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三氮唑或喹啉酮结构的吡啶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14502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3 15: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含三氮唑或喹啉酮结构的吡啶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该技术方案首先对吡啶酰胺类化合物进行了广泛研究,对多个结构位点进行修饰和改造,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吡啶酰胺类衍生物。在此基础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考察了此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生物学性质,结果表明,本发明专利技术化合物具有较强的c‑Met激酶抑制作用,可对由c‑Met激酶异常高表达所引起疾病起到治疗效果;基于以上有益的发现,本发明专利技术确定了利用该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制备增生性疾病药物或肿瘤药物的用途;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专利技术对肿瘤细胞具有确切、显著的抑制作用,从而为该化合物的制药用途提供了数据支撑。

Pyridine amides containing triazole or quinolinone structure and their applicatio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含三氮唑或喹啉酮结构的吡啶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化学
,具体涉及含三氮唑或喹啉酮结构的吡啶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人类恶性肿瘤引起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排列在第二位。c-Met激酶广泛存在于上皮组织中,在胚胎发育和创伤愈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研究报道,c-Met激酶在肺癌、结肠癌、肝癌、直肠癌、胃癌、肾癌、卵巢癌、神经胶质瘤、黑色素瘤、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肿瘤组织中呈现异常的高表达、突变或活性改变。c-Met激酶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调节肿瘤细胞的迁移,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并诱发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研究表明,c-Met与膜受体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信号分子的作用,进一步影响肿瘤的侵袭、转移和新生血管的生成过程,从而导致肿瘤耐药性的出现。大量研究证实c-Met信号通路与肿瘤耐药性相关,这为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在信号转导途径和细胞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很多涉及癌症。c-Met(肝细胞生长因子/分散因子受体(HGF/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通式Ⅰ的化合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通式Ⅰ的化合物,



R1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4-甲基吗啉基、环戊基、环己基、2-乙基噻吩、4-甲基吗啉基或氰基;
R2选自1~4个相同或不同的氢、氟;
X为O或S;
Y为-Ar1-Ar2;
Ar1为C5-C10杂芳基,此杂芳基含有2~3个N/O的杂原子;
Ar2为C6-C10杂芳基,Ar2与Ar1相并,Ar2被有R3取代的芳基取代;
R3为1-2个选自氢、卤素、C1-C6烷基、C1-C6烷氧基、C1-C6烷基硫基、单或二C1-C6烷基取代的氨基、C1-C6烷基酰氨基、游离的、成盐的、酯化的或酰胺化的羧基、C1-C6烷基亚磺酰基、磺酰基、C1-C6烷基酰基、氨基甲酰基、被单或二C1-C6烷基取代的氨基甲酰基、C1-C3亚烷基二氧基的取代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
R1为甲基、乙基、正丙基、4-甲基吗啉基、环戊基或2-乙基噻吩;
R2为F/H,其取代位为苯环上与X所连碳原子的邻位;
X为O;
R3为1-2个选自氢、卤素、C1-C4烷基、C1-C4烷氧基、任选被卤代的C1-C4烷基或C1-C4烷氧基、被单或双C1-C6烷基取代的氨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C1-C6烷基酰基、氨基甲酰基、被单或双C1-C6烷基取代的氨基甲酰基、C1-C3亚烷基二氧基的取代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
Y为
R3为氢、3-甲基、4-甲基、4-氟、4-氯、4-溴、2-甲氧基、2-三氟甲基、4-甲氧基、2-氯-4-三氟甲基、3-氟-4-氟或4-溴-2-氟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该化合物为以下1)~46)任一项所述的物质:
1)N-乙基-4-(4-(5-(5-甲基-1-苯基-1H-1,2,3-三唑-4-甲酰胺基)苯氧基)吡啶甲酰胺;
2)N-乙基-4-(2-氟-4-(5-甲基-1-苯基-1H-1,2,3-三唑-4-羧酰胺基)苯氧基)吡啶甲酰胺;
3)N-乙基-4-(4-(1-(4-氟苯基)-5-甲基-1H-1,2,3-三唑-4-羧酰胺基)苯氧基)吡啶甲酰胺;
4)N-乙基-4-(2-氟-4-(1-(4-氟苯基)-5-甲基-1H-1,2,3-三唑-4-羧酰胺基)苯氧基)吡啶甲酰胺;
5)4-(4-(5-甲基-1-苯基-1H-1,2,3-三唑-4-羧酰胺基)苯氧基)-N-丙基吡啶甲酰胺;
6)4-(2-氟-4-(5-甲基-1-苯基-1H-1,2,3-三唑-4-羧酰胺基)苯氧基)-N-丙基吡啶甲酰胺;
7)4-(4-(1-(4-氟苯基)-5-甲基-1H-1,2,3-三唑-4-羧酰胺基)苯氧基)-N-丙基吡啶甲酰胺;
8)4-(2-氟-4-(1-(4-氟苯基)-5-甲基-1H-1,2,3-三唑-4-羧酰胺基)苯氧基)-N-丙基吡啶甲酰胺;
9)4-(4-(5-甲基-1-(2-(三氟甲氧基)苯基)-1H-1,2,3-三唑-4-羧酰胺基)苯氧基)-N-丙基吡啶甲酰胺;
10)4-(2-氟-4-(5-甲基-1-(2-(三氟甲氧基)苯基)-1H-1,2,3-三唑-4-羧酰胺基)苯氧基)-N-丙基吡啶甲酰胺;
11)4-(4-(5-甲基-1-苯基-1H-1,2,3-三唑-4-羧酰胺基)苯氧基)-N-(2-(噻吩-2-基)乙基)吡啶啉酰胺;
12)4-(2-氟-4-(5-甲基-1-苯基-1H-1,2,3-三唑-4-羧酰胺基)苯氧基)-N-(2-(噻吩-2-基)乙基)吡啶啉酰胺;
13)4-(4-(1-(4-氟苯基)-5-甲基-1H-1,2,3-三唑-4-羧酰胺基)苯氧基)-N-(2-(噻吩-2-基)乙基)吡啶啉酰胺;
14)4-(2-氟-4-(1-(4-氟苯基)-5-甲基-1H-1,2,3-三唑-4-羧酰胺基)苯氧基)-N-(2-(噻吩-2-基)乙基)吡啶啉酰胺;
15)4-(4-(5-甲基-1-(2-(三氟甲氧基)苯基)-1H-1,2,3-三唑-4-羧酰胺基)苯氧基)-N-(2-(噻吩-2-基)乙基)吡啶啉酰胺;
16)4-(2-氟-4-(5-甲基-1-(2-(三氟甲氧基)苯基)-1H-1,2,3-三唑-4-羧酰胺基)苯氧基)-N-(2-(噻吩-2-基)乙基)吡啶啉酰胺;
17)5-甲基-1-苯基-N-(4-((2-(吡咯烷-1-羰基)吡啶-4-基)氧基)苯基)-1H-1,2,3-三唑-4-羧酰胺;
18)N-(3-氟-4-(((2-(吡咯烷-1-羰基)吡啶-4-基)氧基)苯基)-5-甲基-1-苯基-1H-1,2,3-三唑-4-羧酰胺;
19)1-(4-氟苯基)-5-甲基-N-(4-((2-(吡咯烷-1-羰基)吡啶-4-基)氧基)苯基)-1H-1,2,3-三唑-4-羧酰胺;
20)N-(3-氟-4-((2-(吡咯烷-1-羰基)吡啶-4-基)氧基)苯基)-1-(4-氟苯基)-5-甲基-1H-1,2,3-三唑-4-羧酰胺;
21)4-(4-(1-(2-氯-5-(三氟甲基)苯基)-5-(三氟甲基)-1H-1,2,3-三唑-4-羧酰胺基)苯氧基)-N-丙基吡啶甲酰胺;
22)4-(4-(1-(3-氯-4-(三氟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启东郑鹏武朱五福熊荷花张建清段永丽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