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填和再充填用于排放可流动物质的容器的方法和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2296028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用压缩空气从容器中排放可流动物质的装置有一容纳该物质(8)和压缩空气的容器(1),该容器用管接头(9)与组件头部(6)相连接,组件头部安装有保险阀(2),喷嘴(3)和由弹簧(4)支承的操纵键(5).充填和/或再充填该容器的方法为先将定量的可流动物质充填入容器,然后将确保该物质排放的空气充入容器内直至获得一定压.实现此方法的装置装备有用于容纳可流动物质的容器、输料管、加注头、安装在加注头和输料管之间的单向阀以及经过单向阀与加注头相连接的空气供给箱.(*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在高于普通大气压的压力下用经实验室净化的压缩空气或压缩新鲜空气从容器中排放可流动物质的装置,以及对这些容器的充填和再充填的方法和设备。用于在高压下排放可流动物质的设备已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广为采用。最熟悉的是喷雾器,借助于氟利昂气体就可从封闭的容器产生弥散。众所周知,尽管这种气体有着良好的物理性能,但由于环境和健康保护的原因,它已越来越不受欢迎。在某些国家,这种气体已被禁止使用。它的工作原理在于,容器中的氟利昂与欲弥散的液体混合在一起,从而使所需的推进力大致上稳定不变。用于美国专利No.3240331的烟雾剂没有内管,但有内箱。随着排放内箱中的物质,就将两种成分的合成树脂混合并产生弥散。美国专利No.2559091的推进剂也是烟雾剂。这种气体沿着用螺纹联接在一起的两个容器上的一个针形穿孔通入欲弥散的物质,于是该混合物便产生弥散。该装置能再充填,但其操作却很不方便。美国专利No.3858659安装有一个盛有推进剂的大筒形容器,借助于一个针形穿孔,该装置即可工作。该装置能再充填,但其密封却很困难。美国专利No.3984034不使用烟雾剂。一管状塑料箱安装在整体密封的容器内。一活塞在超过大气压的压力下从下面向着喷嘴的方向推动塑料箱,使箱中的物质通过针形孔进入喷雾装置。美国专利No.3619092的工作原理与美国专利No.3984034相似,只是用可产生超过大气压压力的气体替换了活塞。这两种装置的操作和再充填都很麻烦。有人力图使用∠P或Co2气体使要弥散的气体产生动能,但它们对健康和环境却产生了非常有害的影响,其致癌作用几乎是无疑的,而且∠P气体极易燃烧。此外,这些气体并不是中性气体,所以只有以降低质量为代价,它们才能用于卫生上或工业上的介属之弥散,但绝不适用于药物的弥散。另一已知的解决办法是将欲弥散的物质放入安置在管子中的塑料(薄膜)软管内,管子通过螺纹拧紧在带有喷嘴和针形穿孔的部件内,然后此组件再用螺纹联接在另一装有一个活塞和一个高压气瓶的壳体内。气瓶中的空气经一贯穿针孔进入活塞下部,将软管推向另一针形穿孔,如此即可产生弥散。然而,使用这种装置就会有相当可观的物质被残留下来,并且该装置操纵非常复杂,容易发生故障,而且部件众多。该装置在商业意义上的再充填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装置的优点在于推进剂与欲弥散的物质不相接触。另一种结构的基本特征在于用未净化的压缩空气通过一个中间机构(例如橡皮隔膜)将欲弥散的液体从密封空间经过一个针形穿孔压入喷嘴,盛有压缩空气的气瓶放在容器下面。将气瓶与容器用螺纹联接,此装置即可工作。另一可供选择的方法是将压缩空气瓶安置在园柱形容器中的介质箱内。把这两个部件用螺纹联接,并借助于一个针形穿孔,该装置即可工作。上述两种装置的主要缺点在于结构复杂。其优点是它们能再充填,尽管这样做比较困难。每次再充填时,必须把装置的螺纹拧松卸下,已用过的气瓶和盛有可流动介质的容器(软管,烧瓶)将报废而被替换。如果是使用烟雾剂,推进剂箱要在最小为70bar的压力下充填,这就需要严格的安全技术。而替换掉的东西则成了废物,还会污染环境。填充烟雾剂气体(氟利昂,∠P,Co2,氧化二氮)的喷雾器之加料设备通常分几个步骤工作,即排放液体,用机械方式停止排放,然后将液态推进剂充填进容器,与此中的液体混合。这种设备仅适用于第一次充填,而不适用于再充填。残留在已排空的装置中的气体只有用仪器才能检验出,因此这样的再充填被明确禁止。因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有一个用于可流动物质弥散的喷雾器,它可免除上述装置的不利特性。同时,其价格低廉,在健康和环境保护以及安全技术上无懈可击。它适用于这些可流动物质的弥散,如药物,化妆品和婴孩化妆品,以及食用品如食用油等等。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排空了的喷雾器可被再充填,而不是被扔掉。将空气用作推进剂并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再充填系统即可确保达到这一目的。该再充填系统保证了已排空的喷雾器可多次地和安全地再充填,它与现有加注设备在理论和实际结构上均有根本的区别。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目的以下述方式达到在密封筒内排放可流动物质的装置上安置一个适宜容纳可流动物质和压缩空气的容器,将该容器用一个管接头与该组件头部相连,并在组件头部中安装有一个保险阀、一个喷嘴以及一个用弹簧支承的控制键。容器与组件头部之间的联接可以是螺纹联接、法兰联接或是焊接。在充填或再充填该装置时,先把可流动物质充入容器,然后充入可确保排放可流动物质的空气直到达到一个特定的压力为止。此处,空气起着推进剂的作用。充填和再充填设备包括一个容纳可流动物质的容器、输料管、加注头、以及安装在加注头和输料管之间的单向阀。根据本专利技术,该设备装备有一个空气供给箱,它通过单向阀与充料头相连接,一个减压器和/或压力控制装置安装在空气供给箱和加注头之间管道的适当位置上。可有多个输料管通过单向阀与空气供给箱和加注头之间的管道相连。本专利技术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将被弥散的物质与适量压缩的新鲜空气或净化空气一起置于放可流动物质的容器之中。这就消除了所有机械方面的空气污染源,其结果是油类、燃烧产品、粉末等等都将被滤除,不含任何机械污染物的空气将输入容器。容器中的压缩空气迫使易熔物质通过其尾端伸到易熔物质最低点的一根弹性管到达喷雾器的保险阀。一旦按下控制键压缩了组件头部中的弹簧,保险阀就打开了可流动物质的通道,任其自由流出喷嘴。压缩空气首先排空容器,然后是弹性管,最后是保险阀和喷嘴,这样就把可流动物质完全从装置中清除了出去。而在此过程中,它对健康人或病人都无任何危害,并且其操作非常简单。根据本专利技术,该装置可有多种可供选择的型式,而每一型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点。用加工在容器和组装头上的螺纹便能将容器和喷雾器部件拧在一起,如此则使他们处于锁紧的工作位置。在排空之后或是当压力释放时,则可将装置拧松卸下,再充填可流动物质和压缩空气。因此,从理论上说,弥散能够多次进行。另一种方法是容器用机械中的法兰与喷雾器部件固定联接。在此情况下,再充填就较为复杂。容器与喷雾器部件的联接还可以采用焊接。根据这两个部件的具体特性可采用不同的焊接方法。后两种联接方法使得接触容器内的物质不那么容易,例如用手接触。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主要优点在于用作推进剂的空气适用于可流动物质的弥散,其形式为它从压力腔内推出液体,或是与液体混合,一起压出喷嘴。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点在于用作推进剂的空气决不会达到临界压力值,即30bar。所以它不会导致容器内可流动物质质量的下降。在各种情况下所用的超高压都是分压,其最大值决达不到30bar的临界压力,但它总是高于正常大气压直至排放完毕。该超高压仅在可流动物质全排空后才能从容器中完全释放出来。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优点在于容器能再充填而毋须打开机械式安全密封,因为再充填过程与容器的残留压力无关,所以这就很安全。在再充填过程中,如果喷雾阀处于与弥散时相同的状态,那么经过此通路,一个与特殊密封相连接的加注头先把定量容积的液体充入喷雾器,然后同一个加注头再将已达净化要求的空气在预定的压力下充入容器。当压缩空气输入时,它就将加注头中所存留的可流动物质完全清洗干净。由于加注头可与一个或多个容器相连,因此一个具有自清洗系统的单台加注设备适用于充填相同或不同类型的可流动物质,以及已排空的喷雾器的再充填。参照附图,本专利技术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在高于普通大气压的压力下用经实验室净化的压缩空气或压缩新鲜空气从容器中排放可流动物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它有一个适于容纳可流动物质(8)和压缩空气的普通容器(1),该容器有管接头(9)与组件头部(6)相连接,组件头部安装有保险阀(2)、喷嘴(3)和由弹簧(4)支承的操纵键(5)。

【技术特征摘要】
1.在高于普通大气压的压力下用经实验室净化的压缩空气或压缩新鲜空气从容器中排放可流动物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它有一个适于容纳可流动物质(8)和压缩空气的普通容器(1),该容器用管接头(9)与组件头部(6)相连接,组件头部安装有保险阀(2)、喷嘴(3)和由弹簧(4)支承的操纵键(5)。2.在权项1中所要求保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螺纹接头(6a)位于容器(1)和组件头部(6)之间。3.在权项1中所要求保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机械法兰接头(6b)位于容器(1)和组件头部(6)之间。4.在权项1中所要求保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焊接头(6c)位于容器(1)和组件头部(6)之间。5.充填和/或再充填适于从密封空间排放可流动物质的容器的方法,按此方法先将一定量的可流动物质充填入容器,然后充入确保可流动物质排放的气体,其特征在于把空气用作确保可流动物质排放的气体,将其充入容器内直至获得一个特定的压力。6.用于实现权项5所要求保护的方法之装置,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维克托番帕尔
申请(专利权)人:杜那埃拉米色埃斯维吉鲁克斯克德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HU[匈牙利]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