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处理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92833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5 0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处理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系统,该系统包括布水装置和渗滤装置,所述布水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储水池(1)和水泵(2),所述储水池内的污水在水泵的作用下进入渗滤装置,以进行处理;所述渗滤装置包括上下连接的渗滤池(3)和集水池(4),进入渗滤装置的污水自上而下流经渗滤池,最终进入到集水池;所述渗滤池(3)为地下结构,其包括池体(31)和填充在池体(31)内部的渗滤层;所述渗滤层包括三层,分别为自上而下设置的第一渗滤层(32)、第二渗滤层(33)和第三渗滤层(34)。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系统,结构简单,条件易控,占地面积小,在低温和贫营养条件下对尾水中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具有较高的去除效率。

A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organics in tail w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处理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系统
本技术涉及城市尾水处理
,具体涉及二级出水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系统。
技术介绍
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近十年来,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所导致的不断加剧的水荒以及日益严厉的污染状况,污水再生利用在全世界范围内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很多国家设定了污水再生利用的目标,用再生水取代部分淡水供应。通常,污水中90%的溶解态有机质和96%的非溶解态有机质可以通过常规生物处理技术去除,而将难以利用常规手段降解的污水中经初级和二级生化处理后剩余的有机物统称为污水二级出水有机物(effluentorganicmatter,EfOM)。EfOM分为非溶解态(particleorganiccarbon,POC)和溶解态有机碳(dissolvedorganiccarbon,DOC),前者主要包括蜉游动物、藻类、细菌以及植物的有机残骸。二级生化处理出水中的EfOM,通常以溶解态有机碳为主,其含量约占出水总化学需氧量(COD)的86%,EfOM的存在除了对水环境中的化学生物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外,还会影响再生水的处理,增加混凝剂和氧化剂的投量,造成吸附剂和滤膜的堵塞,造成配水管网微生物滋生及腐蚀,在氯化过程中生成大量的消毒副产物。在污水深度处理过程中,EfOM的去除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其中,物理方法以沉淀和过滤为主;化学方法包括絮凝、吸附、离子交换、高级氧化等;生物法(如生物膜法)利用微生物降解EfOM,是经济性较高的污水深度处理方式,常与物理、化学处理方法配合来进行污水处理,进而实现污水的再生回用。现有技术中,常采用泄水区地表土壤渗滤系统、厌氧生物滤池和潜流式人工湿地等来处理二级出水,但是,常存在以下问题:采用地表土壤渗滤系统处理城市尾水,对尾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低,脱氮效果低于30%,且处理后的水中含氮,容易污染地下水;采用厌氧生物滤池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时,厌氧菌群的适应性差,常常大量死亡,使得细菌从滤料表面脱离并在细菌表面胞外聚合物作用下发生生物絮凝,形成絮凝体堵塞滤层,且厌氧生物滤池对温度适应性差,受温度影响易导致菌群衰退,处理效率低,多为单独构筑物,地上或半地下结构,占用面积大;采用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城市尾水时,有机物去除效率低,基本无脱氮效果。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处理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系统,该系统占地面积小,在贫营养条件下的有机物去除效率和脱氮效率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人进行了锐意研究,设计出一种处理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系统,该系统包括设置在地下的渗滤池,在所述渗滤池内设置有特定厚度的三层渗滤层,且在其中投加有微生物,能够在低温和贫营养状态下对尾水中有机物进行高效去除;该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渗滤装置中的主管道和分支管道,能够实现集水池中水排放、渗滤层反冲洗及不同深度水质采样等功能,从而完成了本技术。具体来说,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理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系统,其中,所述系统包括布水装置和渗滤装置,其中,所述布水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储水池1和水泵2,所述储水池内的污水在水泵的作用下进入渗滤装置,以进行处理;所述渗滤装置包括上下连接的渗滤池3和集水池4,进入渗滤装置的污水自上而下流经渗滤池,最终进入到集水池;所述渗滤池3为地下结构,其包括池体31和填充在池体31内部的渗滤层,所述池体31为密封的柱状结构,深度为2~5m;所述渗滤层包括三层,分别为自上而下设置的第一渗滤层32、第二渗滤层33和第三渗滤层34,第一渗滤层32、第二渗滤层33和第三渗滤层34的填充厚度比为1:(1~3):(1~2)。其中,所述第一渗滤层32、第二渗滤层33和第三渗滤层34的填充厚度比为1:2:1。其中,所述第一渗滤层32、第二渗滤层33和第三渗滤层34的填料成分相同,所述第一渗滤层32的填料粒径为0.10~0.30mm,第二渗滤层33的填料粒径为0.08~0.10mm,第三渗滤层34的填料粒径为0.10~0.30mm。其中,所述渗滤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渗滤池3和集水池4内部的管路组件,以进行排水、采样和反冲洗,所述管路组件包括主管道5和与其连接的分支管道6。其中,所述主管道5的底部设置在集水池内部,顶部位于地上,所述分支管道6设置在渗滤池的池体31内部,并与主管道连通。其中,在所述主管道5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第二阀门51和第三阀门52,其均为电控阀门,通过外部连接的控制器进行开启或关闭。其中,所述分支管道6具有多个,沿竖直方向均匀分布,在其与主管道5连通的位置设置有第四阀门61,以控制分支管道与主管道的连通和分隔。其中,所述分支管道6的管径与主管道5的管径的比为1:(1~3)。其中,在所述分支管道6的上表面均匀设置有多个喷头62,以对渗滤层进行反冲洗,在所述喷头62上设置有第五阀门621,以控制喷头的喷水。其中,在所述分支管道6的上表面还设置有采样管孔63,以检测渗滤池中不同深度的水质,所述采样管孔63通过第六阀门631控制开启或关闭。本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包括:(1)本技术所述的处理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系统,结构简单,条件易控,成本低廉,适用范围广;(2)本技术所述的处理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系统,占地面积小,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在低温和贫营养条件下对尾水中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具有较高的去除效率;(3)本技术所述的处理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系统,通过设置填料级配和深度,以及在特定位置投加微生物,强化了尾水中硝态氮和有机物的去除效率;(4)本技术所述的处理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系统,通过外部控制器控制各阀门的开启和关闭,且能够根据集水池液位数据自动进入反冲洗状态,自动化程度高;(5)本技术所述的处理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系统,能够实现集水池水排放、反冲洗及不同深度水质采样,设备利用率高,可操作性强。附图说明图1示出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处理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本技术实施例1中渗滤池内沿程微生物酶活力分布图;图3示出本技术实施例2中渗滤池内沿程微生物酶活力分布图.附图标号说明:1-储水池;2-水泵;3-渗滤池;31-池体;311-进水管;312-出水管;313-第一阀门;32-第一渗滤层;33-第二渗滤层;34-第三渗滤层;4-集水池;5-主管道;51-第二阀门;52-第三阀门;6-分支管道;6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处理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布水装置和渗滤装置,其中,/n所述布水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储水池(1)和水泵(2),所述储水池内的污水在水泵的作用下进入渗滤装置,以进行处理;/n所述渗滤装置包括上下连接的渗滤池(3)和集水池(4),进入渗滤装置的污水自上而下流经渗滤池,最终进入到集水池;/n所述渗滤池(3)为地下结构,其包括池体(31)和填充在池体(31)内部的渗滤层,/n所述池体(31)为密封的柱状结构,深度为2~5m;/n所述渗滤层包括三层,分别为自上而下设置的第一渗滤层(32)、第二渗滤层(33)和第三渗滤层(34),/n第一渗滤层(32)、第二渗滤层(33)和第三渗滤层(34)的填充厚度比为1:(1~3):(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处理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布水装置和渗滤装置,其中,
所述布水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储水池(1)和水泵(2),所述储水池内的污水在水泵的作用下进入渗滤装置,以进行处理;
所述渗滤装置包括上下连接的渗滤池(3)和集水池(4),进入渗滤装置的污水自上而下流经渗滤池,最终进入到集水池;
所述渗滤池(3)为地下结构,其包括池体(31)和填充在池体(31)内部的渗滤层,
所述池体(31)为密封的柱状结构,深度为2~5m;
所述渗滤层包括三层,分别为自上而下设置的第一渗滤层(32)、第二渗滤层(33)和第三渗滤层(34),
第一渗滤层(32)、第二渗滤层(33)和第三渗滤层(34)的填充厚度比为1:(1~3):(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渗滤层(32)、第二渗滤层(33)和第三渗滤层(34)的填充厚度比为1: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渗滤层(32)、第二渗滤层(33)和第三渗滤层(34)的填料成分相同,
所述第一渗滤层(32)的填料粒径为0.10~0.30mm,第二渗滤层(33)的填料粒径为0.08~0.10mm,第三渗滤层(34)的填料粒径为0.10~0.3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滤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渗滤池(3)和集水池(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剑聪罗振郭少飞李广胜王正阳王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利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