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减震箱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29980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减速减震箱包,包括箱体、横向拉杆、弹簧轮,所述横向拉杆设置于所述箱体下端部,所述弹簧轮设置于所述横向拉杆两端,所述箱体上通过轴承可转动设置有两个惯性轮,所述弹簧轮与惯性轮之间设置有变速装置,所述弹簧轮与所述惯性轮通过变速装置传动,所述横向拉杆与所述箱体通过减震装置连接。

Deceleration damping ca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速减震箱包
本技术涉及行李箱包,特别涉及一种减速减震箱包。
技术介绍
行李箱包是我们出门常用到的辅助用具。在出行时,我们经常拖着行李箱要下坡,当拉着行李箱直接下坡时,由于行李箱重,在重力的作用下,行李箱一直处于向前冲的状态,且越重的行李箱包向前冲的速度越快,这样行李箱就变得很难控制。在下坡时候,如果坡不平会颠簸的话,行李箱容易颠簸坏,里面若放有贵重物品也容易因为震动太大也震坏。所以当遇到下坡时,我们总是提着行李箱走,这样不仅麻烦,而且行李箱重的时候,提着行李箱很容易累,所以需要经常休息,有些年纪小的孩子或者女孩子甚至提不动重的行李箱。这样不仅不利我们的出行,而且浪费我们在路上的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下坡方便的减速减震箱包。为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解决方案为:包括箱体、横向拉杆、弹簧轮,所述横向拉杆设置于所述箱体下端部,所述弹簧轮设置于所述横向拉杆两端,所述箱体上通过连接轴可转动设置有两个惯性轮,所述弹簧轮与惯性轮之间设置有变速装置,所述弹簧轮与所述惯性轮通过变速装置传动,所述横向拉杆与所述箱体通过减震装置连接。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变速装置包括第一蜗杆齿、第二蜗杆齿、变速杆、第一涡轮齿、第二涡轮齿,所述第一蜗杆齿固定设于所述弹簧轮上,所述第一蜗杆齿中心轴与所述弹簧轮中心轴重叠,所述第二蜗杆齿固定设于所述连接轴,所述第二蜗杆齿中心轴与所述惯性轮中心轴重叠,所述变速杆沿轴向滑动设于所述箱体内,所述第一涡轮齿与第二涡轮齿固定设置于所述变速杆上,所述变速杆上端部穿出箱体,所述第一涡轮齿与第二涡轮齿和所述变速杆的中心轴相重叠,所述第一涡轮齿与第一蜗杆齿相配合耦合传动,所述第二涡轮齿与第二蜗杆齿相配合耦合传动,所述变速杆与箱体之间设有定位装置。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定位装置包括限位套、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一钢珠、和第二钢珠,所述限位套固定设于所述箱体上,所述限位套中心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套内开设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与限位孔相连通,所述第一弹簧和第一钢珠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所述第二弹簧和第二钢珠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一弹簧设置于第一钢珠与第一滑槽底面之间,所述第二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二钢珠与第二滑槽底面之间,所述变速杆滑动穿设于所述限位孔内,所述变速杆侧面沿径向环绕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钢珠和第二钢珠相配合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横向拉杆两端固定设置有轴承,所述弹簧轮通过轴承设于所述横向拉杆上。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减震装置包括伸缩杆、减震杆,所述伸缩杆固定连接于所述横向拉杆上,所述伸缩杆垂直于所述横向拉杆,所述减震杆固定设置于所述箱体上,所述减震杆下端面沿轴向开设有第三滑槽,所述伸缩杆滑动穿设于所述第三滑槽内,所述第三滑槽内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上端部与所述第三滑槽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弹簧下端部与所述伸缩杆上端面固定连接。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箱体上端部固定设置有可伸缩拉杆。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箱体背面开设有可容纳电脑的电脑槽,所述盖板通过销轴可开合连接于所述电脑槽,所述电脑槽盖板与箱体之间设置有锁具。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箱体侧面固定设置有储物盒。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箱体上固定设置有置物挂钩。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一种减速减震箱包,本箱包设有弹性装置,可以减少行李箱震动,所以可直接拖着行李箱上楼梯,又有减速惯性装置,能够有效的控制行李箱的速度,所以即可不费力的,又可以控制行李箱包,直接拖着行李箱下楼。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箱体局部解剖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变速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轴向限位装置剖视图。图4是本使用新型实施例箱体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减速减震箱包,包括箱体、横向拉杆、弹簧轮,所述横向拉杆设置于所述箱体下端部,所述弹簧轮设置于所述横向拉杆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上通过轴承可转动设置有两个惯性轮,所述弹簧轮与惯性轮之间设置有变速装置,所述弹簧轮与所述惯性轮通过变速装置传动,所述横向拉杆与所述箱体通过减震装置连接。参考图1、图2、图3、图4本技术实施例所揭示的是减速减震箱包,包括箱体1、弹簧轮2、横向拉杆3,所述横向拉杆3设置于所述箱体1下端部,所述横向拉杆3上固定连接有所述伸缩杆14,所述伸缩杆14垂直于所述横向拉杆3,所述减震杆11设置于所述箱体1上,所述减震杆11开设有第三滑槽12,所述伸缩杆14滑动穿设于所述第三滑槽12内,所述第三滑槽12内设置有弹簧13,所述弹簧13上端部与所述第三滑槽12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13下端部与所述伸缩杆14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横向拉杆3两端固定设置有轴承,所述弹簧轮2通过轴承(图中未示意出)可转动设于所述横向拉杆3两端,所述箱体1通过连接轴可转动设置有两个惯性9轮,所述弹簧轮2与惯性轮9之间设置有变速装置,所述弹簧轮2与所述惯性轮9通过变速装置传动,所述变速装置包括第一蜗杆齿5、第二蜗杆齿8、变速杆4、第一涡轮齿6、第二涡轮齿7,所述第一蜗杆齿5固定设于所述弹簧轮2上,所述第一蜗杆齿5中心轴与所述弹簧轮2中心轴重叠,所述第二蜗杆齿8固定设于所述连接轴15,所述第二蜗杆齿8中心轴与所述惯性轮9中心轴重叠,所述变速杆4设于所述箱体1内,所述变速杆4上端部穿出箱体1,所述第一涡轮齿6与第二涡轮齿7固定设置于所述变速杆4上,所述第一涡轮齿5与第二涡轮齿7和所述变速杆4的中心轴相重叠,所述第一涡轮齿6与第一蜗杆齿5相配合耦合传动,所述第二涡轮齿6与第二蜗杆齿8相配合耦合传动,所述限位套10固定设于所述箱体1内,所述限位套10中心开设有限位孔108,所述变速杆4穿设于所述限位孔108,所述限位套10内开设有第一滑103槽和第二滑槽105,所述第一滑槽103与第二滑槽105与所述限位孔108相连通,所述第一滑槽103内设置有第一弹簧101和第一钢珠102,所述第二滑槽105内设置有第二弹簧106和第二钢珠107,所述第一弹簧101设置于第一钢珠102与第一滑槽103底面之间,所述第二弹簧106设置于所述第二钢珠107与第二滑槽105底面之间,所述变速杆4滑动穿设于所述限位孔108内,所述变速杆4径向环绕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钢珠102和第二钢珠107相配合的第一凹槽41和第二凹槽42,所述钢珠102和第二钢珠107可卡和于所述第一凹槽41和第二凹槽42。为了更舒适,方便的出行,所述箱体1下端部固定设置有万向轮20所述箱体1上端部固定设置有可伸缩拉杆19,所述箱体1背面设置有可开合放置电脑的电脑槽17,所述箱体1侧面固定设置有可开合的储物盒16,所述箱体1上固定设置有置物挂钩18。工作原理:利用本技术下坡时,按下所述拉杆4,所述限位套10’内的第一钢珠102和第二钢珠107卡住所述拉杆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减速减震箱包,包括箱体、横向拉杆、弹簧轮,所述横向拉杆设置于所述箱体下端部,所述弹簧轮设置于所述横向拉杆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上通过连接轴可转动设置有两个惯性轮,所述弹簧轮与惯性轮之间设置有变速装置,所述弹簧轮与所述惯性轮通过变速装置传动,所述横向拉杆与所述箱体通过减震装置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减速减震箱包,包括箱体、横向拉杆、弹簧轮,所述横向拉杆设置于所述箱体下端部,所述弹簧轮设置于所述横向拉杆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上通过连接轴可转动设置有两个惯性轮,所述弹簧轮与惯性轮之间设置有变速装置,所述弹簧轮与所述惯性轮通过变速装置传动,所述横向拉杆与所述箱体通过减震装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减震箱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装置包括第一蜗杆齿、第二蜗杆齿、变速杆、第一涡轮齿、第二涡轮齿,所述第一蜗杆齿固定设于所述弹簧轮上,所述第一蜗杆齿中心轴与所述弹簧轮中心轴重叠,所述第二蜗杆齿固定设于所述连接轴,所述第二蜗杆齿中心轴与所述惯性轮中心轴重叠,所述变速杆沿轴向滑动设于所述箱体内,所述变速杆上端部穿出箱体,所述第一涡轮齿与第二涡轮齿固定设置于所述变速杆上,所述第一涡轮齿与第二涡轮齿和所述变速杆的中心轴相重叠,所述第一涡轮齿与第一蜗杆齿相配合耦合传动,所述第二涡轮齿与第二蜗杆齿相配合耦合传动,所述变速杆与箱体之间设有定位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速减震箱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包括限位套、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一钢珠、和第二钢珠,所述限位套固定设于所述箱体上,所述限位套中心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套内开设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与限位孔相连通,所述第一弹簧和第一钢珠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所述第二弹簧和第二钢珠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一弹簧设置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在俞琳孙娇娇白筱婉胡云彦朱传军赵红光赖瑞平章辉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