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门结构及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4215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层门结构及电梯,该层门结构包括:第一门套立柱及第二门套立柱,两者间隔相对设置;第一门板及第二门板,设置于第一门套立柱与第二门套立柱间,且第一门板的一端与第一门套立柱限位配合;第一侧向限位组件,装设于第二门板的一端并与第一门板的侧面扣接;及第二侧向限位组件,装设于第二门套立柱上并与第二门板远离第一门板的一端的侧面扣接。第一门套立柱、第一侧向限位组件以及第二侧向限位组件相互协同配合实现了对第一门板与第二门板的侧向限位约束,因此能够提升两个门板的结构强度,在受到环境中的侧向撞击力时,不会发生凹陷变形(或发生极小的形变),可以保证层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层门结构及电梯
本技术涉及电梯门
,特别是涉及一种层门结构及电梯。
技术介绍
目前,在电梯行业中,根据GB7588.1的相关要求,层门强度必须通过摆锤试验来验证其质量,也即通过摆锤对层门的侧向撞击可以模拟出日常使用时外部环境的侧向撞击力,以验证层门发生形变损坏的程度。试验时,如果层门门板刚性较差会导致门板变形量过大,或者门靴与地坎槽的啮合深度不足,这些都会最终导致门板下部连通门靴一起向上抽起而脱离地坎而致使层门无法正常工作。因而为了避免该情况发生,就需要对层门强度进行加固。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在层门的上部设计门挂板加限位翻边结构、门板下部加大门靴与地坎槽的啮合深度等方式来提高层门可靠性,但该类实施方式对设计制造要求较高,特别是对于双折门形式的层门,为了提高结构刚度以应对侧向撞击力,在安装时要么将第二折门的门板加厚,要么将第二折门的加强筋减薄,使第一折门与第二折门的宽度设计成不同,这些都会使设计制造成本增加,占用过多的井道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层门结构,能够对层门形成侧向限位约束,利于提高层门强度,同时利于节省设计制造成本,避免占用过多井道空间;此外,还提供一种电梯,通过装配该层门结构,能够提升结构强度,避免受外力作用发生形变损坏,同时利于减小体积,降低成本,节约井道空间。其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层门结构,其包括:第一门套立柱及第二门套立柱,两者间隔相对设置;第一门板及第二门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门套立柱与所述第二门套立柱间,且所述第一门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门套立柱限位配合;第一侧向限位组件,装设于所述第二门板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门板的侧面扣接;及第二侧向限位组件,装设于所述第二门套立柱上并与所述第二门板远离所述第一门板的一端的侧面扣接。上述层门结构安装时,将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安装于第一门套立柱和第二门套立柱之间,由于第一门板的一端能够与第一门套立柱限位配合,因而可对该端形成限位固定,同时,第一门板的另一端由于受到第一侧向限位组件的扣接,使得第一门板的结构强度与刚度得到增强;与此同时,由于第二门板的一端与第一门板的一端搭接,第二门板的另一端受到第二侧向限位组件的扣接,因此第二门板的结构强度与刚度也得到增强。也即第一门套立柱、第一侧向限位组件以及第二侧向限位组件相互协同配合实现了对第一门板与第二门板的侧向限位约束,因此能够提升两个门板的结构强度,在受到环境中的侧向撞击力时,不会发生凹陷变形(或发生极小的形变),可以保证层门的使用寿命。并且第一门板与第二门板的尺寸规格能够形成一致,利于降低设计制造成本,同时避免占用过多的井道空间。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门套立柱面向所述第一门板的侧端向内凹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门板的一端嵌设于所述限位槽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门套立柱设有容置槽,所述第二侧向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门套立柱与所述第二门套立柱间隔配合形成进出口,所述第一门板和所述第二门板可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门套立柱与所述第二门套立柱之间,并能够关封闭所述进出口;其中,所述第一门板与所述第二门板的移动路径平行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层门结构还包括地坎,所述地坎设置于所述第一门套立柱与所述第二门套立柱之间,所述第一门板和所述第二门板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地坎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层门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门板上的地坎挡边,所述地坎上设置有地坎挂架,所述地坎挡边与所述地坎挂架钩扣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向限位组件和所述第二侧向限位组件的结构相同,且均包括转轴、及可转动设置于所述转轴上的挂钩,两个所述挂钩分别与所述第一门板的侧面、所述第二门板的侧面钩扣配合;所述挂钩为L型结构,所述第一门板的端部和所述第二门板的端部均与所述挂钩的凹面部抵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向限位组件和所述第二侧向限位组件还均包括减磨滚轮,所述减磨滚轮设置于所述挂钩的自由端,并能够与所述第一门板和所述第二门板的侧面滚动接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向限位组件和所述第二侧向限位组件还均包括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设置于所述转轴上并与所述挂钩连接。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梯,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层门结构。通过装配该层门结构,能够提升结构强度,避免受外力作用发生形变损坏,同时利于减小体积,降低成本,节约井道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层门结构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层门结构完全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侧视视角下地坎挡边与地坎挂架的装配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10、第一门套立柱,11、限位槽,20、第二门套立柱,21、容置槽,30、第一门板,40、第二门板,50、第一侧向限位组件,60、第二侧向限位组件,70、进出口,80、地坎,90、地坎挡边,100、地坎挂架,110、转轴,120、挂钩,130、减磨滚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技术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展示的层门结构,其包括:第一门套立柱10及第二门套立柱20、第一门板30及第二门板40、第一侧向限位组件50及第二侧向限位组件60,第一门板30与第二门板40配合构成层门,而第一门套立柱10、第二门套立柱20、第一侧向限位组件50以及第二侧向限位组件60则能够协同配合,旨在加强层门的结构强度与刚度,以提升抵抗侧向撞击的能力。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具体地,第一门套立柱10与第二门套立柱20间隔相对设置,并且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门套立柱10与所述第二门套立柱20间隔配合形成进出口70,可以理解的,当电梯平层时,进出口70的一侧为轿厢和井道、另一侧为等候进梯的大厅。所述第一门板30和所述第二门板40设置于所述第一门套立柱10与所述第二门套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层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门套立柱及第二门套立柱,两者间隔相对设置;/n第一门板及第二门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门套立柱与所述第二门套立柱间,且所述第一门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门套立柱限位配合;/n第一侧向限位组件,装设于所述第二门板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门板的侧面扣接;及/n第二侧向限位组件,装设于所述第二门套立柱上并与所述第二门板远离所述第一门板的一端的侧面扣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层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门套立柱及第二门套立柱,两者间隔相对设置;
第一门板及第二门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门套立柱与所述第二门套立柱间,且所述第一门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门套立柱限位配合;
第一侧向限位组件,装设于所述第二门板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门板的侧面扣接;及
第二侧向限位组件,装设于所述第二门套立柱上并与所述第二门板远离所述第一门板的一端的侧面扣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套立柱面向所述第一门板的侧端向内凹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门板的一端嵌设于所述限位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门套立柱设有容置槽,所述第二侧向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套立柱与所述第二门套立柱间隔配合形成进出口,所述第一门板和所述第二门板可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门套立柱与所述第二门套立柱之间,并能够关封闭所述进出口;其中,所述第一门板与所述第二门板的移动路径平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层门结构还包括地坎,所述地坎设置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霍俊超吕智强于梅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