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法合成喹嗪酮化合物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016579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5: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酶法合成喹嗪酮化合物的方法。该酶法合成喹嗪酮化合物的方法采用Ⅲ型聚酮合酶,通过酶法合成喹嗪酮化合物。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酶法合成喹嗪酮化合物的方法可以实现绿色合成,避免使用价格昂贵的稀有金属催化剂以及反应试剂环境不友好问题。

Enzymatic synthesis of quinazo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酶法合成喹嗪酮化合物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酶法合成喹嗪酮化合物的方法。
技术介绍
喹嗪酮化合物是一类在结构上具有双环系统,且在环结合处含有氮原子的杂环化合物。喹嗪酮化合物具有极性两性离子特性,显示出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作为配体分子容易与蛋白受体结合、具有适中的LogP值等。喹嗪酮化合物还具有非常广泛的药理活性,如抗病毒、抗肿瘤、抗菌等,常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II型糖尿病、HIV、疟疾和脊髓性肌萎缩症等。目前关于构建喹嗪酮化合物的喹嗪酮结构母核的方法虽然比较多,但均为化学合成法,大多合成方法都无法避免反应条件苛刻、使用价格昂贵的稀有金属催化剂、反应试剂环境不友好等问题。例如,CN105001216A公开了一种喹嗪酮的制备方法,利用取代的氮杂环烯丙胺和一氧化碳为原料,在过渡金属催化剂、有或无配体存在下发生羰基化反应,得到喹嗪酮结构的化合物。CN106928215A公开了一种制备式Ⅰ的喹嗪酮化合物的方法,其包括:步骤(A)式Ⅲ的化合物在溶剂中,在氧化剂作用下、电氧化还原条件下或光氧化还原条件下被氧化,然后用酸处理得到成环的顺式的式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酶法合成喹嗪酮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Ⅲ型聚酮合酶,通过酶法合成喹嗪酮化合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酶法合成喹嗪酮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Ⅲ型聚酮合酶,通过酶法合成喹嗪酮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Ⅲ型聚酮合酶和辅酶A连接酶,通过酶法合成喹嗪酮化合物;所述辅酶A连接酶选自苯乙酰辅酶A连接酶PCL或丙二酰辅酶A连接酶At.Mat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Ⅲ型聚酮合酶、苯乙酰辅酶A连接酶PCL和丙二酰辅酶A连接酶At.MatB三种酶,以吡啶乙酸类化合物和丙二酸类化合物为底物,通过酶法合成喹嗪酮化合物;其中,所述Ⅲ型聚酮合酶选自聚酮合酶HsPKS3;所述吡啶乙酸类化合物选自吡啶乙酸或取代的吡啶乙酸;所述丙二酸类化合物选自丙二酸或取代的丙二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吡啶乙酸类化合物选自吡啶乙酸、2-(5-氟吡啶-3-基)乙酸、2-(6-氟吡啶-3-基)乙酸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丙二酸类化合物选自丙二酸、甲基丙二酸、乙基丙二酸、烯丙基丙二酸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加入MgCl2、NaCl、DTT、ATPNa2、CoA、吡啶乙酸类化合物、丙二酸类化合物、苯乙酰辅酶A连接酶PCL和丙二酰辅酶A连接酶At.MatB,25~35℃反应1h后,加入聚酮合酶HsPKS3,28~45℃继续反应过夜;次日,将反应液经萃取、浓缩与纯化,得到喹嗪酮化合物;其中,吡啶乙酸类化合物、丙二酸类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8~1.2:0.8~1.2;吡啶乙酸类化合物、苯乙酰辅酶A连接酶PCL的摩尔比为8×105~1.2×106:1;丙二酸类化合物、丙二酰辅酶A连接酶At.MatB的摩尔比为8×105~1.2×106:1;苯乙酰辅酶A连接酶PCL、丙二酰辅酶A连接酶At.MatB、聚酮合酶HsPKS3的摩尔比为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社坡王娟王晓晖刘晓吴云丁宁齐博文屠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医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