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艾琳专利>正文

一种维斯假丝酵母发酵生产十三碳二元酸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941699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16:16
本产品涉及一种利用维斯假丝酵母生物法合成生产长链十三碳二元酸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种子培养阶段、发酵培养阶段与十三碳二元酸分离回收阶段,所述维斯假丝酵母的保藏号CCTCC M No.2019074。其中,所述种子培养阶段获得的种子液的菌株生长OD值达到0.6~0.85。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生产的正十三碳二元酸具有令人满意的结晶形态,更容易满足欧洲无尘化、低粉尘产品出口要求;而且特别适合作为高级润滑油、高级轿车喷涂材料的原料加工利用。

A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tridecane dicarboxylic acid by Candida vesii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维斯假丝酵母发酵生产十三碳二元酸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化工领域,涉及一种维斯假丝酵母发酵生产十三碳二元酸的方法及产品与菌种。
技术介绍
长链二元酸是指碳原子数在十个以及以上的二元酸,一般指直链二元酸。麝香酮是天然麝香中具有生理活性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可以代替天然麝香配制成多种名贵的中成药,具有抗菌消炎、通经活血等疗效。用混合二元酸与乙二醇酯制成的麝香-M,为生产高级香料提供了新原料和服装用高档尼龙热熔胶和高级涂料的重要原料。以十三碳二元酸(DC13)为原料合成的麝香-T,可做定香剂。我国的石油轻蜡中除了含有十二碳正构烷烃外,还含有将近25%的十三碳正构烷烃,开发利用十三碳正构烷烃,把它们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尼龙1313,不仅本身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长碳链尼龙新品种,巩固了我国在长碳链尼龙新品种开发方面的优势,可进一步突破国外在这一领域的材料和技术垄断。尼龙1313与尼龙11和尼龙12相比,碳链更长,柔韧性更好,吸水率更低,加工性能更优。除在原有的长碳链尼龙应用领域使用外,在精密机械和电子电气零部件等领域也可使用。此外,十三碳二元酸还是润滑油添加剂和耐寒性增塑剂等的重要原料;酯类润滑油基础油的分子结构容易控制,不同结构对润滑油基础油的相应指标影响比较明显。酯类润滑油分子量越大,闪点越高;支链越多,倾点越低;支链增加,粘度指数提高。因此从一元醇和长链十三碳二元酸合成优良润滑油基础油,例如以十三碳二元酸与与带支链的脂肪族一元醇直接酯化获得双酯型化合物,其凝点不高于20℃,闪点不低于210℃,通常40℃时运动粘度为10-100mm2/s,粘度指数不低于130,不同产品之间互溶性好,作为润滑油基础油能够满足绝大部分高温或低温条件下的使用要求。与普通的矿物油相比,酯类润滑油具有更加优良的黏温性和低温性,挥发率低,化学性能稳定,可降解,可再生,抗燃性好,被广泛用于航空发动机润滑油、高温链条油、压缩机油、高档汽车发动机油、精密仪表油、金属切割液等各个高端领域。十三碳二元酸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或化学合成两种方法制备生产。传统的生产长链二酸的化学方法需要9个复杂的反应步骤,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生产时需要防火、防爆和防毒装置,收率低、成本高和环境污染严重。而生物发酵法合成工艺简单,常温常压下就能生产,无污染、收率高,具备成本优势。然而,生物法合成十三碳二元酸的现有方法中,依然存在发酵水平不高,产品纯度达不到制备长链二元酸酯的要求,特别是二元酸产品中由于发酵菌株α,ω-氧化位点的不同,会产生一定含量的一元酸杂质,此外现有技术的发酵方法结果为:70小时后每天补加一定量nC13,使发酵液中正烷烃浓度始终>5%(v/v)。发酵139小时,产酸量达235.8g/L,发酵到163小时结束,产酸量达265g/L,但上述方法操作步骤较为复杂,且并没有缩短整个发酵周期,占用生产设备时间较长,不能解决二元酸工业化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维斯假丝酵母发酵生产十三碳二元酸的方法及产品与菌种,该方法是基于以下发现:通过在含烷烃(生产使用废弃石蜡油)废渣中以基因高通量筛选结合特定化学诱变方法,筛选出一株维斯假丝酵母(Candidaviswanathiiws-1301,保藏号CCTCCMNo.2019074,保藏日期为2019年1月23日,保藏地点为武汉大学,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其一方面能保持现有高水平发酵生产DC13的能力或略有提高,又极大地缩短了发酵生产DC13的发酵时间,使得维斯假丝酵母发酵生产十三碳二元酸的工业化成为可能。该菌株发酵并使用本专利技术的精制方法获得产品十三碳二元酸,形态为具有较为紧密结晶体的结构,大大减少了粉末程度的同时,减少了产品包装尺寸,使得产品更容易达到后续工艺无尘化和低尘化要求的同时,更利于长途集装箱的运输并减少货柜装量。维斯假丝酵母(Candidaviswanathiiws-1301)的培养特征如下:原料包括碳源的混合物,包含一种或多种选自糖、纤维素、烷烃、脂肪酸、三酰甘油、石蜡等或它们的组合的碳源。氮可自无机(例如,(NH4)2SO4)或有机来源(例如,脲或谷氨酸)供应。除合适的碳源和氮源外,培养基还可含有适合微生物培养的适当矿物质、盐、辅因子、缓冲液、维生素、金属离子(例如,Mn+2、Co+2、Zn+2、Mg+2)和其他组分。或使用酵母复合培养基(例如,酵母提取物-蛋白胨-右旋糖肉汤(YPD))或其他可商品化制备的(如酵母氮基料(DIFCOLaboratories,Detroit,Mich.)通用酵母培养基中培养维斯假丝酵母。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斜面培养基为麦芽汁琼脂培养基。液体发酵培养基包括:碳源10-90g/L,金属磷酸盐4~15g/L,最好为6~10g/L,酵母膏3~8g/L,玉米浆3~8g/L,尿素0.5-1.5g/L,NaCl0.5-1g/L,钾盐1-10g/L,消泡剂0.5-1.5g/L。专利技术所述的发酵转化正十三烷(nC13)生产十三碳二元酸(DC13)的方法是以热带假丝酵母维斯假丝酵母(Candidaviswanathiiws-1301)为发酵菌种,在以正十三烷(nC13)为基质的发酵培养基中同步发酵,生产α,ω-正十三碳二元酸。专利技术所述的发酵转化正十三烷(nC13)生产十三碳二元酸(DC13)的方法的步骤为:第一阶段为维斯假丝酵母(Candidaviswanathiiws-1301)的种子培养,即将维斯假丝酵母(Candidaviswanathiiws-1301)接入发酵培养基,28~29℃220转/分的旋转摇床上培养40~48小时,菌株生长OD值达到0.6~0.85时,作为发酵液的种子。应当明确,以上种子培养基及培养方法仅为优选方法,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给出了该菌株的培养特征、营养特征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条件进行改变,只要使得菌株生长正常能够达到OD值达到0.6~0.85,作为发酵液的种子即可。第二阶段为维斯假丝酵母(Candidaviswanathiiws-1301)的发酵产酸阶段,即将培养成的种子液接入pH值为5.5~9.0含有5~40%(v/v)11个碳原子的正烷烃和60~95%(v/v)发酵培养基的混合液中。所述混合液24~29℃转化48~52小时,然后将生产的十三碳二元酸进行分离纯化。更优选地,所述混合液在pH6.0~7.5下24~29℃下转化48~52小时,然后将生产的十三碳二元酸进行分离纯化。更优选地,从24小时开始,每天补加一定量正烷烃,使发酵液中正烷烃浓度始终>20%(v/v)。优选地,本专利技术还包括将发酵液中产物十三碳二元酸分离回收阶段:即发酵结束后,将发酵液加热加碱破乳,加热至80-90℃,加碱至pH10左右,压入静置分层罐分层。优选地,本专利技术还包括将残余正烷烃回收再用的步骤,即膜分离除去菌体,清液放置,冷却至20℃,收集DC13钠盐的晶体,母液直接酸化结晶,收集DC13钠盐和DC13,用水或有机溶剂进行重结晶,得到DC13白色结晶。用本专利技术的维斯假丝酵母(Candidav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生物法合成生产长链十三碳二元酸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1)维斯假丝酵母Candida viswanathii ws-1301种子培养阶段;/n(2)维斯假丝酵母Candida viswanathii ws-1301发酵培养阶段;/n(3)发酵液中产物十三碳二元酸分离回收阶段,其中,/n所述维斯假丝酵母Candida viswanathii ws-1301的保藏号CCTCC M No.201907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生物法合成生产长链十三碳二元酸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维斯假丝酵母Candidaviswanathiiws-1301种子培养阶段;
(2)维斯假丝酵母Candidaviswanathiiws-1301发酵培养阶段;
(3)发酵液中产物十三碳二元酸分离回收阶段,其中,
所述维斯假丝酵母Candidaviswanathiiws-1301的保藏号CCTCCMNo.201907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维斯假丝酵母Candidaviswanathiiws-1301的种子培养阶段为:将维斯假丝酵母Candidaviswanathiiws-1301接种至发酵培养基中生产菌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培养基包括碳源10-90g/L,金属磷酸盐4~15g/L,最好为6~10g/L,酵母膏3~8g/L,玉米浆3~8g/L,尿素0.5-1.5g/L,NaCl0.5-1g/L,钾盐1-10g/L,吐温0.5-1.5g/L。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培养基包括碳源10-90g/L,金属磷酸盐为6~10g/L,酵母膏3~8g/L,玉米浆3~8g/L,尿素0.5-1.5g/L,NaCl0.5-1g/L,钾盐1-10g/L,吐温0.5-1.5g/L。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绍冰修德恒万贺飞
申请(专利权)人:张艾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