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反力的沉井施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44231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反力的沉井施工结构,解决了沉井在沙土及淤泥质土层由于浮力、阻力原因下沉困难的问题。本结构包括沉井,所述沉井的每个沉井壁的两侧均设置多根锚索,所述锚索的底端锚固在地下基岩中,沉井壁两侧的锚索一一对应设置,对应的锚索之间设置有横梁板,所述横梁板两端分别设置供锚索穿过的通孔,横梁板两端上方的锚索上分别设有用于抱夹固定的锚索锚具,所述横梁板位于沉井壁的上方,横梁板与沉井壁之间设置有千斤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反力将沉井下压施工,并在沉井下沉施工完成后对沉井施加持续性的抗浮下压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需在沉井壁上开设通孔,保证结构安全,而且对应锚索的间距允许产生沉井微小的位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反力的沉井施工结构
本技术属于市政工程领域,涉及一种沉井施工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反力的沉井施工结构。
技术介绍
普通沉井施工法,先在地表制作成一个沉井,然后在井壁的围护下通过从井内不断挖土,使沉井在自重作用下逐渐下沉,达到预定设计标高后,再进行封底,构筑内部结构。在常规沉井施工过程中,外井壁与土体的摩擦阻力逐渐增大,下沉深度受到限制。而在部分土体中,比如沙土及淤泥质土层,由于受土质影响下沉困难,需要通过外部助沉措施,保证沉井下沉到位。沉井辅助措施主要包括射水下沉,触变泥浆套下沉,压重下沉,空气幕下沉等方法,上述措施都能够使大型沉井稳定下沉,但是施工场地要求较大,且对于沉井的纠偏较为困难。沉井施工除了要解决下沉困难的问题,还需要保证沉井施工完成后具有抗浮能力。沉井沉入地下,长时间内会受到土体的加压,且沉井底部由于地下水作用产生浮力,会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上浮,所以沉井必须要有抗浮能力。2018年9月4日公布的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CN108487283A,名称为一种桩锚压入式沉井下沉施工方法,该方案在沉井的井壁开设竖向的通孔,在通孔中贯穿设置锚索,锚索下端桩固,锚索上端穿设有穿心千斤顶,利用穿心千斤顶向下顶设施加压力,对沉井提供下压力。该装置对现有的沉井井壁进行开孔设置,改变了沉井壁的结构,对沉井的结构存在安全隐患;而且,沉井的侧向微小位移,就会造成锚索与通孔的错位,导致锚索与通孔壁摩擦,导致沉井结构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沉井在沙土及淤泥质土层由于浮力、阻力原因下沉困难的问题,提供一种利用反力的沉井施工结构,不仅可以利用锚索形成反向力协助沉井下沉。本技术不改变沉井原有结构,且对沉井的微量位移有较高的容错性。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反力的沉井施工结构,包括沉井,所述沉井的四周和中部设置多个竖直板状的沉井壁,其特征在于:每个沉井壁的两侧均设置多根锚索,所述锚索的底端锚固在地下基岩中,沉井壁两侧的锚索一一对应设置,对应的锚索之间设置有横梁板,所述横梁板两端分别设置供锚索穿过的通孔,横梁板两端上方的锚索上分别设有用于抱夹固定的锚索锚具,所述横梁板位于沉井壁的上方,横梁板与沉井壁之间设置有千斤顶。本装置在沉井壁的两侧设置锚索,锚索下端打入土层下方的基岩中锚固,通过横梁板作为千斤顶的上支撑,千斤顶上端顶设在横梁板上,利用顶升的压力将沉井下压施工,并在沉井下沉施工完成后对沉井施加持续性的抗浮下压力。本装置无需在沉井壁上开设通孔,保证结构安全;而且,锚索距离沉井壁的间隙相比通孔穿设锚索方式的通孔孔径大,沉井微小位移时,锚索也不会与沉井壁产生干涉。作为优选,所述沉井分多节设置,各节沉井依次单独下沉施工,最下节的沉井内的底部留有土塞,所述土塞顶面距离沉井壁下端的高度为3-5米。沉井可以分成多节,依次下压施工,在下一节沉井下沉到位后,在将上一节的沉井下压施工。最下节的土塞防止由于沉井施工对地下土体扰动所带来的沉井底部土体涌起。作为优选,所述千斤顶为单个或者上下叠放的多个。千斤顶可以单个使用、也可以串联多个提高一次性顶升行程。作为优选,所述锚索锚具包括外套和内套,外套的中部设有上大下小的锥形孔,内套的外壁倒置锥面,内套抱夹设在锚索上,内套的侧壁下端向上开设有弹性槽。外套和内套采用锥形的自锁结构,牢牢抱夹在锚索上,提供横梁板的上锁止力。作为优选,所述内套抱夹锚索外壁的中孔开设螺旋槽或者多个上下相接的环形槽。内套内壁采用螺旋槽或者上下相接的环槽,增大抱夹力。本技术依托锚索和横梁板,利用千斤顶提供的反力将沉井下压施工,并在沉井下沉施工完成后对沉井施加持续性的抗浮下压力;本技术无需在沉井壁上开设通孔,保证结构安全;而且,锚索距离沉井壁的间隙相比通孔穿设锚索方式的通孔孔径大,沉井微小位移时,锚索也不会与沉井壁产生干涉。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最下节沉井施工过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锚索锚具结构示意图。图中:1、沉井壁,2、锚索,3、横梁板,4、千斤顶,5、锚索锚具,6、外套,7、内套,8、弹性槽,9、螺旋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种利用反力的沉井施工结构,如图1、2所示。本施工结构包括沉井,所述沉井横截面为田字形,每个沉井壁1的两侧均设置多根锚索2,所述锚索的底端锚固在地下基岩中,各沉井壁1两侧的锚索2一一对应设置,对应的锚索之间设置有横梁板3。如图2所示,所述横梁板两端分别设置供锚索穿过的通孔,横梁板两端上方的锚索上分别设有用于抱夹固定的锚索锚具5,所述横梁板位于沉井壁的上方,横梁板与沉井壁之间设置有千斤顶4,千斤顶可以为单个,也可以上下叠放串接多个。沉井分多节设置,各节沉井依次单独下沉施工,等下方的沉井下沉到位后,再放入上一节的沉井进行施工,此时需要将横梁板拆除,将沉井壁套入两锚索之间,然后重新固定横梁板。最下节的沉井内的底部留有土塞10,所述土塞顶面距离沉井壁下端的高度为3-5米。如图3所示,锚索锚具5包括外套6和内套7,外套的中部设有上大下小的锥形孔,内套的外壁倒置锥面,内套抱夹设在锚索上,内套的侧壁下端向上开设有弹性槽8。内套抱夹锚索外壁的中孔开设螺旋槽或者多个上下相接的环形槽。本方案在沉井壁的两侧设置锚索,通过横梁板作为千斤顶的上支撑,千斤顶上端顶设在横梁板上,利用顶升的压力将沉井下压施工,并在沉井下沉施工完成后对沉井施加持续性的抗浮下压力。本装置无需在沉井壁上开设通孔,保证结构安全;而且,锚索距离沉井壁的间隙相比通孔穿设锚索方式的通孔孔径大,沉井微小位移时,锚索也不会与沉井壁产生干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反力的沉井施工结构,包括沉井,所述沉井的四周和中部设置多个竖直板状的沉井壁,其特征在于:每个沉井壁的两侧均设置多根锚索,所述锚索的底端锚固在地下基岩中,沉井壁两侧的锚索一一对应设置,对应的锚索之间设置有横梁板,所述横梁板两端分别设置供锚索穿过的通孔,横梁板两端上方的锚索上分别设有用于抱夹固定的锚索锚具,所述横梁板位于沉井壁的上方,横梁板与沉井壁之间设置有千斤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反力的沉井施工结构,包括沉井,所述沉井的四周和中部设置多个竖直板状的沉井壁,其特征在于:每个沉井壁的两侧均设置多根锚索,所述锚索的底端锚固在地下基岩中,沉井壁两侧的锚索一一对应设置,对应的锚索之间设置有横梁板,所述横梁板两端分别设置供锚索穿过的通孔,横梁板两端上方的锚索上分别设有用于抱夹固定的锚索锚具,所述横梁板位于沉井壁的上方,横梁板与沉井壁之间设置有千斤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反力的沉井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沉井分多节设置,各节沉井依次单独下沉施工,最下节的沉井内的底部留有土塞,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金龙王智群
申请(专利权)人: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