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97249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31 2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其中,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壳体和设置在新风壳体内的热交换芯体,新风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结构,第一连接结构设置在新风壳体上,第一连接结构用于与空调本体的第二连接结构可滑动地连接,以使新风壳体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安装在空调本体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与空调本体的安装、拆卸及更换较为困难,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的问题。

Fresh air device and indoor air conditioner with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风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使得室内空气更加清新、符合健康要求,在空调中配有新风装置。然而,新风装置通常嵌入在空调本体中,导致新风装置的安装、拆卸及更换较为困难,无法达到新风装置模块化设计的设计要求,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与空调本体的安装、拆卸及更换较为困难,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壳体和设置在新风壳体内的热交换芯体,新风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结构,第一连接结构设置在新风壳体上,第一连接结构用于与空调本体的第二连接结构可滑动地连接,以使新风壳体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安装在空调本体上。进一步地,第二连接结构为凹陷部,第一连接结构为与凹陷部相配合的凸筋;或者第二连接结构为凸筋,第一连接结构为与凸筋相配合的凹陷部。进一步地,新风壳体由多个壁板拼接而成,第一连接结构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结构设置在新风壳体的朝向第二连接结构的壁板上。进一步地,多个壁板包括第二壁板,第二壁板位于新风壳体的下端,第一连接结构设置在第二壁板上。进一步地,新风装置还包括两个把手,两个把手分别设置在多个壁板中相对设置的两个壁板上。进一步地,多个壁板包括第一壁板、第二壁板、第三壁板及第四壁板,第三壁板和第四壁板均与第一壁板连接,第二壁板与第一壁板、第三壁板及第四壁板均连接且与第一壁板、第三壁板及第四壁板呈夹角设置,两个把手分别设置在第三壁板和第四壁板上。进一步地,新风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凸耳,当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装配到位后,紧固件穿过连接凸耳后连接在空调本体上,以实现新风壳体与空调本体的连接。进一步地,连接凸耳设置在第一壁板上,连接凸耳具有供紧固件穿过的连接孔,且连接孔位于第二壁板的下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空调本体和新风装置,空调本体具有安装腔,新风装置安装在安装腔内,新风装置为上述的新风装置;其中,安装腔的腔壁上具有第二连接结构,新风装置的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可滑动地连接。进一步地,空调本体还包括限位结构,限位结构设置在安装腔的腔壁上,当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装配到位时,限位结构与新风装置限位止挡。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壳体和设置在新风壳体内的热交换芯体,新风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结构。其中,第一连接结构设置在新风壳体上,第一连接结构用于与空调本体的第二连接结构可滑动地连接,以使新风壳体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安装在空调本体上。这样,当需要将新风装置安装在空调本体上或从空调本体上拆卸时,新风装置的第一连接结构与空调本体的第二连接结构滑动连接,以实现新风装置与空调本体的安装或拆卸,进而使得二者的装配或拆卸更加容易、简便,省时省力,也使得新风装置满足模块化设计的设计要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与空调本体的安装、拆卸及更换较为困难,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新风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新风装置的A处放大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室内机的实施例一的主视图;图4示出了图3中的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以及图5示出了图3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空调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新风壳体;11、第一壁板;17、第二壁板;18、第三壁板;19、第四壁板;80、第一连接结构;90、空调本体;91、第二连接结构;92、安装腔;100、把手;110、连接凸耳;120、新风装置;130、紧固件。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与空调本体的安装、拆卸及更换较为困难,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5所示,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壳体10和设置在新风壳体10内的热交换芯体,新风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结构80。其中,第一连接结构80设置在新风壳体10上,第一连接结构80用于与空调本体90的第二连接结构91可滑动地连接,以使新风壳体10通过第一连接结构80安装在空调本体90上。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需要将新风装置安装在空调本体90上或从空调本体90上拆卸时,新风装置的第一连接结构80与空调本体90的第二连接结构91滑动连接,以实现新风装置与空调本体90的安装或拆卸,进而使得二者的装配或拆卸更加容易、简便,省时省力,也使得新风装置满足模块化设计的设计要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与空调本体90的安装、拆卸及更换较为困难,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80与第二连接结构91的连接能够实现空调本体90对新风壳体10的预定位,以使二者的安装更加容易,提升空调室内机的结构更加紧凑,布局更加合理。如图2、图3及图5所示,第二连接结构91为凹陷部,第一连接结构80为与凹陷部相配合的凸筋。具体地,当需要将新风壳体10与空调本体90装配时,将设置在新风壳体10上的凸筋滑入凹陷部内,以使凸筋沿着凹陷部滑动,以实现新风壳体10与空调本体90的装配;当需要将新风壳体10与空调本体90拆卸时,操作新风壳体10,以使凸筋沿着凹陷部滑出,以实现二者的拆卸。这样,由于新风装置的整体重量较大,采用滑行运动可降低安装的难度。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具体地,第一连接结构80和第二连接结构91之间为滑轨、滑槽的连接关系,则新风壳体10与空调本体90可通过滑轨滑槽装配到位,简单、可靠、方便且省力。可选地,凸筋的横截面为多边形结构,第二连接结构91为U形槽。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加工。需要说明的是,凸筋的横截面形状不限于此。可选地,凸筋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第二连接结构91为与半圆形形状相适配的弧形槽。可选地,新风壳体10由多个壁板拼接而成,第一连接结构80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结构80设置在新风壳体10的朝向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壳体(10)和设置在所述新风壳体(10)内的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n第一连接结构(80),所述第一连接结构(80)设置在所述新风壳体(10)上,所述第一连接结构(80)用于与空调本体(90)的第二连接结构(91)可滑动地连接,以使所述新风壳体(1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80)安装在所述空调本体(90)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壳体(10)和设置在所述新风壳体(10)内的热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
第一连接结构(80),所述第一连接结构(80)设置在所述新风壳体(10)上,所述第一连接结构(80)用于与空调本体(90)的第二连接结构(91)可滑动地连接,以使所述新风壳体(1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80)安装在所述空调本体(9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91)为凹陷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80)为与所述凹陷部相配合的凸筋;或者
所述第二连接结构(91)为凸筋,所述第一连接结构(80)为与所述凸筋相配合的凹陷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壳体(10)由多个壁板拼接而成,所述第一连接结构(80)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80)设置在所述新风壳体(10)的朝向所述第二连接结构(91)的壁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壁板包括第二壁板(17),所述第二壁板(17)位于所述新风壳体(10)的下端,所述第一连接结构(80)设置在所述第二壁板(17)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两个把手(100),两个所述把手(100)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壁板中相对设置的两个壁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壁板包括第一壁板(11)、第二壁板(17)、第三壁板(18)及第四壁板(19),所述第三壁板(18)和所述第四壁板(19)均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裕亮金海元贾飞飞王朝新陈圣文曾辉李德清傅凯凯李军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