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下转换超薄背板光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0145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频率下转换超薄背板光源,适用于光照明和显示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频率下转换超薄背板光源,包括一个掺杂三种稀土离子的发光玻璃平板或发光晶体平板,以及多个位于平板两侧的激发源。三种稀土离子分别为铥离子,铽离子和铕离子,其中,掺杂的铥离子的浓度范围为0.25×10↑[24]~2×10↑[24]个/立方米,铽离子的浓度范围为0.1×10↑[24]~1.5×10↑[24]个/立方米,铕离子的浓度范围为0.1×10↑[24]~2×10↑[24]个/立方米;激发源的激发光中心波长为350~360nm,激发光的功率为300~700mW。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将紫外及蓝光范围的激发光转化为强度均衡的红、绿、蓝三色光,然后复合成可见白光输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频率下转换超薄背板光源,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稀土材料的频 率下转换超薄背板光源,适用于光照明和显示系统。技术背景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和纳米材料的应用,基于发光材料的光学器件正受到 越来越多的关注。全彩光的产生是光学材料在可见光范围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纳米材料的复合可见光输出特性在光显示、激光及用于生物标记的光电器件中 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目前,对于光照明及显示技术来说,最重要的挑战在于 设计出更新、更轻便、更有效的全彩发光器件。已有的研究表明,通过采用组 合各单色荧光稀土离子获得的发光二极管(LED)或激光二极管(LD)发光材 料阵列可以很好地满足上述的技术要求,然而,该类器件成本高,限制了其在 显示器中的大规模使用。从上个世纪末叶开始,人们开始致力于研究和开发用 于新型光照明及显示器件的光源。通过基于频率下转换的稀土掺杂纳米微晶磷 光体,将紫外光及蓝光转化成可见光辐射的白光源技术已经得到发展。然而, 该类发光源具有制备成本高、不容易形成大面积平板器件等不足和缺陷。目前,对掺杂稀土元素的发光玻璃或发光晶体的研究己经有许多成果,特 别是镧系元素离子在紫外光激励下的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频率下转换超薄背板光源,包括一个发光玻璃平板或发光晶体平板,以及多个位于平板两侧的激发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玻璃平板或发光晶体平板同时掺杂铥离子、铽离子和铕离子,其中,掺杂的铥离子的浓度范围为0.25×10↑[24]~2×10↑[24]个/立方米,铽离子的浓度范围为0.1×10↑[24]~1.5×10↑[24]个/立方米,铕离子的浓度范围为0.1×10↑[24]~2×10↑[24]个/立方米;所述激发源的激发光中心波长为350~360nm,激发光的功率为300~700mW。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文斌姜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