31外壁连接;滤网管进入连接管内与潜水泵进水端31对接;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31边缘向外延伸有脚蹼部;所述脚蹼部边缘向下延伸有凸起;所述凸起与鱼缸底部接触;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底盖外壁还设置有管箍;所述进水管卡设在管箍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是如下之一:1、滤网管由金属滤网卷制成管,当潜水泵接通外接电源,启动产生动力后,混杂有鱼缸污染物的水通过进水管进入壳体内,滤网管将固体颗粒阻隔后,使过滤后的水通过滤网管进入潜水泵,再由潜水泵的出水端32排出;留在滤网管外的固体颗粒污染物,向下沉降进入过滤部内,通过过滤部内通孔进入壳体下部的收集腔内,进行收集,使用一段时间后,打开壳体底部活动连接的底盖,即可将收集在壳体内的固体污染物清理出壳体;2、过滤部将滤网管下端封堵住,避免了固体污染物从滤网管下端进入潜水泵内,提高使用效果,延长使用周期;3、壳体1采用透明材质,可直管的观测壳体内的收集情况,便于即使进行清理;4、结构简单轻便,操作便捷,收集在壳体内的固体污染物清理方便,成本较低,易于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3为过滤部的正视图。图4为过滤部的俯视图。图5为过滤部的仰视图。图6为壳体俯视图。附图中:1.壳体;2.进水管;3.潜水泵;31.进水端;32.出水端;4.滤网管;5.过滤部;6.排水腔;7.收集腔;8.通孔;9.底盖;10.接收斗;11.连接部;12.支撑杆;13.套管;14.排渣口;15.排渣管;16.阀门;17.顶盖;18.连接管;19.脚蹼部;20.凸起;21.管箍。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3、4和5所示,一种便于清洁的鱼缸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进水管2和潜水泵3;所述进水管2与壳体1上部连接;所述潜水泵3设置在壳体1顶部;所述潜水泵3的进水端31与壳体1内部相通;所述潜水泵3的出水端32朝向鱼缸内;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滤网管4;所述滤网管4一端与潜水泵3的进水端31对接;所述滤网管4的另一端连接有过滤部5;所述过滤部5将壳体1内部上下分隔为排水腔6和收集腔7;所述过滤部5的底部设置有通孔8;所述壳体1底部活动连接有底盖9。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潜水泵3型号为常规电动潜水泵3,可选择其他任意合理型号及功率的潜水泵3。潜水泵3电连接至外接电源。滤网管4由金属滤网卷制成管,当潜水泵3接通外接电源,启动产生动力后,混杂有鱼缸污染物的水通过进水管2进入壳体1内,滤网管4将固体颗粒阻隔后,使过滤后的水通过滤网管4进入潜水泵3,再由潜水泵3的出水端32排出;留在滤网管4外的固体颗粒污染物,向下沉降进入过滤部5内,通过过滤部5内通孔8进入壳体1下部的收集腔7内,进行收集,使用一段时间后,打开壳体1底部活动连接的底盖9,即可将收集在壳体1内的固体污染物清理出壳体1;过滤部5将滤网管4下端封堵住,避免了固体污染物从滤网管4下端进入潜水泵3内,提高使用效果,延长使用周期;壳体1采用透明材质,可直管的观测壳体1内的收集情况,便于即使进行清理;结构简单轻便,操作便捷,收集在壳体1内的固体污染物清理方便,成本交底,易于推广使用。如图1、3、4和5所示,所述过滤部5包括有接收斗10、连接部11和支撑杆12;所述接收斗10为内部中空的倒圆台且上端敞口;所述连接部11为圆台且通过支撑杆12架设在接收斗10的上方;所述连接部11和接收斗10之间留有间隔;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1的最大外径小于接收斗10的最大内径,则固体污染物可从连接部11周围进入中空的接收斗10内,再通过底部的通孔8进入收集腔7;本实施例中支撑杆12为L型,若干支撑杆12均匀设置在接收斗10上端;支撑杆12的下端与接收斗10上端内壁固定连接,支撑杆12的上端则与连接部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如图1和5所示,所述接收斗10上端边缘与壳体1内壁连接;所述通孔8设置在接收部的底部;本实施例中,接收斗10与壳体1内壁的连接方式可采用防水胶固定连接,防水胶能够保持较长时间不脱胶,确保接收斗10与壳体1内壁固定连接而不会向下移动或上下滑动;或者采用卡接等活动连接的方式,将接收斗10卡在壳体1内合适位置;通孔8设置在接收部底部,固体污染物直接通过通孔8进入下方的收集腔7内,避免堵塞过滤部5,影响正常使用,且将固体污染物集中到收集腔7内后,便于及时清洁,提高便利性。如图1、3和4所示,所述连接部11向上延伸有套管13;所述滤网管4与套管13连接;连接部11上延伸的套管13用于与滤网管4相接,避免固体污染物从滤网管4下端进入滤网管4内,影响潜水泵3的正常使用,同时避免二次污染。如图1所示,所述壳体1顶部设置有顶盖17;所述顶盖17侧壁与进水管2连接;所述顶盖17上表面上还设置有连接管18;所述连接管18内壁与潜水泵3进水端31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清洁的鱼缸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进水管(2)和潜水泵(3);所述进水管(2)与壳体(1)上部连接;所述潜水泵(3)设置在壳体(1)顶部;所述潜水泵(3)的进水端(31)与壳体(1)内部相通;所述潜水泵(3)的出水端(32)朝向鱼缸内;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滤网管(4);所述滤网管(4)一端与潜水泵(3)的进水端(31)对接;所述滤网管(4)的另一端连接有过滤部(5);所述过滤部(5)将壳体(1)内部上下分隔为排水腔(6)和收集腔(7);所述过滤部(5)的底部设置有通孔(8);所述壳体(1)底部活动连接有底盖(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清洁的鱼缸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进水管(2)和潜水泵(3);所述进水管(2)与壳体(1)上部连接;所述潜水泵(3)设置在壳体(1)顶部;所述潜水泵(3)的进水端(31)与壳体(1)内部相通;所述潜水泵(3)的出水端(32)朝向鱼缸内;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滤网管(4);所述滤网管(4)一端与潜水泵(3)的进水端(31)对接;所述滤网管(4)的另一端连接有过滤部(5);所述过滤部(5)将壳体(1)内部上下分隔为排水腔(6)和收集腔(7);所述过滤部(5)的底部设置有通孔(8);所述壳体(1)底部活动连接有底盖(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清洁的鱼缸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部(5)包括有接收斗(10)、连接部(11)和支撑杆(12);所述接收斗(10)为内部中空的倒圆台且上端敞口;所述连接部(11)为圆台且通过支撑杆(12)架设在接收斗(10)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清洁的鱼缸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斗(10)上端边缘与壳体(1)内壁连接;所述通孔(8)设置在接收部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褚义兵
申请(专利权)人:褚义兵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