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用于沉井井壁模板施工的平台结构,其包括:水平支撑管、倾斜支撑管及第一跳板;其中水平支撑管的一端与前一节井壁的顶层钢模板可拆卸连接;水平支撑管伸出顶层钢模板的另一端通过旋转扣件与倾斜支撑管的一端连接;倾斜支撑管的另一端又与前一节井壁的顶层钢模板可拆卸连接;其中水平支撑管与顶层钢模板垂直;倾斜支撑管位于水平支撑管的下方,并与水平支撑管及顶层钢模板分别成一锐角;第一跳板铺设在水平支撑管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减少钢材的使用量,并且结构简单、易于拆装,能够加快施工速度,缩短工期、减少劳动力,特别适用于建筑高度较高却不易搭设脚手架的工程。(*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沉井施工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沉井井壁模板施工的平台结构。
技术介绍
沉井施工是用于修筑地下构筑物的方法之一,其通常是先在地面上建立一个无盖、无底的筒状结构的井壁,然后在井壁的围护下不断的从井内取土,随着土体的挖深,井壁会因自重作用克服井壁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以及井壁最下端的刃脚下的土的阻力而逐渐下沉,当达到设计标高后,用混凝土封底;并按设计要求修筑内部结构,最后修筑顶盖和出入口。根据不同情况和条件,如沉井高度、地基承载力、施工机械设备等,沉井施工可采取沉井一次制作,一次下沉;或者沉井分节制作、接高,一次下沉;或者沉井分节制作、接高与下沉交替进行的方式。而以往在沉井分节制作接筑井壁时,都需要在前一节井壁上预埋埋件,以固定支撑架操作平台,便于后一节井壁的施工,这种方法不仅浪费材料还会浪费很多时间及劳动力。有鉴于此,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的用于沉井井壁模板施工的平台结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沉井的井壁模板施工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用于沉井井壁模板施工的平台结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以减少钢材的使用量,并且结构简单、易于拆装,非常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沉井井壁模板施工的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水平支撑管、倾斜支撑管及第一跳板;其中所述水平支撑管的一端与前一节井壁的顶层钢模板可拆卸连接,所述水平支撑管伸出所述顶层钢模板的另一端通过旋转扣件与所述倾斜支撑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倾斜支撑管的另一端又与所述前一节井壁的所述顶层钢模板可拆卸连接;其中所述水平支撑管与所述顶层钢模板垂直;所述倾斜支撑管位于所述水平支撑管的下方,并与所述水平支撑管及所述顶层钢模板分别成一锐角;所述第一跳板铺设在所述水平支撑管上。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用于沉井井壁模板施工的平台结构,其中在所述前一节井壁的所述顶层钢模板侧面的肋板上设有多个连接孔;所述前一节井壁的相邻的二块所述顶层钢模板是通过回形勾穿过二块所述顶层钢模板相邻的所述肋板上的所述连接孔而相互连接;在所述水平支撑管的一端设有第一凹槽,并且在所述第一凹槽两侧的所述水平支撑管上分别设有相对的第一通孔;所述水平支撑管的一端与所述前一节井壁的所述顶层钢模板是通过螺栓穿过二个所述第一通孔及一个所述连接孔并与螺母配合而可拆卸连接;其中所述顶层钢模板的所述肋板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在所述倾斜支撑管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凹槽,并且在所述第二凹槽两侧的所述倾斜支撑管上分别设有相对的第二通孔;所述倾斜支撑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前一节井壁的所述顶层钢模板是通过螺栓穿过二个所述第二通孔及另一个所述连接孔并与螺母配合而可拆卸连接;其中所述顶层钢模板的所述肋板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前述的用于沉井井壁模板施工的平台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分别与所述顶层钢模板的所述肋板的厚度相同。前述的用于沉井井壁模板施工的平台结构,其中所述螺栓为M12的螺栓。前述的用于沉井井壁模板施工的平台结构,还包括下部拆模操作平台,所述下部拆模操作平台是悬挂在所述水平支撑管上,并由所述水平支撑管向下延伸。前述的用于沉井井壁模板施工的平台结构,其中所述下部拆模操作平台包括由钢筋制作的框架及铺设在所述框架上的第二跳板。前述的用于沉井井壁模板施工的平台结构,其中所述框架是由直径为16毫米的钢筋制作的框架。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用于沉井井壁模板施工的平台结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技术可以减少钢材的使用量,并且结构简单、易于拆装,能够加快施工速度,缩短工期、减少劳动力,特别适用于建筑高度较高,壁厚达到300mm,却不易搭设脚手架的框剪结构工程。综上所述,本技术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用于沉井井壁模板施工的平台结构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顶层钢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水平支撑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沉井井壁模板施工的平台结构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应当可对本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获得一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请参阅图1所示,是本技术用于沉井井壁模板施工的平台结构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用于沉井井壁模板施工的平台结构包括:水平支撑管1、倾斜支撑管2及跳板3。其中水平支撑管I的一端与前一节井壁4的顶层钢模板5可拆卸连接。水平支撑管I伸出顶层钢模板5的另一端,并通过旋转扣件6与倾斜支撑管2的一端连接。倾斜支撑管2的另一端又与前一节井壁4的顶层钢模板5可拆卸连接。其中水平支撑管I与顶层钢模板5垂直。倾斜支撑管2位于水平支撑管I的下方,并与水平支撑管I及顶层钢模板5分别成一锐角。第一跳板3铺设在水平支撑管I上。藉此,在使用本技术时,施工人员站在第一跳板3上即可进行后一节井壁(图未示)的施工。请再参阅图2所示,是本技术的顶层钢模板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在前一节井壁4的顶层钢模板5侧面的肋板7上设有多个连接孔8。前一节井壁4的相邻的二块顶层钢模板5是通过回形勾(图未示)穿过二块顶层钢模板5相邻的肋板7上的连接孔8而相互连接。请再参阅图3所示,是本技术的水平支撑管的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在水平支撑管I的一端设有第一凹槽9,并且在第一凹槽9两侧的水平支撑管I上分别设有相对的第一通孔10。在倾斜支撑管3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凹槽(图未示),并且在第二凹槽(图未示)两侧的倾斜支撑管3上分别设有相对的第二通孔11。其中水平支撑管I的一端与前一节井壁4的顶层钢模板5是通过螺栓12穿过二个第一通孔10及一个连接孔8并与螺母(图未示)配合而可拆卸连接。倾斜支撑管3的另一端与前一节井壁4的顶层钢模板4是通过螺栓12穿过二个第二通孔11及另一个连接孔8并与螺母配合而可拆卸连接。并且顶层钢模板5的肋板7分别位于第一凹槽9及第二凹槽(图未示)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9及第二凹槽(图未示)的宽度可以分别与顶层钢模板5的肋板7的厚度相同,而螺栓12可以选用M12的螺栓。本技术同时还可包括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沉井井壁模板施工的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水平支撑管、倾斜支撑管及第一跳板;其中所述水平支撑管的一端与前一节井壁的顶层钢模板可拆卸连接,所述水平支撑管伸出所述顶层钢模板的另一端通过旋转扣件与所述倾斜支撑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倾斜支撑管的另一端又与所述前一节井壁的所述顶层钢模板可拆卸连接;其中所述水平支撑管与所述顶层钢模板垂直;所述倾斜支撑管位于所述水平支撑管的下方,并与所述水平支撑管及所述顶层钢模板分别成一锐角;所述第一跳板铺设在所述水平支撑管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恒,阴冬冬,
申请(专利权)人:中色十二冶金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