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血液型浓病蚕的小蚕共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90820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4 20: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血液型浓病蚕的小蚕共育方法,属于蚕养殖技术领域。包括:1)当蚁蚕达到1龄后,在温度26~28℃和环境湿度70~80%下饲养,所述1龄蚁蚕的防干措施为全防干;2)当蚁蚕达到2龄后,在温度25~27℃和环境湿度65~75%下饲养,所述2龄蚁蚕的防干措施为半防干;3)当蚁蚕达到3龄后,在温度24~26℃和环境湿度65~70%下饲养至3龄蚁蚕第二次喂叶后或4龄蚁蚕饷食后,所述3龄蚁蚕的防干措施为不防干。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小蚕共育方法,得到的抗血液型浓病蚕发育整齐,健康无弱小蚕。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温度和湿度下共育蚁蚕,可加快蚁蚕发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共育工作,减少蚁蚕感染其它蚕病的风险。

A co breeding method of anti blood dense disease silkwor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血液型浓病蚕的小蚕共育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蚕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抗血液型浓病蚕的小蚕共育方法。
技术介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引发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俗称血液型脓病)是目前蚕业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蚕病,在全国各大蚕区均有发生,尤其是在夏、秋季养蚕期间约占蚕病损失的70%左右,已严重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贵蚕13号”具有多丝量、发育快、抗家蚕病毒病(NPV)的特性。但该品种在具有较强抗NPV性状的同时对其它病菌抵抗力并不突出,尤其是在饲养环境、饲养叶质、温湿度条件等不理想的情况下。这就需要在养蚕关键环节-小蚕共育过程中得到该品种的共育操作技术,发挥出该品种的最佳抗NPV性能且不受其它蚕病影响、不出现其它不良表现,最后获得高质量共育小蚕,供蚕农饲养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目前家蚕品种的小蚕共育技术已有多方面的研究,但抗NPV家蚕品种尚未开展具体小蚕共育技术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血液型浓病蚕的小蚕共育方法,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小蚕共育方法,得到的抗血液型浓病蚕发育整齐,健康无弱小蚕。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血液型浓病蚕的小蚕共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当蚁蚕达到1龄后,在温度26~28℃和环境湿度70~80%下饲养,所述1龄蚁蚕的防干措施为全防干;2)当蚁蚕达到2龄后,在温度25~27℃和环境湿度65~75%下饲养,所述2龄蚁蚕的防干措施为半防干;r>3)当蚁蚕达到3龄后,在温度24~26℃和环境湿度65~70%下饲养至3龄蚁蚕第二次喂叶后或4龄蚁蚕饷食后,所述3龄蚁蚕的防干措施为不防干。优选的,所述步骤1)、2)和3)的饲养独立的在自然光照下进行。优选的,在蚁蚕达到1龄前还包括:蚕种补催青和收蚁。优选的,所述蚕种补催青的条件包括:所述蚕种补催青的温度为25~25.5℃,所述蚕种补催青的环境湿度为85~90%,所述蚕种补催青的环境干湿差为1~1.5℃。优选的,所述收蚁采用桑引法,对收的蚁蚕用含有效氯1%的消毒粉进行消毒。优选的,所述步骤1)饲养过程中包括眠中保护和饷食处理。优选的,所述眠中保护包括:在止桑到起蚕期间的环境干湿差为2~3℃,在起蚕到饷食期间的环境干湿差为1.5~2℃;所述饷食处理包括:在春天饲养蚁蚕时,在蚁蚕全部蜕皮后有90~95%的蚁蚕起蚕,起蚕的蚁蚕的头部为淡褐色,头胸昂起作求食状时开始饷食;在夏天饲养蚁蚕时,在蚁蚕全部蜕皮后有80%的蚁蚕起蚕,起蚕的蚁蚕的头部为淡褐色,头胸昂起作求食状时开始饷食.优选的,所述步骤2)饲养过程中包括眠前处理、眠中保护、饷食处理和除沙。优选的,所述眠前处理包括:当有0.5%的2龄蚁蚕达到将眠时加眠网,就眠达到80%以上时止桑,眠定后提青,淘汰弱小蚕,撒防僵粉。优选的,所述步骤3)饲养过程中包括眠前处理、眠中保护、饷食处理和除沙;所述眠前处理包括:当有0.1%的3龄蚁蚕达到将眠时加眠网,就眠达到80%以上时止桑,眠定后提青,淘汰弱小蚕,撒防僵粉。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血液型浓病蚕的小蚕共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当蚁蚕达到1龄后,在温度26~28℃和环境湿度70~80%下饲养,所述1龄蚁蚕的防干措施为全防干;2)当蚁蚕达到2龄后,在温度25~27℃和环境湿度65~75%下饲养,所述2龄蚁蚕的防干措施为半防干;3)当蚁蚕达到3龄后,在温度24~26℃和环境湿度65~70%下饲养至3龄蚁蚕第二次喂叶后或4龄蚁蚕饷食后,所述3龄蚁蚕的防干措施为不防干。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小蚕共育方法,得到的抗血液型浓病蚕发育整齐,健康无弱小蚕。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温度和湿度下共育蚁蚕,可加快蚁蚕发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共育工作,减少蚁蚕感染其它蚕病的风险。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血液型浓病蚕的小蚕共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当蚁蚕达到1龄后,在温度26~28℃和环境湿度70~80%下饲养,所述1龄蚁蚕的防干措施为全防干;2)当蚁蚕达到2龄后,在温度25~27℃和环境湿度65~75%下饲养,所述2龄蚁蚕的防干措施为半防干;3)当蚁蚕达到3龄后,在温度24~26℃和环境湿度65~70%下饲养至3龄蚁蚕第二次喂叶后或4龄蚁蚕饷食后,所述3龄蚁蚕的防干措施为不防干。小蚕共育:将蚁蚕统一饲养至3龄第二次喂叶后或4龄饷食后,再分发给养蚕户饲养的一种分段养蚕方式。在本专利技术中,当蚁蚕达到1龄后,在温度26~28℃和环境湿度70~80%下饲养,所述1龄蚁蚕的防干措施为全防干。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蚁蚕为抗血液型浓病品种的蚕,本专利技术对所述抗血液型浓病品种没有特殊限定,采用常规即可,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具体为“贵蚕13号”,本专利技术对所述“贵蚕13号”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定,采用常规市售的商品即可。本专利技术优选使用蚕座来饲养蚁蚕,本专利技术对所述蚕座没有特殊限定,采用常规饲养蚁蚕使用的即可。防干育为在蚕座中上盖和/或下垫打孔塑料薄膜以达到保温保湿效果的饲育形式。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全防干优选为在蚕座中上盖和下垫打孔塑料薄膜。本专利技术对所述打孔塑料薄膜没有特殊限定,采用本领域常规使用的即可。本专利技术对所述上盖和下垫打孔塑料薄膜的层数和方式没有特殊限定,采用常规即可。在本专利技术中,在蚁蚕达到1龄前还优选包括:蚕种补催青和收蚁。补催青:经过催青的蚕种进入蚕室后,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下遮光保护,直至蚕种孵化的过程。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蚕种补催青优选在收蚁室中进行,在蚕种送达收蚁室的前一天,将收蚁室的环境温度升至22℃,收蚁室的环境湿度优选为80~85%,收蚁室的环境干湿差优选为1.5~2℃。在本专利技术中,当所述蚕种收入收蚁室后,所述收蚁室的环境温度升至为25~25.5℃,收蚁室的环境湿度优选为85~90%,收蚁室的干湿差优选为1~1.5℃。在本专利技术中,当所述蚕种在早上见有少量4~6%苗蚁时,优选在次日早上感光收蚁,所述少量苗蚁优选为所述蚕种孵化了4~6%得到的苗蚁;当在晚上见少量苗蚁时,优选在第三天早上感光收蚁。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收蚁优选采用桑引法,本专利技术对收的蚁蚕优选用含有效氯1%的消毒粉进行消毒。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消毒粉优选为新鲜石灰粉与漂白粉按照质量比为13:1混合而成。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消毒的方式优选包括:将所述消毒粉均匀抖撒于蚁蚕体上,呈薄霜状。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1龄蚁蚕在饲养过程中优选包括眠中保护和饷食处理。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眠中保护优选包括:在止桑到起蚕期间的环境干湿差优选为2~3℃,在起蚕到饷食期间的环境干湿差优选为1.5~2℃。在本专利技术中,当所述蚁蚕处于眠中时,眠中的温度要低于食桑时0.5~1℃。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蚁蚕在眠中时要保持安静,避免振动、光线宜暗,不能偏光和风吹。饷食:蚁蚕蜕皮后的第一次给桑。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饷食处理优选包括:在春天饲养蚁蚕时,在蚁蚕全部蜕皮后有90~95%的蚁蚕起蚕,起蚕的蚁蚕的头部为淡褐色,头胸昂起作求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血液型浓病蚕的小蚕共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当蚁蚕达到1龄后,在温度26~28℃和环境湿度70~80%下饲养,所述1龄蚁蚕的防干措施为全防干;/n2)当蚁蚕达到2龄后,在温度25~27℃和环境湿度65~75%下饲养,所述2龄蚁蚕的防干措施为半防干;/n3)当蚁蚕达到3龄后,在温度24~26℃和环境湿度65~70%下饲养至3龄蚁蚕第二次喂叶后或4龄蚁蚕饷食后,所述3龄蚁蚕的防干措施为不防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血液型浓病蚕的小蚕共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当蚁蚕达到1龄后,在温度26~28℃和环境湿度70~80%下饲养,所述1龄蚁蚕的防干措施为全防干;
2)当蚁蚕达到2龄后,在温度25~27℃和环境湿度65~75%下饲养,所述2龄蚁蚕的防干措施为半防干;
3)当蚁蚕达到3龄后,在温度24~26℃和环境湿度65~70%下饲养至3龄蚁蚕第二次喂叶后或4龄蚁蚕饷食后,所述3龄蚁蚕的防干措施为不防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蚕共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2)和3)的饲养独立的在自然光照下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蚕共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蚁蚕达到1龄前还包括:蚕种补催青和收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蚕共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蚕种补催青的条件包括:所述蚕种补催青的温度为25~25.5℃,所述蚕种补催青的环境湿度为85~90%,所述蚕种补催青的环境干湿差为1~1.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蚕共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收蚁采用桑引法,对收的蚁蚕用含有效氯1%的消毒粉进行消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蚕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朝斌孙运朋任晓晓杨万军王太兴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蚕业研究所贵州省辣椒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