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深厚覆盖层地区的大跨拱桥环形地下连续墙基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5719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2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深厚覆盖层地区的大跨拱桥环形地下连续墙基础,包括环形地下连续墙、内衬墙、帽梁、底板、拱座及盖板: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墙底嵌入基岩层;内衬墙位于环形地下连续墙内,其外周壁与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内壁紧贴,底端延伸至持力层;帽梁的顶部及底部均开口,其连接于环形地下连续墙的顶部;底板位于环形地下连续墙内,其侧面与内衬墙的内周壁相连接,底面用于与持力层相连接;拱座的底部与底板相连接,顶部凸设于帽梁外;盖板盖设于帽梁的顶部开口处,并形成有供拱座顶部穿过的避位孔。采用该大跨拱桥环形地下连续墙基础能够解决深厚覆盖层地区修建大跨拱桥拱座基础造成的施工难度大、造价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深厚覆盖层地区的大跨拱桥环形地下连续墙基础
本技术涉及岩土工程中地下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深厚覆盖层地区的大跨拱桥环形地下连续墙基础。
技术介绍
为承受大跨拱桥上部结构传来的巨大水平推力及竖向荷载,并满足大跨拱桥上部结构对水平位移及竖向位移的严苛要求,传统大跨拱桥基础多选择承载力及完整性较好的基岩作为持力层,但是对于深厚覆盖层地区而言,因基岩埋置较深,使得大跨拱桥基础施工难度及造价大幅增大。在深厚覆盖层地区修建大跨拱桥,其拱座基础的选型将对拱桥建成后正常服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仍采用传统的以基岩成为持力层的明挖扩大重力式基础,则将使得基础的施工难度及造价显著攀升,且因深厚覆盖层地区拱座基础区域下覆土体多与临江水系有着水力联系,给后续拱桥上部结构的施工及后期运营安全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深厚覆盖层地区修建大跨拱桥采用基岩作为拱座基础持力层的传统方法所带来的施工难度大、造价高的问题,提供一种使用于深厚覆盖层地区的大跨拱桥环形地下连续墙基础。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深厚覆盖层地区的大跨拱桥环形地下连续墙基础,包括:环形地下连续墙,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呈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内壁与持力层紧贴,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墙底嵌入基岩层;内衬墙,所述内衬墙呈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内衬墙位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内腔内,所述内衬墙的外周壁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内壁紧贴连接,所述内衬墙的底端延伸至所述持力层的顶面;帽梁,所述帽梁呈顶部及底部均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帽梁连接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顶部,并与所述内衬墙的顶部连接,所述帽梁的外周壁凸设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侧墙外;底板,所述底板位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内腔内,所述底板的侧面与所述内衬墙的内周壁相连接,所述底板的底面与持力层相连接;拱座,所述拱座的底部与所述底板的顶面相连接,所述拱座的顶部凸设于所述帽梁外;及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帽梁的顶部开口处,并形成有供所述拱座顶部穿过的避位孔。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所述帽梁、所述内衬墙、所述底板、所述拱座及所述盖板均为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通过若干第一槽段及若干第二槽段合围而成,若干第一槽段及若干第二槽段沿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周向交替组合,每一第一槽段及每一第二槽段嵌入基岩层内部的深度均不小于4.0m。进一步地,所述帽梁由若干帽梁段分段浇筑而成,且所述帽梁的施工缝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中第一槽段与第二槽段间的接缝错开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内衬墙通过若干内衬墙节段分段浇筑而成,若干内衬墙节段沿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高度方向分布;每一内衬墙节段由若干内衬墙子节段分段浇筑而成,且内衬墙的施工缝与所述帽梁的施工缝及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中第一槽段与第二槽段间的接缝均错开;最上一圈内衬墙节段的顶面与所述帽梁的底面齐平并且连接在一起,其余各圈内衬墙节段的厚度较最上一圈内衬墙节段的厚度大0.5m。进一步地,所述帽梁包括帽梁本体及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凸设于所述帽梁本体的外周壁上,所述延伸部的顶面与所述帽梁本体的顶面平齐,所述延伸部的周壁延伸至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周壁外;所述帽梁本体的高度大于所述延伸部的高度,以与所述延伸部共同形成一台阶部;所述帽梁通过该台阶部卡设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顶部,并且所述帽梁本体的一侧面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内侧相接,所述帽梁本体的底部与所述内衬墙的顶面连接,所述延伸部的底部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顶部相接。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厚度为5~8m。进一步地,所述拱座为长条形,所述拱座的一端还与所述内衬墙相接,另一端与所述内衬墙间隔设置以形成一间隔空间,所述间隔空间内设有后浇带,所述后浇带的顶面与所述盖板的底面齐平。进一步地,所述地下连续墙的内腔中还填充有砂土填充层,所述砂土填充层位于所述底板上,并填充于所述拱座与所述内衬墙之间的空间中,所述砂土填充层的顶面与所述盖板的底面齐平。进一步地,所述盖板为顶面与所述帽梁顶面齐平且厚度为0.5~0.8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大跨拱桥环形地下连续墙基础综合应用了地下连续墙挡土、防渗、承载的三大功能,且充分利用环形地下连续墙整体刚度大、抗倾覆及抗滑移性能强的特性,以此来承受大跨拱桥上部结构传来的巨大水平推力及竖向荷载,并满足大跨拱桥上部结构对水平位移及竖向位移的严苛要求,同时大幅降低深厚覆盖层地区修建大跨拱桥拱座基础的施工难度及造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大跨拱桥环形地下连续墙基础去掉盖板后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大跨拱桥环形地下连续墙基础加上盖板后的主视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大跨拱桥环形地下连续墙基础的左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中环形地下连续墙的俯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中内衬墙节段的俯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中帽梁的俯视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中盖板的俯视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大跨拱桥环形地下连续墙基础、2-环形地下连续墙、21-第一槽段、23-第二槽段、4-内衬墙、42-内衬墙节段、44-内衬墙子节段、5-帽梁、52-帽梁本体、54-延伸部、56-帽梁段、6-底板、7-拱座、72-第一平面、74-凸起面、76-第二平面、8-盖板、82-避位孔、9-间隔空间、10-后浇带、11-砂土填充层、200-持力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同时参见图1及图2,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于深厚覆盖层地区的大跨拱桥环形地下连续墙基础100,包括环形地下连续墙2、内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深厚覆盖层地区的大跨拱桥环形地下连续墙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n环形地下连续墙,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呈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内壁与持力层紧贴,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墙底嵌入基岩层;/n内衬墙,所述内衬墙呈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内衬墙位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内腔内,所述内衬墙的外周壁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内壁紧贴连接,所述内衬墙的底端延伸至所述持力层的顶面;/n帽梁,所述帽梁呈顶部及底部均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帽梁连接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顶部,并与所述内衬墙的顶部连接,所述帽梁的外周壁凸设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侧墙外;/n底板,所述底板位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内腔内,所述底板的侧面与所述内衬墙的内周壁相连接,所述底板的底面与持力层相连接;/n拱座,所述拱座的底部与所述底板的顶面相连接,所述拱座的顶部凸设于所述帽梁外;及/n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帽梁的顶部开口处,并形成有供所述拱座顶部穿过的避位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深厚覆盖层地区的大跨拱桥环形地下连续墙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形地下连续墙,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呈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内壁与持力层紧贴,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墙底嵌入基岩层;
内衬墙,所述内衬墙呈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内衬墙位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内腔内,所述内衬墙的外周壁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内壁紧贴连接,所述内衬墙的底端延伸至所述持力层的顶面;
帽梁,所述帽梁呈顶部及底部均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帽梁连接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顶部,并与所述内衬墙的顶部连接,所述帽梁的外周壁凸设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侧墙外;
底板,所述底板位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内腔内,所述底板的侧面与所述内衬墙的内周壁相连接,所述底板的底面与持力层相连接;
拱座,所述拱座的底部与所述底板的顶面相连接,所述拱座的顶部凸设于所述帽梁外;及
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帽梁的顶部开口处,并形成有供所述拱座顶部穿过的避位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拱桥环形地下连续墙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所述帽梁、所述内衬墙、所述底板、所述拱座及所述盖板均为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跨拱桥环形地下连续墙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通过若干第一槽段及若干第二槽段合围而成,若干第一槽段及若干第二槽段沿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的周向交替组合,每一第一槽段及每一第二槽段嵌入基岩层内部的深度均不小于4.0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跨拱桥环形地下连续墙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帽梁由若干帽梁段分段浇筑而成,且所述帽梁的施工缝与所述环形地下连续墙中第一槽段与第二槽段间的接缝错开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跨拱桥环形地下连续墙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墙通过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羽王建军于远志徐航翁贻令何建乔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