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汪宗飞专利>正文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2948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5 0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包括墙体,墙体内部设置有防渗墙,防渗墙内设置有反滤层,墙体顶端固定设置有混凝土土桩,墙体顶端为栈道,混凝土土桩固定设置在栈道的两侧保护行人安全,墙体一侧设置有迎水坡,墙体远离迎水坡的一侧设置有斜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渗水问题;碎石垫层由于表面存在大量缝隙,对河道水流的冲刷起到缓急作用,有效防止了湍急的水流冲击对支护结构的破坏;排水沟不仅可以汇集冲上岸的河道水流和岸坡雨水,防止雨水淘刷岸坡,发生水土流失,排水沟的部分水分通过微毛细管孔道浸润岸坡的泥土层对植被起到灌溉的作用,增加植被成长保护泥土层,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

A kind of ecological support structure for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使土地肥力日趋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库,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导致水旱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对山区农业生产及下游河道带来严重威胁。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94.91万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恶化的集中反映,威胁国家生态安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制约山地和丘陵区,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目前治理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河道两侧建设生态支护结构,现有技术的生态支护结构一般采用挡土墙起到保护水土、防洪的作用,但是挡土墙与岸坡的连接强度不够,容易渗水,而且高强度降雨的冲刷导致岸坡水土流失的问题挡土墙也无法有效解决,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研发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技术的生态支护结构与岸坡的连接强度不够,容易渗水,而且高强度降雨的冲刷导致岸坡水土流失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包括墙体,所述墙体内部设置有防渗墙,所述防渗墙内设置有反滤层,所述墙体顶端固定设置有混凝土土桩,所述混凝土土桩设置为若干个,所述墙体顶端为栈道,所述混凝土土桩固定设置在所述栈道的两侧保护行人安全,所述墙体一侧设置有迎水坡,所述墙体远离所述迎水坡的一侧设置有斜坡。优选地,所述迎水坡包括坡体,所述坡体采用混泥土材质浇成,所述坡体表面采用混泥土浇合有20cm碎石垫层。优选地,所述斜坡采用混凝土材质制成,所述斜坡靠近斜坡表面内设置有导水管道,所述导水管道与所述栈道底部连通。优选地,所述斜坡与所述墙体的连接处设置有坝肩,所述坝肩设置混凝土防渗墙至半风化岩基,与部分防渗墙相连,并在墙下设置灌浆孔。一般坝肩为覆盖层及全风化岩石,深约20m,性质较差,改良坝肩为良好的透水料,底部为半风化岩石,性质良好,由于节理的作用,透水性也较强。针对以上情况作以下处理,设置混凝土防渗墙至半风化岩基,与河床部分防渗墙相连,并在墙下设置灌浆孔。优选地,所述斜坡与岸坡交接处设置有排水沟,所述导水管道与所述排水沟相通,所述岸坡正对所述排水沟的端面表面浇合有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表面开设有微毛细管孔道,所述微毛细管孔道管径为5cm。优选地,所述微毛细管孔道与所述岸坡的泥土层相通,所述泥土层上种植有植被。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备以下优点:本技术墙体内设置有防渗墙,防渗墙内设置有反滤层,可以有效解决渗水问题;迎水坡表面设置有20cm碎石垫层,碎石垫层由于表面存在大量缝隙,对河道水流的冲刷起到缓急作用,有效防止了湍急的水流冲击对支护结构的破坏;斜坡与岸坡的连接处设置了排水沟,排水沟不仅可以汇集冲上岸的河道水流和岸坡雨水,防止雨水淘刷岸坡,发生水土流失,而且岸坡面表设置有微毛细管孔道,排水沟的部分水分通过微毛细管孔道浸润岸坡的泥土层对植被起到灌溉的作用,增加植被成长保护泥土层,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迎水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墙体、11防渗墙、12混凝土土桩、13栈道、2迎水坡、21坡体、22碎石垫层、3斜坡、31导水管道、32坝肩、4岸坡、41混凝土层、42微毛细管孔道、43泥土层、44植被、5排水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支护结构包括墙体1,墙体1内部设置有防渗墙11,防渗墙11内设置有反滤层,墙体1顶端固定设置有混凝土土桩12,混凝土土桩12设置为若干个,墙体1顶端为栈道13,混凝土土桩12固定设置在栈道13的两侧保护行人安全,墙体1一侧设置有迎水坡2,墙体1远离迎水坡2的一侧设置有斜坡3;斜坡3采用混凝土材质制成,斜坡3靠近斜坡表面内设置有导水管道31,导水管道31与栈道13底部连通。斜坡3与墙体1的连接处设置有坝肩32,坝肩32设置混凝土防渗墙至半风化岩基,与部分防渗墙相连,并在墙下设置灌浆孔;斜坡3与岸坡4交接处设置有排水沟5,导水管道31与排水沟5相通,岸坡4正对排水沟的端面表面浇合有混凝土层41,混凝土层41表面开设有微毛细管孔道42,微毛细管孔道42管径为5cm;微毛细管孔道42与岸坡4的泥土层43相通,泥土层43上种植有植被44。参照图2,迎水坡2包括坡体21,坡体21采用混泥土材质浇成,坡体21表面采用混泥土浇合有20cm碎石垫层22。现对本技术的操作原理做如下描述:本技术使用时河道水流冲刷墙体1时,墙体1内设置有防渗墙11,防渗墙11内设置有反滤层,反滤层采用天然砂砾料,可以有效解决渗水问题;迎水坡2表面设置有20cm碎石垫层22,碎石垫层22由于表面存在大量缝隙,对河道水流的冲刷起到缓急作用,有效防止了湍急的水流冲击对支护结构的破坏;斜坡3与岸坡4的连接处设置了排水沟5,排水沟5不仅可以汇集冲上岸的河道水流和岸坡雨水,防止雨水淘刷岸坡4,发生水土流失,而且岸坡4面表设置有微毛细管孔道42,排水沟5的部分水分通过微毛细管孔道42浸润岸坡的泥土层43对植被44起到灌溉的作用,增加植被44成长保护泥土层43,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滑动”、“转动”、“固定”、“设有”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焊接连接,也可以是螺栓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包括墙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1)内部设置有防渗墙(11),所述防渗墙(11)内设置有反滤层,所述墙体(1)顶端固定设置有混凝土土桩(12),所述混凝土土桩(12)设置为若干个,所述墙体(1)顶端为栈道(13),所述混凝土土桩(12)固定设置在所述栈道(13)的两侧保护行人安全,所述墙体(1)一侧设置有迎水坡(2),所述墙体(1)远离所述迎水坡(2)的一侧设置有斜坡(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包括墙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1)内部设置有防渗墙(11),所述防渗墙(11)内设置有反滤层,所述墙体(1)顶端固定设置有混凝土土桩(12),所述混凝土土桩(12)设置为若干个,所述墙体(1)顶端为栈道(13),所述混凝土土桩(12)固定设置在所述栈道(13)的两侧保护行人安全,所述墙体(1)一侧设置有迎水坡(2),所述墙体(1)远离所述迎水坡(2)的一侧设置有斜坡(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水坡(2)包括坡体(21),所述坡体(21)采用混泥土材质浇成,所述坡体(21)表面采用混泥土浇合有20cm碎石垫层(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坡(3)采用混凝土材质制成,所述斜坡(3)靠近斜坡表面内设置有导水管道(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宗飞
申请(专利权)人:汪宗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