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体植入器的推注部件与人工晶体植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8153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1: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推注过程中后支承襻翻折动作的可靠性的人工晶体植入器的推注部件以及具有该推注部件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在人工晶体植入器的推注部件的前端部具有晶体接触部(9a)与探出部(9b),探出部(9b)形成在前端面上的下部,在进行推注动作时,所述探出部(9b)位于所述人工晶体(5)的光学部(6)的下方,晶体接触部(9a)至少形成在所述推注部件的前端面的上部,由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单一的平面构成。如此,与前端面的上部形成有向前凸的凸起的结构相比,能够避免推注过程中人工晶体的后支撑襻向上抬起时被该凸起阻挡而无法完成翻折动作,提高了人工晶体的后支撑襻的翻折动作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工晶体植入器的推注部件与人工晶体植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人工晶体植入器的推注部件与人工晶体植入器。
技术介绍
人工晶体是一种人造透镜,在白内障手术中,通过植入人工晶体用来取代因为白内障疾病而变混浊的人眼内的天然人工晶体的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实施。人工晶体的形态,通常由位于中心的圆形光学部和周边的支撑襻组成,人工晶体光学部的上下两个表面分别称为光学部上表面和光学部下表面。当前白内障晶体植入手术中,植入光学部由硅弹性体、水凝胶、软性丙烯酸脂等柔性材料形成的软性人工晶体已经成为主流。由软质材料制成的人工晶体(也经常被称作可折叠人工晶体)可以在折叠或卷曲缩小其面积后通过一个较小的切口(一般2-3毫米)植入眼内。这种折叠或卷曲后的人工晶体进入眼睛后可自动展开。为了将软性人工晶体植入眼内,需要使用专用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该器具具有使人工晶体折叠的内腔设计和一个细长的管状通路结构设计。通过使用此专用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具,可将软性人工晶体折叠后通过小于3毫米的小手术切口植入到人眼内。使用人工晶体植入器要保证内置晶体植入动作顺利且可靠完成,植入器晶体推针部件的作用非常关键。首先植入器晶体推针部件提供推注内置晶体前进的推注驱动力,在推针部件的持续推注作用下内置晶体才可完成自植入器主体部件晶体承载区推出,通过植入头部件过渡部和喷嘴部从而最终植入人眼内的动作。其次推针部件对于内置晶体能否顺利的完成后支撑襻翻折的动作也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现先将内置晶体在预装植入器内整个推注过程中的翻折动作进行一个简要说明:推针部件在预装植入器推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向前持续运动(注:前在此指预装植入器植入头喷嘴部方向),内置晶体的后支撑襻首先接触到运动的推针部件前端特征面,然后后支撑襻会沿预装植入器主体部件前端晶体承载区旁边的导向特征运动从而在发生翻折动作的同时被逐渐向上抬起到高于晶体光学部上表面,推针部件继续运动使得晶体后支撑襻持续翻折且最终翻折到晶体光学部上表面上方。后支撑襻之所以出现翻折是因为在推针部件推动后支撑襻翻折运动的过程中晶体光学部在主体部件晶体承载区维持不动,预装晶体推针继续向前运动到推针前端表面与内置晶体光学部侧边缘后部顶点位置相接触,接触不仅仅意味着晶体光学部推注动作的开始也意味着后支撑襻翻折动作的完成。首先晶体光学部自植入器主体部件前端晶体承载区被推出进入到植入头部件过渡部,然后晶体光学部通过植入头过渡部和喷嘴部,在此期间在特殊设计的植入头过渡部内腔道截面及植入头过渡部其它结构特征和/或预装植入器其它组成部件的配合下,内置晶体完成光学部向预期方向发生翻折,前支撑襻翻折到晶体光学部上表面,光学部进一步翻折或卷曲从而进一步减小其体积等动作,最终翻折后的内置晶体通过植入头喷嘴部被植入人眼内。综上描述可知,预装植入器晶体推针部件在实现推注过程中晶体后支撑襻完成翻折动作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若后支撑襻在沿导向特征运动的过程中推针部件前端结构设计不合理后支撑襻将无法顺利实现抬起及翻折的动作。最后因为推针部件在整个内置晶体推注的过程中提供持续的推注动力,故推针部件对于整个推注过程能否顺利完成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如果在推注初期晶体推针部件接触不到晶体后支撑襻或晶体光学部侧边缘后顶点,或者在推注过程中推针部件与晶体光学部侧边缘无法保持有效且可靠的接触,比如因为推注阻力等原因晶体推针脱离与晶体光学部侧边缘的接触而运动到晶体光学部上表面上方或下表面下方,则都将导致整个晶体植入推注动作的失败。因为晶体推针部件对于预装植入器推注动作能否顺利进行非常重要,且推注过程中推针部件头部(前端部)保持与晶体光学部侧边缘的接触,所以推针部件头部的结构设计就变得非常关键,推针部件的头部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推注动作是否稳定可靠。推针部件要保证推注动作顺利及稳定可靠的进行,在推注过程中需满足如下的一些条件:推针部件要保证整个推注过程中始终保持与主体部件的晶体承载区下表面及植入头部件过渡部和喷嘴部内腔道下底面处于接触运动的状态,同时需尽可能保证推针头部下表面与主体部件晶体承载区下表面,植入头过渡部及喷嘴部下表面接触面积最大;在翻折晶体后支撑襻到晶体光学部上表面的过程中晶体推针的头部不应阻碍后支撑襻被主体部件前端晶体承载区旁边的导向特征抬起到高于晶体光学部上表面的动作;推针部件头部要在后支撑襻完成翻折动作后可以使晶体后支撑襻的翻折状态处于保持且稳定的状态使其不会对晶体的后续翻折动作产生不良影响;在晶体后支撑襻沿导向特征运动逐渐被翻折且被抬起到高于晶体光学部上表面上方的过程中,还需防止后支撑襻被抬起的过高以至于高于推针部件前端特征顶面,这样后支撑襻很可能处于推针部件前端特征顶面与植入器其它部件下表面之间,将很可能导致后支撑襻翻折动作的失败。专利文献1(EP2161005B1)中公开了一种针对软性人工晶体的预装人工晶体型植入器,其中推针部件的前端头部设计为上部为一凸起部,下部为一平面晶体接触部,凸起部要高于晶体接触部。然而,专利文献1的推针部件要想实现设计目的必须保持在整个晶体推注过程中晶体推针下表面尽可能的减小与植入头过渡部下底面的间隙,否则晶体推针部件很可能会因为晶体受到推注阻力的影响而运动到晶体光学部上表面上方从而导致推注动作的失败。另外,推针前端上部的向前凸的凸起虽然可以避免后支撑襻抬高过程中运动到推针前端上表面以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后支撑襻被抬起的高度,从而使得后支撑襻有一定的风险不能翻折到晶体光学部上表面上方。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EP2161005B1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提出了本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推注过程中后支撑襻翻折动作的可靠性的人工晶体植入器的推注部件以及具有该推注部件的人工晶体植入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人工晶体植入器的推注部件为,用于将人工晶体从人工晶体植入器中推出,在所述推注部件的推注方向上的前端部的前端面上形成有晶体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晶体接触部至少形成在所述推注部件的前端面的上部,由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单一的平面构成。采用如上结构的本技术,晶体接触部由单一的垂直平面构成,即推注部件的前端面的上部由单一的垂直平面构成,与现有技术中的在推注部件的前端面的上部形成向前凸的凸起的结构相比,能够避免在人工晶体的后支撑襻抬起的过程中被阻挡造成后支撑襻无法完成翻折到光学部上表面上的动作,即,采用本技术,能够提高推注过程中后支撑襻翻折动作的可靠性。本技术优选,在所述推注部件的前端面的下部形成有向前方探出的探出部,所述探出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设定为,在进行推注动作时,所述探出部能够位于所述人工晶体的光学部的下方。由于具有探出部,该探出部构成为,在进行推注动作时位于人工晶体的光学部的下方,因而能够有效避免推注部件移动到光学部的上方,提高了人工晶体的动作的可靠性。本技术优选,所述推注部件的包含所述探出部在内的前端部的下表面上形成有第1凸起。采用如上结构,由于在推注部件的包含所述探出部在内的前端部的下表面上形成有第1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工晶体植入器的推注部件,用于将人工晶体(5)从人工晶体植入器(1)中推出,在所述推注部件的推注方向上的前端部的前端面上形成有晶体接触部(9a),其特征在于,所述晶体接触部(9a)至少形成在所述推注部件的前端面的上部,由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单一的平面构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晶体植入器的推注部件,用于将人工晶体(5)从人工晶体植入器(1)中推出,在所述推注部件的推注方向上的前端部的前端面上形成有晶体接触部(9a),其特征在于,所述晶体接触部(9a)至少形成在所述推注部件的前端面的上部,由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单一的平面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体植入器的推注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推注部件的前端面的下部形成有向前方探出的探出部(9b),所述探出部(9b)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设定为,在进行推注动作时,所述探出部能够位于所述人工晶体(5)的光学部(6)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晶体植入器的推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注部件的包含所述探出部(9b)在内的前端部的下表面上形成有第1凸起(9c)。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晶体植入器的推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凸起(9c)具有平面部(9c1)与位于所述平面部(9c1)后侧的后侧过渡部(9c2),所述后侧过渡部(9c2)向后上方倾斜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工晶体植入器的推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凸起(9c)还具有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力军解江冰
申请(专利权)人: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