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2320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6: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其中,移动终端包括:机体以及与所述机体组装配合的后壳;所述后壳上设置有一拆卸孔,所述拆卸孔内壁设有螺纹,用于与拆卸用导杆形成螺纹配合;所述机体的面向所述后壳的一侧上正对所述拆卸孔的位置设置有一抵接点,用于与所述拆卸用导杆的一端抵接。由此可见,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方案,后壳拆卸方便,安全可靠。

mobile termin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终端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移动终端
,具体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当前,为了追求把整机的厚度做薄,几乎都采用了不可拆电池和不可拆的后壳结构。这种后壳结构大多都使用了双面胶粘贴方案,既节省了手机厚度空间又没有螺丝外露,而且密封性好,更加美观大方。但这样的设计往往因为后壳的平面度差而导致粘贴不良,从而出现后壳翘起、侧边刮手,甚至密封性差,导致无法通过严苛的可靠性测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粘贴后壳的双面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设计师最终采用了粘接性能最好的双面胶来粘贴后壳。这些高粘接性能的双面胶在正常的组装过程中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后壳粘贴良率,但是一旦在生产中遇不良,往往需要拆机维修。一般方法是先对双面胶位置加热,然后用吸盘把后壳吸住并手工强拉起来。也有一些简易的拆法,比如用撬棒从侧面的缝隙将后壳撬开。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发现:无论哪一种方法都极其费时费力,稍不小心还会划伤外观或损坏内部器件,导致整机报废。更有甚者,对人员造成伤害,极不符合人性化设计理念。而对于特殊的带有外观纹理的后壳设计,以及后壳嵌入机体的结构方案,使得吸盘和撬棒的方法都没有一丝施展的余地,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新的办法来解决这个后壳的拆卸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移动终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机体以及与所述机体组装配合的后壳;所述后壳上设置有一拆卸孔,所述拆卸孔内壁设有螺纹,用于与拆卸用导杆形成螺纹配合;所述机体的面向所述后壳的一侧上正对所述拆卸孔的位置设置有一抵接点,用于与所述拆卸用导杆的一端抵接。可选的,所述拆卸孔设置在所述后壳的边角位置。可选的,所述拆卸孔为通孔。可选的,在所述通孔的背离所述机体的一侧的所述后壳上设置有装饰片。可选的,所述拆卸孔为盲孔,所述盲孔的朝向所述机体的一侧设置一凹口。可选的,所述后壳的背离所述机体的一侧正对所述盲孔的位置设置一标识,所述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盲孔的位置。可选的,所述标识为凹痕、凸起、或标记图案的其中之一,其中所述标记图案为通过镭雕、丝印、或打点形成的图案。可选的,所述抵接点直接设置在所述机体的支架上。可选的,所述抵接点设置在位于所述机体中的钢性部件上。可选的,所述抵接点设置在位于所述机体中的螺钉上。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包括:机体以及与所述机体组装配合的后壳;所述后壳上设置有一拆卸孔,所述拆卸孔内壁设有螺纹,用于与拆卸用导杆形成螺纹配合;所述机体的面向所述后壳的一侧上正对所述拆卸孔的位置设置有一抵接点,用于与所述拆卸用导杆的一端抵接。因此,通过在后壳设置拆卸孔,在机体的与拆卸孔正对位置设置抵接点,使拆卸用导杆通过穿过拆卸孔与抵接点抵接,旋拧拆卸用导杆时抵接点阻止拆卸用导杆前进,使得后壳沿拆卸用导杆轴向反向运动,实现与机体的分离,拆卸方便,安全可靠。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终端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终端的后壳分离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终端的又一后壳分离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终端中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移动终端包括:包括:机体10以及与所述机体10组装配合的后壳11。所述后壳11上设置有一拆卸孔110,用于与拆卸用导杆12形成螺纹配合;所述机体10的面向所述后壳11的一侧上正对所述拆卸孔110的位置设置有一抵接点101,用于与所述拆卸用导杆12的一端抵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拆卸所述后壳11时,通过一带螺纹的拆卸用导杆12穿过所述拆卸孔110与所述抵接点抵接,控制所述后壳11与所述前壳10分离。具体地,应用旋拧工具(如螺丝刀)13正向旋拧拆卸用导杆12,使拆卸用导杆12从拆卸孔110穿过后壳11,与后壳11上的拆卸孔形成螺纹配合。正向继续旋拧拆卸用导杆12,使拆卸用导杆12的一端与抵接点101抵接,通过钢体抵接点可以阻止拆卸用导杆12继续产生正向的轴向移动。正向继续旋拧拆卸用导杆12,由于拆卸用导杆12不能继续产生正向的轴向移动,使得后壳11沿着拆卸用导杆12的轴向反向发生位移,直到后壳11沿着拆卸用导杆12的轴向被抬到足够高度,后壳11全部或部分与机体10分离。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抵接点110需要能够承受一定的力而不会变形,也不会损坏。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抵接点110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机体10上,如设置在机体10的支架上。抵接点110可以设置在位于所述机体10中的钢性部件14上。如参见图2,抵接点110设置在位于所述机体10中的螺钉15上,该螺钉15可以用于将其他部件固定在机体10上。当然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钢性部件可以是固定设置在机体10的朝向后壳11的一侧上的电路板或其他元件,在此不作限制。拆卸用导杆12上的螺纹的长度大于所述后壳11的厚度。拆卸用导杆上的螺纹长度足够时,可以保证拆卸用导杆12的一端顶住抵接点110的同时,有多余的螺纹可以将后壳11抬到所需的高度,与机体10分离。根据后壳11与前壳10分离的程度,可以直接取下所述后壳11;或用撬棒沿所述后壳11与所述机体10的分离位置撬开并取下所述后壳11;或用分离器钳住所述拆卸用导杆12的另一端,将所述后壳11从所述机体10上取下。具体地,当后壳11与机体10之间有一个间隙,可以直接取下后壳11。而如果拆卸用导杆12的螺纹长度不足,或者后壳11比较厚,后壳11抬起的高度不足以与机体10产生缝隙或产生的缝隙太小,无法直接取下后壳11,如图3所示,此时可以用撬棒类工具15沿后壳11与机体10的分离位置撬开后壳11的其他位置并取下后壳11。或者,如图4所示,用分离器16钳住所述拆卸用导杆12的另一端,拉起分离器16,进而将后壳11与机体10进一步分离,并将所述后壳11从所述机体10上取下。分离器16可以是专用的分离器具,也可以是如钳子等手动工具,在此不作限制。拆卸孔110设置在所述后壳11的边角位置。这样后壳11更容易被顶起,旋拧时也会省力。如果拆卸孔110不在后壳11边角位置,相对会费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以及与所述机体组装配合的后壳;/n所述后壳上设置有一拆卸孔,所述拆卸孔内壁设有螺纹,用于与拆卸用导杆形成螺纹配合;/n所述机体的面向所述后壳的一侧上正对所述拆卸孔的位置设置有一抵接点,用于与所述拆卸用导杆的一端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以及与所述机体组装配合的后壳;
所述后壳上设置有一拆卸孔,所述拆卸孔内壁设有螺纹,用于与拆卸用导杆形成螺纹配合;
所述机体的面向所述后壳的一侧上正对所述拆卸孔的位置设置有一抵接点,用于与所述拆卸用导杆的一端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拆卸孔设置在所述后壳的边角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拆卸孔为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孔的背离所述机体的一侧的所述后壳上设置有装饰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拆卸孔为盲孔,所述盲孔的朝向所述机体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新立张义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前海达闼云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