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内置式弧形牵张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8136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1: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内置式弧形牵张器。所述新型内置式弧形牵张器包括设有第一通孔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固接有弧形导轨,所述弧形导轨上设有弧形槽;所述固定板上活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上套设有圆筒,所述螺杆和圆筒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螺杆的一端套设有接骨板,所述接骨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接骨板可沿所述弧形槽滑动,所述螺杆能够相对于所述接骨板自由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新型内置式弧形牵张器通过圆筒、螺杆和接骨板之间的特定配合作用来实现弧形牵张过程,操作简便、实用,使用时夹持、剪切作用力小,对组织损伤小且更为耐用。

A new type of internal arc stretch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内置式弧形牵张器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新型内置式弧形牵张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由于牵张成骨技术的应用,解决了许多外科常规技术难以矫正的颌面骨畸形及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但是,目前临床应用的绝大多数牵张技术都采用直线牵引,用于修复如下颌骨体部、升支部等简单的直线性骨缺损。而颌面骨在很多部位都呈曲线式连接,直线式牵张器在这些部位,尤其是曲度较明显的下颌骨颏部、下颌角区域等部位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弧形牵张器可以完成直线式骨牵张器所无法完成的任务,实现了牵引方式上的突破,使得牵张成骨技术能够更深入,更全面的发挥其效能。但弧形牵张器无论设计,还是制作的难度都远大于直线式牵张器。目前,弧形牵张器多为外置式,存在体积、重量大,结构复杂,影响患者美观,易于碰撞等缺点。另外,外置式器械因与骨皮质之间存在较大距离而使牵引加力时的大部分牵引力转化为钢钉或骨钉的弯曲力矩,并非完全转化为断端间的牵引距离,易造成牵引刻度与设计骨延长量之间的较大差距。更为严重的是,牵引时,容易引起局部水肿、感染,损伤面神经及牵引后面部遗留疤痕,牵引量愈大,此现象愈明显。内置式的弧形牵张成骨正处于研究之中,而已提出的少数几种牵张器都存在很多不足。如专利技术专利ZL201510051701.2公开了一种内置式弧形牵张器,该牵张器包含3个主要部件:连接固定板的弧形导轨,连接万向节的螺杆,含导柱的接骨板(可沿着弧形导轨移动)。通过旋转万向节,转动螺杆,推动接骨板移动,而接骨板的移动受弧形导轨的约束限制,从而实现弧形牵张成骨运动。该内置式弧形牵张器在应用过程中,主体置入体内,仅有万向节的驱动杆穿出皮肤,露出于体外。在置入体内的牵张过程中,随着接骨板沿着弧形导轨移动,螺杆的位置逐渐变化,从牵张开始至牵张结束,螺杆的末端产生较大幅度的摆动,螺杆与弧形导轨之间形成一种夹持、剪切作用,可能对位于两者之间的组织结构造成损伤。这种设计,也会由于螺杆与弧形导轨之间夹住了肌肉、脂肪等组织,阻挡了螺杆的移动,增加了牵张过程中的阻力,可能造成牵张器损坏,无法完成预定长度的弧形牵张过程。因此,开发一种操作简便、实用,使用时夹持、剪切作用力小,对组织损伤小且更为耐用的内置式弧形牵张器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内置式弧形牵张器使用时夹持、剪切作用力大,易对组织造成损伤且造成牵张器损坏的缺陷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内置式弧形牵张器。本技术提供的新型内置式弧形牵张器通过圆筒、螺杆和接骨板之间的特定配合作用来实现弧形牵张过程,操作简便、实用,使用时夹持、剪切作用力小,对组织损伤小且更为耐用。为实现上述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内置式弧形牵张器,包括设有第一通孔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固接有弧形导轨,所述弧形导轨上设有弧形槽;所述固定板上活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上套设有圆筒,所述螺杆和圆筒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螺杆的一端套设有接骨板,所述接骨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接骨板可沿所述弧形槽滑动,所述螺杆能够相对于所述接骨板自由转动。本技术提供的新型内置式弧形牵张器通过圆筒、螺杆和接骨板之间的特定配合作用来实现弧形牵张过程:螺纹连接的螺杆和圆筒,转动螺杆,可使螺杆相对于圆筒向前移动,同时螺杆的末端推动接骨板沿弧形导轨作弧形运动,实现弧形牵张。利用具有光滑的外表的圆筒穿出皮肤,可以与皮肤之间形成封闭;螺杆末端与接骨板连接,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微生物污染牵张区域,同时由于螺杆末端可相对于接骨板自由转动,且接骨板并不作沿螺杆长轴的移动,从而消除推进螺杆与弧形导轨之间的夹持、剪切作用;另外,圆筒会随着螺杆的摆动而发生转动,但这种转动幅度较小,对局部皮肤不会产生严重损伤。本技术提供的内置式弧形牵张器操作简单、使用;在使用时螺杆和接骨板间的夹持、剪切作用力小,对组织损伤小,阻力小,不会对牵张器造成损伤,更为耐用。第一通孔的设置可用于实现固定板和骨头之间的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的数量为多个,且对称分布于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多个且对称设置的第一通孔可实现两者较好的固定。本技术对固定板的形状无特定要求,可为常规的形状。优选地,所述固定板为矩形、圆形或椭圆形。优选地,所述固定板上还设置有能够轴向转动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与所述螺杆相配合的孔,所述螺杆的一端穿设于所述孔,并能够沿所述弧形槽运动。通过连接板的设置,可较好的实现螺杆的活动连接,使得螺杆可沿弧形槽运动。优选地,所述连接板和固定板通过螺栓结构连接。两者通过螺栓结构连接,可实现连接板相对于固定板旋转转动。弧形导轨的弧度可根据弧形牵张的需求进行选取。优选地,所述弧形导轨的弧度为30°~120°。更为优选地,所述弧形导轨的弧度为60°、75°或90°。优选地,所述弧形槽内设有可沿所述弧形槽运动的导柱,所述导柱与所述接骨板连接,所述导柱上还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套设于所述螺杆的末端,且所述螺杆能够相对于所述滑块转动。推进螺杆,通过滑块、导柱的配合,可推动接骨板沿弧形槽运动,更好的实现牵张过程。优选地,所述接骨板为工字形,所述导柱设置于所述接骨板的中心位置。优选地,所述第二通孔为多个,且对称设置于所述接骨板的两端。优选地,所述螺杆上的螺纹螺距为0.5mm~2mm。更有选地,所述螺杆上的螺纹螺距为1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新型内置式弧形牵张器通过圆筒、螺杆和接骨板之间的特定配合作用来实现弧形牵张过程,操作简便、实用,使用时夹持、剪切作用力小,对组织损伤小且更为耐用。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提供新型内置式弧形牵张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提供的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提供的接骨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固定板,101为第一通孔;2为弧形导轨;3为弧形槽;4为螺杆;5为圆筒;6为接骨板,601为第二通孔;7为连接板,8为孔,9为导柱,10为滑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当原件被称为“设置于”、“安设于”另一元件,它既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内置式弧形牵张器,如图1,包括设有第一通孔101的固定板1,固定板1的一侧固接有弧形导轨2,弧形导轨2上设有弧形槽3;固定板1上活动连接有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内置式弧形牵张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第一通孔(101)的固定板(1),所述固定板(1)的一侧固接有弧形导轨(2),所述弧形导轨(2)上设有弧形槽(3);所述固定板(1)上活动连接有螺杆(4);所述螺杆(4)上套设有圆筒(5),所述螺杆(4)和圆筒(5)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螺杆(4)的一端套设有接骨板(6),所述接骨板(6)上设有第二通孔(601),所述接骨板(6)可沿所述弧形槽(3)滑动,所述螺杆(4)能够相对于所述接骨板(6)自由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内置式弧形牵张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第一通孔(101)的固定板(1),所述固定板(1)的一侧固接有弧形导轨(2),所述弧形导轨(2)上设有弧形槽(3);所述固定板(1)上活动连接有螺杆(4);所述螺杆(4)上套设有圆筒(5),所述螺杆(4)和圆筒(5)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螺杆(4)的一端套设有接骨板(6),所述接骨板(6)上设有第二通孔(601),所述接骨板(6)可沿所述弧形槽(3)滑动,所述螺杆(4)能够相对于所述接骨板(6)自由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内置式弧形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01)的数量为多个,且对称分布于所述固定板(1)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内置式弧形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为矩形、圆形或椭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内置式弧形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上还设置有能够轴向转动的连接板(7),所述连接板(7)上设置有与所述螺杆(4)相配合的孔(8),所述螺杆(4)的一端穿设于所述孔(8),并能够沿所述弧形槽(3)运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丽斌徐冰血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广州医科大学羊城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