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银耳栽培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7919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银耳栽培架,特别涉及银耳种植设备技术领域。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两个第一立柱、两个第二立柱,培养框架、气缸、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喷淋管、喷头、水箱、风扇,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二立柱内均开设有滑槽,每个所述第一立柱之间及每个所述第二立柱之间均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两端固定有与所述滑槽相匹配的滑块,每个所述培养框架两侧均通过连接杆与所述支撑杆相连,所述气缸的活塞杆朝上设置,所述活塞杆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杆相连,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沿竖直方向设有两个以上的风扇支架,每个所述风扇支架内安装有所述风扇。不仅可以实现培养框架高度的调整,减少工人劳动强度,而且通风效果好,便于控制。

A kind of Tremella cultivation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银耳栽培架
本技术涉及银耳种植设备
,特别涉及于一种银耳栽培架。
技术介绍
银耳又称作白木耳、雪耳、银耳子等,属于真菌类银耳科银耳属,是门担子菌门真菌银耳的子实体,有“菌中之冠”的美称。银耳味甘、淡、性平、无毒,既有补脾开胃的功效,又有益气清肠、滋阴润肺的作用。既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又可增强肿瘤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力。银耳富有天然植物性胶质,外加其具有滋阴的作用,是可以长期服用的良好润肤食品。现有的银耳种植用栽培架,无法进行育种高度的调节,使用起来非常麻烦,其中多层栽培架要求工人的劳动强度较大,且高层培育床还需借助梯架,总体上说传统的银耳栽培架使用起来不方便,而且通风难以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银耳栽培架,克服了现有的银耳培养基用混合搅拌装置加工效果不好及培养基加工后容易堆积在箱体底部,从而不便于使用者的使用,也不便于对银耳培养基原料的加工的缺点。(2)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银耳栽培架,包括两个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一立柱、两个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二立柱,培养框架、气缸、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喷淋管、喷头、水箱、风扇,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立柱一侧及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立柱一侧均设有所述第一支架,其中另一个所述第一立柱一侧及其中另一个所述第二立柱一侧均设有所述第一支架,两个所述第一立柱与两个所述第二立柱之间设有两个以上的所述培养框架,所述培养框架为长方形框架,所述培养框架内沿水平方向平行设有两条以上的横杆,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二立柱内均开设有滑槽,每个所述第一立柱之间及每个所述第二立柱之间均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两端固定有与所述滑槽相匹配的滑块,每个所述培养框架两侧均通过连接杆与所述支撑杆相连,每个相邻的所述培养框架两侧的所述连接杆之间均设有所述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朝上设置,所述活塞杆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杆相连,所述第一支架及所述第二支架上均设有喷淋管,所述喷淋管通过管道与所述水箱相连,所述喷淋管上设有两个以上的所述喷头,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沿竖直方向设有两个以上的风扇支架,每个所述风扇支架内安装有所述风扇。优选地,所述水箱与所述喷淋管的连接管道上设有控制阀。优选地,每个所述培养框架两侧上方均设有所述风扇。优选地,所述培养框架的数量至少为6个。优选地,所述横杆的数量至少为4个。(3)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银耳栽培架,克服了现有的银耳培养基用混合搅拌装置加工效果不好及培养基加工后容易堆积在箱体底部,从而不便于使用者的使用,也不便于对银耳培养基原料的加工的缺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培养框架内沿水平方向平行设有两条以上的横杆,横杆的数量至少为4个,可以便于菌包的放置,提高培养框架的稳定性。2、采用气缸带动滑块和滑槽配合上下运动,可以方便每个培养框架之间高度的调整,便于高层培养框架上的菌包的取放,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气缸工作时活塞杆晃动小,工作稳定。3、喷淋管上设有两个以上的喷头,可以实现每层培养框架上的菌包的均匀及充分的喷淋,控制阀的设定可以便于对水量大小的控制,方便使用。4、每个所述培养框架两侧上方均设有风扇,便于对每层培养框架上的菌包进行通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银耳栽培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银耳栽培架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银耳栽培架的培养框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1-第一立柱、2-第二立柱、3-培养框架、31-横杆、4-连接杆、5-支撑杆、6-滑块、7-滑槽、8-气缸、81-活塞杆、9-第一支架、10-第二支架、11-喷淋管、12-喷头、13-水箱、14-控制阀、15-风扇支架、16-风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银耳栽培架,包括两个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一立柱1、两个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二立柱2,培养框架3、气缸8、第一支架9、第二支架10、喷淋管11、喷头12、水箱13、风扇16,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立柱1一侧及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立柱2一侧均设有所述第一支架9,其中另一个所述第一立柱1一侧及其中另一个所述第二立柱2一侧均设有所述第一支架9,两个所述第一立柱1与两个所述第二立柱2之间设有两个以上的所述培养框架3,所述培养框架3为长方形框架,所述培养框架3内沿水平方向平行设有两条以上的横杆31,所述第一立柱1、所述第二立柱2内均开设有滑槽7,每个所述第一立柱1之间及每个所述第二立柱2之间均设有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两端固定有与所述滑槽7相匹配的滑块6,每个所述培养框架3两侧均通过连接杆4与所述支撑杆5相连,每个相邻的所述培养框架3两侧的所述连接杆4之间均设有所述气缸8,所述气缸8的活塞杆81朝上设置,所述活塞杆81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杆4相连,所述第一支架9及所述第二支架10上均设有喷淋管11,所述喷淋管11通过管道与所述水箱13相连,所述喷淋管11上设有两个以上的所述喷头12,所述第一支架9与所述第二支架10之间沿竖直方向设有两个以上的风扇支架15,每个所述风扇支架15内安装有所述风扇16。所述水箱13与所述喷淋管11的连接管道上设有控制阀14,每个所述培养框架3两侧上方均设有所述风扇16,所述培养框架3的数量至少为6个,所述横杆31的数量至少为4个。实际工作中,将接种好的菌包置于培养框架3上,所述培养框架3内沿水平方向平行设有两条以上的横杆31,所述横杆31的数量至少为4个,可以便于菌包的放置,提高培养框架3的稳定性,气缸8的设置可以方便每个培养框架3之间高度的调整,便于高层培养框架3上的菌包的取放,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所述第一支架9及所述第二支架10上均设有喷淋管11,所述喷淋管11上设有两个以上的所述喷头12,可以实现每层培养框架3上的菌包的均匀及充分的喷淋,控制阀14的设定可以便于对水量大小的控制,方便使用。所述培养框架3的数量至少为6个,每个所述培养框架3两侧上方均设有所述风扇16,便于对每层培养框架3上的菌包进行通风。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表达了对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本技术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未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所为的任何改进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银耳栽培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一立柱(1)、两个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二立柱(2),培养框架(3)、气缸(8)、第一支架(9)、第二支架(10)、喷淋管(11)、喷头(12)、水箱(13)、风扇(16),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立柱(1)一侧及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立柱(2)一侧均设有所述第一支架(9),其中另一个所述第一立柱(1)一侧及其中另一个所述第二立柱(2)一侧均设有所述第一支架(9),两个所述第一立柱(1)与两个所述第二立柱(2)之间设有两个以上的所述培养框架(3),所述培养框架(3)为长方形框架,所述培养框架(3)内沿水平方向平行设有两条以上的横杆(31),所述第一立柱(1)、所述第二立柱(2)内均开设有滑槽(7),每个所述第一立柱(1)之间及每个所述第二立柱(2)之间均设有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两端固定有与所述滑槽(7)相匹配的滑块(6),每个所述培养框架(3)两侧均通过连接杆(4)与所述支撑杆(5)相连,每个相邻的所述培养框架(3)两侧的所述连接杆(4)之间均设有所述气缸(8),所述气缸(8)的活塞杆(81)朝上设置,所述活塞杆(81)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杆(4)相连,所述第一支架(9)及所述第二支架(10)上均设有喷淋管(11),所述喷淋管(11)通过管道与所述水箱(13)相连,所述喷淋管(11)上设有两个以上的所述喷头(12),所述第一支架(9)与所述第二支架(10)之间沿竖直方向设有两个以上的风扇支架(15),每个所述风扇支架(15)内安装有所述风扇(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银耳栽培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一立柱(1)、两个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二立柱(2),培养框架(3)、气缸(8)、第一支架(9)、第二支架(10)、喷淋管(11)、喷头(12)、水箱(13)、风扇(16),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立柱(1)一侧及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立柱(2)一侧均设有所述第一支架(9),其中另一个所述第一立柱(1)一侧及其中另一个所述第二立柱(2)一侧均设有所述第一支架(9),两个所述第一立柱(1)与两个所述第二立柱(2)之间设有两个以上的所述培养框架(3),所述培养框架(3)为长方形框架,所述培养框架(3)内沿水平方向平行设有两条以上的横杆(31),所述第一立柱(1)、所述第二立柱(2)内均开设有滑槽(7),每个所述第一立柱(1)之间及每个所述第二立柱(2)之间均设有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两端固定有与所述滑槽(7)相匹配的滑块(6),每个所述培养框架(3)两侧均通过连接杆(4)与所述支撑杆(5)相连,每个相邻的所述培养框架(3)两侧的所述连接杆(4)之间均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序元曾强兰世荣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益升食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